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南巡:捕捉一个爱游玩的乾隆皇帝!
乾隆帝晚年的闲暇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宫廷之中,还包括大量京城以外的巡游活动。古代帝王巡游也称“巡幸”,是了解国家政事、体察民情、考核官吏的重要手段,同时亦是帝王畅游壮丽山河,消遣娱乐的绝佳时机。清代康乾时期,帝王巡游风气达到历史最高潮,康熙帝先后六次南巡、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乾隆帝当政六十载,巡幸年份几占十载,是历史上巡游时间最长的帝王。乾隆帝晚年巡游活动亦相当频繁,主要有:两下江南、山东巡游、拜谒孔府、盛京祭祖、西上五台、驻跸热河行宫、木兰秋狝。
南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今天就聊一聊南巡以外的乾隆帝巡游活动。
1、祭祀
祭祀活动是帝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帝王主要通过祭祀活动来缅怀祖先,叩拜神灵,祈求国运昌盛和百姓安居乐业。乾隆帝晚年京城外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祖、祭天神等。
盛京祭祖
祭祖是我国传统的民俗活动,按照宗教或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帝王祭祖活动同样相沿数千年,历代帝王均十分重视祭祖活动,清朝更是出现了“清代四帝十次东巡”到盛京拜谒先祖的盛况。盛京作为清朝皇帝祖庙所在地,历来备受清帝的重视。
乾隆一朝,国家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和谐,为东巡祭祖奠定了基础。乾隆帝在位期间一共四次东巡祭祖,既为缅怀先祖,以展孝思,也是加强对关外及东北地区控制的一个重要政治策略。乾隆帝晚年曾两次盛京祭祖,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由京城出发,一路北上,经山海关,抵达盛京旧宫。乾隆四十八年,这次祭祖则是从避暑山庄启銮。
乾隆帝初次到盛京祭祖时曾作《盛京赋》,诗文中详陈祭祖的初衷、经过和内心感受,还阐及盛京的地理风貌和祭祖之际沈阳城内的繁华盛况。乾隆帝晚年盛京祭祖的活动内容包括祭陵、庆典、祭拜天神和祭奠开国功臣等。《乾隆御制诗》中有关于描写乾隆帝晚年东巡祭祖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我们能够一窥帝王祭祖的心境和回到故土的情思。《故宫即事》载:
“转瞬忽经廿四年,白驹隙与逝波川。开疆拓土勉勿替,保泰持盈慎益虔。蒙藉前庥惟幸尔,思量重侍更潸然。翻书擬欲遣烦绪,其奈纷吾恨转填。燃霞绷观书用旧,韵译汉语即糠灯,为盛京土物每来即,燃之以观书不忘旧也。土障葛灯宜此物。陈编枕葄夜堪稽,军书如缅当年治,亦似樵蒸歆配藜。”
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三年,是他第三次盛京祭祖时有感而发。距离上次祭祖时间二十四年,乾隆帝回到故宫,面对先祖遗迹不免感怀,认为自身政绩的取得幸赖先祖的庇佑。同时在祭祖之际进行深刻自省,总结自身治国的不足,足见其心系江山社稷,期望国家的长治久安。
祭祖之余,乾隆帝还同诸臣到山间行围,第三次祭祖则改为了阅射。因军事和身体原因,此次(乾隆四十三年)并未举行狩猎。乾隆帝念及狩猎是国法祖训,故举行观射活动来告诫八旗士兵谨记祖训。
乾隆帝晚年期间两次到盛京祭祖,依据《高宗实录》所载,每次祭祖历时两到三个月。长期的外出巡游,使乾隆帝能够深入体察民情、礼遇外使和联络满蒙王公大臣,并积极采取措施来保障龙兴之地的稳定,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盘山位于天津蓟县,因幽林静谧、古洞奇潭、秀水清泽而闻名遐迩,其旅游活动兴于汉,盛于唐,极于清。乾隆对盘山也极其喜爱,曾作诗云“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乾隆皇帝临幸盘山的缘由有二:一因盘山的秀丽景致;二是将其作盛京祭祖途中休憩放松的场所。据《清高宗实录》《清史稿》等文献记载,乾隆帝执政期间临幸盘山多达三十余次。嘉庆二年,八十七岁高龄的乾隆帝还在盘山静寄山庄七天。
乾隆帝巡游盘山,每见其秀丽美景,均会挥毫咏怀,据统计乾隆帝所作关于巡幸盘山的诗文总数达1700首。这些诗文中既有描写景物的,也有思考人生哲理的,还有谈旅行感受。
