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确认吉林东团山遗址存在不晚于东汉的城墙

经过吉林文物考古研究所两年多的考古发掘,确认位于吉林市的东团山遗址平地城部分存在不晚于东汉时期的城墙。

同时今年的发掘中在城址内发现大量“夫余国”时期遗存,为探索“夫余国”早期王城问题提供了线索。

东团山遗址平地城的南城墙墙体

东团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永安村,西侧紧邻松花江,由山城和平地城两部分组成。山城位于遗址西北部的一座椭圆形山丘之上,现存三道城墙。

平地城城址位于山城东南侧的台地之上,平面形状为椭圆形, 根据以往调查结果,认定城垣周长1050米。南城墙和东城墙南段在地表可见,高出城外地表5至6米,高出城内地表约1米,其余城墙地表不见。西北侧依山体形成天然屏障。

目前,东团山遗址的山城部分保存较好,平地城内由于多年的耕种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次改变耕种作物,破坏比较严重。

东团山遗址的三维高程模型

“夫余国”是中国西汉至东晋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在以往的历史学及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扶余国”的早期王城很可能在吉林省吉林市一带。

随着东团山遗址的发现及工作的逐步深入,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倾向于认为东团山遗址平地城部分为“夫余国”早期王城,但尚缺乏充分的考古学证据。

对东团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多家考古机构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

2001、2002、200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遗址的山城部分,确认了山城的始建年代为高句丽时期,对山城内的地层堆积等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但平地城的年代及性质等问题尚未解决。

考古专家认为,要确认东团山遗址平地城是否为“夫余国”的早期王城,尚缺少两条有力的考古学证据:首先,城址始建年代是否可到夫余早期即西汉时期;其次,城址内是否存在夫余早期的高等级建筑

考古人员修复东团山遗址的出土文物

为了深入研究东北古代“夫余文化”并配合大遗址保护工程,吉林省文物考古所于2015年7月启动了东团山遗址平地城的发掘工作。

本次发掘工作的主要目标为确认平地城的始建年代,同时为解决城址的性质问题提供线索。

经过2015到2017三个年度的发掘,考古人员确认了该城址城墙的存在,明确了南城墙年代、结构及建筑方式等问题,同时结合勘探和局部解剖,确认了南城墙及东城墙南段确切位置。

在对城址的西侧边缘进行踏查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存长不足10米的西南侧城墙,其筑造方式及城墙土质明显与南城墙不同,需进一步进行发掘确认其年代。

在城址内发现了大型建筑遗迹并出土了典型的夫余文化遗物。

南城墙墙体平夯部分

东团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王聪馆员说,在2017年的发掘中,在叠压于城址南城墙之上的地层及遗迹中出土了年代下限不晚于东汉时期的遗物,因此可以确认南城墙的该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东汉时期。

同时通过叠压于城墙之上的地层的堆积形态以及出土的尚未腐烂的木构件及其他有机质遗物,确认该城址在东汉时期经历了一个短暂而快速的毁弃过程。

其后在东汉至辽金时期被继续利用,表现为对城内的不断堆垫、平整并加高城墙。目前尚未发现辽金以后对该城址的使用迹象。

考古工作人员通过对南城墙的局部解剖,明确了南城墙的结构及建筑方式。

南城墙城内一侧下挖古河道形成基槽,外侧则直接起建于生土之上,整体黄土平夯,局部黄土堆垫。

此外,通过对以往发现的疑似为南门址的豁口进行了发掘,确认其并非门址,而是晚期破坏城墙形成的豁口。

南城墙堆垫部分

在近年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在该城内发现了大型夯土台基、磉堆、础石等建筑迹象,同时也出土了一些瓦、花纹砖等建筑构件,说明城内原应存在高等级建筑。

东团山平地城内发现大型建筑遗址

王聪说,近年的发掘可以明确东团山平地城遗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东汉时期,城内发现的夫余遗存较为丰富,且存在建筑台基、砖瓦等建筑遗存,说明城址具有较高的等级和地位。

但限于目前发掘面积有限,同时受到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严重等因素的影响,从严谨的学术态度出发,城址的性质还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逐步确认。(新华社 周长庆 张博宇 图片均由考古队提供)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Hash:ae100b7ab10715b2d1cabafdb548fabe940bc4a7

声明:此文由 藏界看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