洛宁县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泽武/撰文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振卿/审定

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张延贞/审阅

一、张氏 迁徙、分布

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祖籍陕西同州雁羌村,即今大荔县东埝桥村。雁羌村始祖张载,其嫡裔张仁美配魏氏生三子。于元末避兵东迁河南。长祖仲文公迁居永宁县(今洛宁县)邑南金门德里村,传至三世时,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为四门,是为永宁张氏南门;次祖仲武公迁居永宁县东北刀环川大门楼村(今大明),是为永宁张氏北门;三祖仲昆公迁居洛阳邙山岭,其后裔失考。张氏家族自始祖居永以来,分为南北两门,迄今已历六百六十余年,衍传二十五世,约三万余众,已成为洛宁张姓中最大的一支,且分布极广,仅在豫西地区迁徙分布已达五十多个村镇,他省外县者不计其数。据初步考查分布在我县的主要聚居村有德里、新寨、寨根、陈吴、禄地、下王召、观湾、金山庙小山底、大原、陈宋、磨头、礼村、中方西山底、秀才岭、柴窑、张家岭、下高村、大明、城村、茶房岭、刀环、后坡、杨岔等,以及洛阳市、渑池县东西杨村、李家沟,义马市千秋石门宜阳县南驿头,栾川县狮子庙、南沟、张村,内乡县,以及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山西侯马市湖北武汉市竹山县、均县等地。

二、张氏人物

明清两代,张氏家族文武志士,层出不穷,科甲绵绵,榜上留名。据不完全统计,张氏家族共考中进士5人,占全县进士总数的28%;举人18人,占全县举人总数的14%;贡生40人,占全县贡生总数的10%,庠生、廪生、太学生达二百余人。官至巡抚的1人,兵部侍郎1人,参将1人,知府3人,道台2人,州通判5人,知县20余人。训导、教谕、主事、员外郎、郎中、内阁中书、布政司经历约百余人。张论一门三世进士,这在洛宁历史上绝无仅有,在河南乃至中国科举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金门寨张讲一支,九代书生,为儒林世家,堪称“洛宁书香世第”。大门楼支派渑池县千秋、石门(今属义马市)张氏,耕读传家,书香继美,族裔昌盛。据考查渑池千秋石门张氏支考中文武举人5人,贡生9人,太学生、文武庠生达52人,五、六、七品及教谕、训导、吏员、文林郎、修职郎达50余人。张俊一门为科举世家,祖孙三代,三世举人,俱祀名宦乡贤。张云龙以军功累建奇勋,钦加副将衔,赏戴花翎,授浙江提督中军参将,诰封武功将军。千秋石门张氏亦为渑池县名门望族。

在历史上,张氏名人贤士辈出。于家孝友者有张士益、张正蒙、张金榜;于国忠义者有张赞、张诏、张捷科;以功业名垂史册者有张论、张鼎延;以文学闻名者有张懋延、张龙骧;以科甲闻名者有张浚、张琰、张震域、张象枢、张伊、张曜、张文蔚、张凌云;以宦迹闻名者有张俊、张守和、张朝锐、张讲、张琯、张璿、张风池;以德行著称的有张稔、张金安、张廷兰、张师周、张世魁、张弘义、张六艺、张学政;以治学授徒而闻名的有张际庚、张士秀、张龙泰;以智勇双全武功超群博得功名者张光耀授中军抚标世袭云骑尉。还有武举张珲、张虎甲、张庚申、张虎太;以及行侠仗义、打富济贫而闻名中原的绿林首领张寡妇(贺贞)和以富甲一方闻名中州的张九思,清乾隆年间曾挂过千顷牌。民国年间张守基当选临时省参议会会员,劝学重教协修《洛宁县志》;张华祖当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氏子弟抛头颅,洒鲜血,舍家为国。涌现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张逢溪有勇有谋,30年代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49年首任洛宁县县长,后任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武汉分公司党委书记;张鸿浚(蔡正宁)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两枚解放勋章,曾任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产生了一大批精英,张京贤曾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张鹏明曾任贵州省常委,张志令曾任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司司长,张万松曾任中共洛阳地委党史办主任等。张氏子弟县团级以上干部,大学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硕士、博士等从政、从教、科研人员达数百人,他们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艺,无私无畏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三、张氏文化

张氏家族在历史上文化建树颇丰,独领风骚。仅民国六《洛宁县志》“人物志”中立传的德里、大明张氏人物达30余人、入志人物达60余人。“艺文志”中收录的张氏艺文有35篇,其中张论、张鼎延撰写的有22篇,诗19首,张琯、张璿诗15首。历代先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和历史文物。张氏家族曾经开辟建立了30多个村庄,修建过二十余座家庙,建立了14座石牌坊,尤以“明 恩貤累代坊”最为著名,建筑雄伟,雕刻精湛,名闻中原。修撰过30余部家谱;留下了数百通墓碑、神道碑、墓志铭以及20多处具有民族地方风格的明清民居,其中尤以城村张九思故居,德里、金门寨张论故居,洛宁老城南宅张鼎延故居,德里武举张虎甲故居等较为著名;还有二百余块知名人士所题的匾额。更值行称道的是张氏家藏刻石《琅华馆帖》,为中外书法界之瑰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被列入洛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古迹有:张中丞祠、张论墓、张鼎延墓及故居等。这些文化古迹和传世文物不仅代表了张氏家族的文化品位,而且也丰富了洛宁县文化宝库,给我县历史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文化价值和深远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

四、张氏家风

张氏家族自明清以来之所以繁衍昌盛,历数百年而经久不衰,成为河洛地区的名门望族,主要原因是,张氏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和家风,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张氏世代继承耕读家风,重本而不抑末。

张氏家族历来强调“以农为安家立业之本,男耕女织,勤俭持家,为起家之道,治家之法,耕种为先,工商末艺,亦足起家,必深谋达虑,亦可相时经营。”研读诗经,以明事理,修身养德,进而博取功名,报效国家,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忠孝传家,世代相继。

历代张氏先人都把“忠心报国,孝友传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上以孝亲,下以教子。历代先人特别强调孝友传家,使之成为规范张氏子弟的言行准则,从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张氏孝子忠臣,塑造了张氏家族受人敬重的政治形象,同时也强化家族内部精诚团结,上下和睦,得以安定和发展,并受到世人赞誉。

(三)尊师重教,兴建族学。

张氏历代先人都把“尊师重教,兴建族学”作为振兴家族培养人才的首要之举,建家塾、义学、族学,聘请名师,训教子弟,使张氏子弟知教化,习礼仪,读经书,“学而优则仕”,进而考取功名,光荣耀祖。张氏家族科第蝉联,士人众多,与其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四)尚武成风,自强不息。

张氏家族不仅重视文化教育,而且大力提倡子弟习武,才使得家族中武举、武秀才,人才辈出。

(五)勤俭治家是张氏家族的传家宝。

张氏先人历来都把勤俭二字作为治家的根本,亦勤亦俭,终使张氏家业兴旺,繁衍昌盛。

编者按:

《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撰写于2000年,2002年我和张振卿前辈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本文首发于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洛宁姓氏文化》(德里张氏专刊)。2006年我参与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并将此文转发于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根在河洛》,之后由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白剑先生转贴到网上广泛传播。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Hash:e7dec654b4e2dd7332503f727cf606c4b1727335

声明:此文由 洛宁城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