细读《钦定盘山志》能够发现乾隆帝每次巡幸盘山,都会到寺庙拈香,譬如上方寺、双峰寺、金山寺、古天香寺、云罩寺、云净寺、天成寺、万松寺等。在祭拜过程中,乾隆帝可以借此抚平内心的焦躁和不安。漫步在幽林之中的寺庙,本身就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这大概也是晚年乾隆帝钟情盘山的一个原因吧。
泰山祭拜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我国的文化圣地,境内的泰山是中国最有名的山岳之一。泰山不仅是宗教文化圣地,更是封建帝王最钟情的地方。帝王泰山封禅,是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清实录》记载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之后,有登临泰山进行盛大“封禅”仪式的传统,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宋真宗等在位期间都曾到泰山进行封禅。
康熙帝也曾两次登临泰山之顶,旨在昭告天下,满汉一家,以维护国家的大一统,促进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乾隆帝在位期间,为进一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追随先祖的步伐,巡游山东,并多次到泰山祭祀。
乾隆帝巡幸泰山之政治目的十分明确,企图通过祭祀以保社稷平安。乾隆五十五年所作诗曰:“封禅事无我,阜安祈为农。”这首诗充分道出乾隆驾临泰安之目的是为了祈求国家繁荣,保佑国运昌盛。政治目的之余,乾隆登山赏景,赋诗吟唱,想必亦是旅途中最惬意的事情之一。
乾隆帝晚年登临泰山留下诸多诗文和碑刻,所作《登岱杂咏》描写了合云亭、莲花洞、壶天阁、桃花峪、回马岭、飞来石、朝阳洞、对松山、白云洞、丈人峰、日观峰、登封台等泰山十二景,诗中也体现了他对泰山风景的赞美之情。
《日观峰》:“少海初阳拥赤霓,铜钲一照众峰低。欲观暘谷初升际,半夜由旬里孰跻。”这首诗作于乾隆五十五年,诗歌前两句描写泰山观日的景象,后两句则说明时人为了一睹泰山日出的风采,半夜即开始登山的情形。
乾隆帝六次登顶泰山,望着往昔君王封禅的地方,有感而发:“登封降禅古来传,总属夸为可鄙旃。造极至今凡六次,无他祇谢愧心虔。”诗歌体现了乾隆帝六次登顶泰山,目的并非是单纯的封禅,真实目的则是为了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祈求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帝晚年期间,年过七旬依然能够登临泰山极顶,不仅在于其游兴之浓,更说明他的老当益壮。巡游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唤醒长期松弛的机体,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2、
避暑山庄亦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帝王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热河地区风景秀美、气候适宜、距离京城较近,具备建立行宫的良好自然条件。
不单单是为了避暑纳凉,更强调其政治上的作用,满族素有“秋冬违寒,春夏避暑”的狩猎习俗,九月份清帝举行木兰行围活动,通过木兰秋狝来加强与满蒙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对辽东、蒙古诸部落的控制,这足以见得,热河行宫的修建是清朝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政治手段。
避暑山庄在清朝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从休闲学的角度来看待避暑山庄,它又是清朝自康熙朝以后皇帝休闲养生的重要场所。乾隆在《无暑消凉》一诗中这样描写,“一缕遥循隄径长,松轩月榭暂徊徨。苔纹千点万点绿,菊蕊三枝五枝芳。自是洞天无处觅,祗余元圃可相方。根塵久悟风旛旨,题句还如蝶梦庄。”
据《高宗实录》《乾隆起居注》载,乾隆帝在位期间,先后到避暑山庄52次。每年的四至九月份,他基本上都要驾临避暑山庄,在此休闲避暑,观赏美景。避暑山庄东南区为湖泊区,湖面碧波荡漾,湖边绿树成荫,亭台错落有致,极富江南特色。
