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故里相马“新传”
在伯乐集村,村民多姓孙,多称伯乐为其始祖。村民平时说话还避“伯乐”之讳,把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改为“千里马常有而老爷爷不常有”——
伯乐故里相马“新传”
2020-12-03 作者: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王立新 隋启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原名孙阳,春秋郜国人,精于相马之术,因其相马育马、识才荐贤而为世人所知。如今,“伯乐”已成为“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者的代名词。在鲁西南有个千年古县——成武县,古为郜国,孙阳便诞生在此,后来到秦国,凭借相马才能和高尚人品,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去世后又葬于故里:伯乐集村。
伯乐集镇有伯乐冢
成武县城西北有伯乐集镇,伯乐集镇南有伯乐冢。村名亦以伯乐命名。《太平寰宇记》“济阴县”下所记:“伯乐冢,秦人善相马者,葬于此。”宋时,济阴县边界极近成武,今伯乐集当属济阴县辖,故《太平寰宇记》所云之伯乐冢当为今伯乐集镇南之伯乐冢。
据成武县文化馆馆长孔令艺介绍,成武县地处鲁西南,是一座千年古城。周武王封庶弟于郜,时为郜国。秦置成武县,几千年来,也曾为郡为州。据史书记载,伯乐的出生地便是现在的成武县伯乐集镇伯乐集村,伯乐传说更是深深扎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成武县这块土地。
孔令艺说,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墓地就在伯乐集村。在伯乐集村,村民亦多姓孙,且多称伯乐为其始祖。他们世代口碑相传,都认伯乐是他们的“老爷爷”。村民平时说话还避“伯乐”之讳,把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改为“千里马常有而老爷爷不常有”。
20世纪50年代,明朝嘉靖年间重修的伯乐孙阳墓碑犹存。清明节,其子孙都上坟祭奠。现在碑已失,墓犹存。
落叶归根终还乡
伯乐姓孙名阳,生于古郜国都城成武西北孙家庄,祖辈是兽医。孙阳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学习相马、驯马、医马。《庄子·马蹄释文》引石氏《星经》“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孙阳善驭,故以为名”。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由于孙阳相马技术高超,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延续至今。
《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郜是个子爵小国,封域只有五十里,不足以施展相马才能。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狭小的郜国难有作为,就西出潼关,成为秦穆公之臣。伯乐凭借其高超的相马才能和高尚的人品,深受秦穆公的信任和倚重。伯乐善治马,治马要先用热的铁器烧灼马毛,剪剔马毛,以理其毛色,再凿削马的蹄甲,火烙其毛皮,以存其标识。然后用辔头把马纠集到一起,并设置厩房和槽枥,把马一匹一匹地编排。经过这番修整,马死十之二三。对剩下的马,先饿它、渴它,后放纵使其狂奔,再按四马驾车的需要,对每匹马都施以严格训练,使动作整齐划一。马的前端有铁木制作的橛饰,尾部又有鞭策抽打,马就极易驾驭了。经过磨难,马死过半,所剩皆为良马。
伯乐到任后,殚精竭虑,大展其才,很快便有不凡的成绩,特别是在选荐战马方面,一度出现“马空冀北”的选马局面,并留下著名骥服盐车、牝牡骊黄等典故。
伯乐把功夫用在选马、养马上,还用在育马、驯马上,形成了一整套的育马、驯马经验,选育的良马在战场上能够以一当十,尽显其威。秦穆公称赞不已,封其为“伯乐将军”,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
在外漂泊一生,人至暮年的伯乐告老还乡,在这片久违的故土上度过余生。
伯乐相马,亦相人
韩愈在《马说》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这是借物喻人。伯乐不仅有相马之才,又有识才、容人之能,举贤荐能。
一日,伯乐见一匹马拉盐车上山,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乐大惊,知道此为名曰骐骥的千里马,立即将其解下,脱衣为马披上,此马仰首而鸣,声达于天,如金石之声。伯乐买下此马,精心饲养,一年后,此马体形如龙,毛色闪亮,两目如炬。齐、秦诸国遣使持金来购,伯乐谢绝,将它赠给墨翟。墨翟乘此马翻山越岭,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乐为良马之知音。
在伯乐垂暮之年,秦穆公问伯乐谁可以替代他,伯乐说:“我的儿子才能不高,只能鉴别好马,而不能相千里马。有位名叫九方皋的,他的相马技术不在我之下,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去各地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后,他回京城报告说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并告知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但当秦穆公派人取回却发现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对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不能分辨,又怎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他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相马技术,实在罕见。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机,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九方皋所相之马远远超过了千里马。”
那匹马果然名不虚传,是天下稀有的千里马。同九方皋相马一样,伯乐不注重九方皋的表面,而了解其内在,并大赞其胜过自己。
《相马经》帛书出土
伯乐一面搜求资料,潜心钻研,一面积累总结自己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终于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此经图文并茂,长期被视为相马宝典,影响深远。至隋唐时期,已经失传,仅《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传已久的《相马经》帛书。”孔令艺说,这部帛书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残缺五百余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补,有三百字无法处理),因为这部古书没有相当的今本可以查对,所以一些内容无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写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并且多次沿用相马“法曰”和“吾请言其解”的措辞,说明这部相马经即使不是《伯乐相马经》原文,也是传承、吸收和发挥了《伯乐相马经》的成就写成的,仍是对《伯乐相马经》的传承。此外,伯乐还有《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疗马方》《伯乐治马杂病经》等传世之作。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伯乐在成武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成武县城现有伯乐大街、伯乐相马石雕、伯乐公园、伯乐渔村、伯乐苑、伯乐书画院,随处能看到与伯乐传说相关的踪迹。
伯乐文化园初成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而位于成武县伯乐集镇的伯乐文化园施工现场,机械设备轰鸣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景象。成武县伯乐相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仰望着伯乐相马的雕塑,思绪万千。
“我老家就在伯乐集镇,虽自小对伯乐相马的故事非常熟悉,但只是停留于表面。”刘伟在一次出国考察时,竟从一位外国客户口中了解到他从不知晓的有关伯乐的故事,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2018年,刘伟投资70余万元,以伯乐墓为中心,承包周边40亩地,继而打造一处伯乐文化园。“在初步规划中,除了伯乐祠、马神庙和赛马场,我们还将修建一处碑廊,以浮雕的形式把伯乐的一生及故事展现出来。”
“一期已经完工,接下来还有二期、三期等。我们将依托成武县的文化资源优势,将伯乐文化园打造成集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刘伟说。
千年古县的历史禀赋,是得天独厚的幸运。近年来,成武县立足实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发展优势,擘画了修复水生态,融入城湖、湿地和伯乐文化、孝贤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伯乐故里,水韵新城”的美好蓝图。
Hash:911fd0dd0a44cacee6abf88ff5b958891768904e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