“如意湖”是乾隆三十六景之一,为便于畅游湖景,欣赏园中亭台楼阁,乾隆命人造青雀舫一一避暑山庄内大型御用游船。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到热河,在避暑山庄游览时看见湖中有一只精装饰华丽的船,随行等人有幸登上御船观赏,由此感慨到“湖景不必言,即就船中所陈设之瓷瓶古董及壁间所悬书画等,仔细研究之,己足令吾终日不厌。”通过马戛尔尼的描写可知青雀舫不仅装饰华丽,而且舫内陈设有诸多古玩字画,可以称得上极尽奢华。
山庄内的文园狮子林建于乾隆三十一年,系效仿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而建。园内假山嶙峋,结构玲珑精巧。包含有著名的十六景:狮子林、虹桥、假山、纳景堂、清心阁、藤架、磴道、占峰亭、清淑斋、小香幢、探真书屋、延景楼、画舫、云林石窟、横碧轩、水门。十六景星罗棋布在碧水和假山之间,构成山庄内一幅瑰丽的图画。
乾隆晚年每每至山庄内消遣游湖之际,都会御题诗句以表达对狮子林的喜爱之情。乾隆帝在园中赏玩,目睹彩虹般的石桥和摇曳攒动的湖水,虽获得了一时的放松,但终不能摆脱尘世的俗务。
狮子林的得名概因它的造型酷似蹲坐的狮子,园内假山林列,构造巧妙,充满趣味。乾隆《假山》一诗这样写到:“真山四面假成斯,其故云何别有思。薄假贵真试游目,山犹如此戒应知。”真真假假一念之间,亲眼所见未必是真,乾隆帝从闲游中悟出这样的哲理,以此告诫自己,处理问题要做到谨慎全面。
避暑山庄内景色宜人,游览则是欣赏园中风景最佳方式。乾隆帝通过饱览山庄美景,在一定程度上增添闲暇的体验感觉,提高了生活品质,达到避暑休闲的目的。
在避暑山庄内接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或者皇帝生日时,清廷都要通过演戏和放烟花等娱乐项目大肆庆祝。乾隆十九年,在山庄内修建三层楼阁式大戏台一一清音阁戏楼,戏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演出音效突出。万寿节时,山庄内的万树园会表演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主要有杂技、马戏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动。此外,燃放烟火也是避暑山庄内必不可少的闲暇活动。乾隆四十五年,朝鲜使者来京恭贺他七十大寿,为了迎接使节团,乾隆帝命内务府在宫廷内燃放烟花,以彰显国威浩大。
避暑山庄素有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称誉,是清王朝最为重要的离宫别苑、避暑行宫,也是乾隆帝晚年京城之外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晚年的乾隆帝,通过在避暑山庄内纳凉休闲,欣赏湖光山色,观看戏曲、烟火和杂技等娱乐表演活动,可以使他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同时也使其晚年生活充满了趣味性。
3、
木兰秋狝是清朝前期皇室权贵进行秋季围猎盛事,围猎场所主要在承德西北117公里的满族蒙古自治县境内,是清代帝王定期与王公大臣、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秋狩习武”、进行军事训练的御用狩猎场。木兰秋狝多在中秋节后举行,此时正值秋高马肥、水草丰美之际。
清朝先祖凭借马背弓弩统一中原,崇尚骑射,为了继续保持尚武精神,加强军事训练,乾隆帝将木兰秋狝视为定制。史载“高宗自乾隆辛酉至辛亥秋称四十次”,参与次数如此之多,说明木兰秋狝在乾隆帝眼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以至于步入晚年的他依然对木兰秋狝热度不减。
乾隆帝晚年狩猎的时间多在农历八九月份,木兰围场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形成“陵囿自成天”的猎场。木兰秋狝是乾隆帝联系满蒙少数民族之间的纽带,在此过程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行围活动,其主要活动包括合围、哨鹿、塞宴四事等。
合围,一般选择四面为山,中间较为平坦的地方作为围场,山大则禽兽多,山小则禽兽少,所以围场大小不一。在行围过程中,八旗士兵按照顺序分列各个方位,围场中军持黄色军旗,另设白旗、红旗为中军两翼,蓝旗则为两翼前哨。行围开始,由中军指挥行围部队前进,等待红白两翼到达成围后,则称之为合围。这时皇帝、蒙古王公便在合围之中射猎动物,一旦动物有挣脱迹象,虎营士兵便用虎枪击毙。晚年的乾隆帝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以观看为主,射猎为辅。
哨鹿,史载“哨鹿者,秋分前后,昧爽时,戴鹿首伏林壑中,以哨致鹿。哨以木为之,引吻连气,低昂应声,鹿即随至。”从上述史料可以得知,哨以木头制成。在行围过程中,人们以此模仿动物声音,引出密林深处的鹿。哨鹿往往在秋分前后,概因“鹿性于秋前,牝牡各为群中,秋后则化分群而求牡也。”鹿血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乾隆猎鹿之后,会当即引用新鲜鹿血。
塞宴四事,即木兰行围时蒙古王公进宴呈现给皇帝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活动。一是诈马,满语称为跑等。实为一种骑马竞速活动,参赛者为幼童,所骑马皆“去羁䩻”,以晷刻为终点,比赛结束后按照快慢接受赏赐。二是什榜,是蒙古贵族饮酒聚会时的一种音乐表演活动。三是相扑,蒙古语叫布克,满语叫布库。它是蒙古族最为看重的一项娱乐活动,御前宴会时必定会呈现给皇帝。
木兰秋狝是清朝皇帝加强武备,开展军事训练,拉拢安抚满蒙贵族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活动,它也是一种强健身体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晚年的乾隆帝,通过参与或观看木兰秋狝系列活动,使身心得以愉悦和调适。清帝中高寿者如康熙帝和乾隆帝,他们在位期间都曾多次参与木兰秋狝,这种活动方式,无疑对他们的健康长寿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温泉的疗养价值古时已广为人知,古人虽未像现代人一样以科学方式来解释其疗养功效,但是对于泡温泉能够解除疲倦、疏通血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是有所认知的。唐高宗在武则天陪同下,数次到骊山泡温泉。武则天称帝后,由于高宗的影响,依旧喜欢这种消遣方式,用来缓解政务上的压力。
乾隆帝晚年对温泉疗养也极为热衷,《乾隆帝起居注》载乾隆五十年三月先后几次驻汤泉行宫。乾隆晚年多次驻汤泉行宫,并写下大量诗篇。《御制诗余集》中卷十《温泉行宫八咏》对温泉、柳色、池塘、玉兰、山亭、游鱼、书室、官鹤分别给予描述,从诗中也能感受到乾隆帝归政之后的心境,在巡游时多以旅者自居。
《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汤泉行宫在州城东三十里,康熙五十四年建。设八品总领一人,无品级副总领二人,效力笔帖式二人。”乾隆帝在位期间,多次命人对汤泉行宫进行修缮和扩建,以便来此。
时至今日,沐浴养生仍是一种重要的闲暇娱乐方式,经常泡温泉不仅能使身心放松,缓解工作上的疲劳,也能够治疗身体的顽疾,实为养生保健的重要方式。晚年的乾隆,驾临行宫,疗以温泉,既能领略自然美景,又能保养身体,实乃晚年修身养性之重要法宝。
巡游活动源远流长,是帝王度过闲暇时光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在外巡游几近十载,占其执政生涯的六分之一。一般来讲巡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但毋庸置疑它对于乾隆帝晚年身心健康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纵使贵为天子,君王依然要受到各项礼制的约束,君王也是人,也需要彰显个性,体味生命的趣味和快乐。
晚年的乾隆帝通过畅游江南山水、巡游泰山,游憩恬静淡雅的江南园林,欣赏充满市井味的民间戏曲,品味各地风味美食,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满足了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追求。同时乾隆帝在途中亦极尽附庸风雅之事,一路吟诗作赋,处处留墨题字,好不快活。
此外还有汤泉行宫温泉的康养作用,盘山寂静山庄的静养修心,木兰秋狝所起的强身健体作用。通过上述巡游过程中参与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使晚年的乾隆帝能够暂时摆脱单调乏味的宫廷生活和作为君王的压力,获取心灵上的满足,保持宁静平和的状态,塑造健康的体魄,更好地投入到繁忙的政务工作中。
运营/婷婷
Hash:73c8ca37657a615794f26ad962da1bac3459a386
声明:此文由 读史品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