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国内首座无围墙的博物馆

赊店~国内首座无围墙的博物馆

曾献铎

西汉末年,王莽毒杀了汉平帝,建立了新朝。又把刘家子孙全部杀光。后得知一怀孕宫女跑到南阳新野产下一子,起名叫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长大成人后,被王莽探知,就亲自到南阳来追杀刘秀。当刘秀跑至南阳东北九十里的兴隆店一酒馆以酒浇愁时,忽见绣有“刘记”的酒旗迎风飘摆,因兜内无银,就赊下酒旗招兵推翻了王莽新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洛阳登基做了皇帝,史称汉光武帝,为感赊旗之情,汉光武帝刘秀将原兴隆店亲封之“赊旗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赊旗镇由南阳县管辖。1965年间赊旗镇经济出现了昌盛时期,是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9次会议一致通过设立赊旗县、县政府驻地赊旗镇。经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谐原赊旗之音,改“赊”为“社”,定名为社旗县,寓社会主义旗帜之意。

民间以一副对联对古今赊店做了概括:“古赊店皇帝御封,新社旗总理亲定”,横批为“绝无仅有”。

赊旗店,明清时代已是一座驰名全国的商业巨镇,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阳县志》记载:“淯水之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1989年因其商业文化遗存之丰富,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赊店博物馆是由成千上万个大、中、小微型博物馆组成的,它们各自有着众多的民俗珍品和独特魅力,在这里,每一寸泥土都渗透了文化的芬芳,每条老街、胡同、庙宇、衙署、道观都有浓浓的历史文化韵味和商业气息,每一件具有文物价值的实物,都能打开游客们记忆的闸口。

一、庙、阁、寺、馆

赊店自明代、中兴开埠到清代康乾鼎盛时期,各地商人们积聚了大量钱财,为祈求神灵保护,免灾消难,保佑自己发财,捐资修建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庙观寺阁。

1.山陕会馆。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全部工程历时136年。会馆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有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楼。

该馆系当年寓居此地的山陕二省商人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是一座会馆与庙宇建筑完美结合的古建筑群,建馆时,遍访名匠,集工锤之技于庙建,全国知名石匠荟萃于此,叮叮当当的雕凿声在赊店回荡了二十多年,上千件山水、人物、花卉、鸟、兽、造像、铭文,如同繁星一般,使中国石雕艺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山陕会馆是中国民间商会的发源地之一,他们把制定的规则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现已成为我国最早的商业规则系列碑文;分别是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统一度量衡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和立于清乾隆五十年的反不正当竞争的《公议杂货行规碑》、及立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监督官府的《过载行差务碑》。这三块碑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民间商业行会制订的规则,这些商业文化瑰宝用石刻方式传留了民间商业文化,实在是一个百代流芳的创举。

这里的石雕如浮雕梅、兰、竹、菊、牡丹、松柏等图案,构图典雅、清秀、脱俗、有趣、雕刻工细。引人入胜。深透雕《二龙戏珠》、《福禄寿三星》、《双凤朝阳》、《八仙过海》、《赵匡胤华山》、《赵彦求寿》等上千个典故,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工匠们用娴熟的技巧,将画面锤凿得淋漓尽致。就连大拜殿、马王殿药王殿的月台上,下雨时的积水也是从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石雕龙口中喷出。

会馆全部建筑分隔成三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与层次,环环相套,层层进深,互为因借,分隔之中有贯通、障抑之下有窥透。循环往复,大体上每个空间都是由中轴线上的建筑来布置周边的配套建筑和装饰的,周边的建筑和装饰物虽数量不少,但都是给中轴线上的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作钩勒、烘托、点染的。并没有喧宾夺主之感。

从前院到中院是从钟楼、鼓楼下路过的,再从中院到后院,这里的建筑设计更是叫绝,这中、后二院之间的关系是先抑后放,以小衬大,以严整衬自然。大拜殿两侧深长的夹道使人感到闭闷。也正是在通过这个幽暗深窄的过程时,起到了暗示着高潮到来的期待。然后便是豁然开朗,春秋楼遗址上高6.8米,通高12米的“关公夜读春秋”的铜像,这是一个强烈的韵律过程。

山陕会馆建筑,散聚相间,婉转有势,藏巧于拙,浑然一体,当游人出馆时再回转到影壁前面壁仰望时,又深感在这收敛凝聚的静观状态中望之,有一种远高之感,更觉其深厚,如入北京故宫之中。但这里的飞檐、卷棚、殿顶屋面全以黄绿琉璃瓦相覆,营造出一派金碧辉煌,华贵庄严,不同凡俗的艺术天地,相比故宫的一片黄更加辉煌壮丽。

2.关帝庙,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位于后河码头北岸上,坐北向南,灰瓦构件,前后二重院落,依次有戏楼,牌坊、卷棚、大殿,大殿上有“仁勇义刚”金字匾,殿前石柱上的对联是“庙貌永巍,峨重新阊阖开宫扇,神灵常赫跃共衣冠拜冕旒,两侧有东西廊房,从大殿的两侧夹道进后院时,用脚跺地进会传哇哇的声音,传说为金蛤蟆。后院是两层群楼,群楼的前檐额枋,雀替皆以透雕图案装饰。大殿内敬奉关羽。另在戏楼门外有一对大型圆雕石狮,栩栩如生,被称为天下第一狮。

3、文昌阁。赊店人为敬祀文曲星而建的庙宇,实为赊店之文庙与书院。

文昌又名文星,文曲星,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古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以为可保功名。元仁宗延右三年(公元1316年)将梓潼帝君加奉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后,称文昌帝君。

文昌阁坐北朝南,正殿五间,殿基置三尺台阶,上部周布斗拱,飞檐挑角,灰筒瓦覆顶,琉璃瓦饰以菱形心,脊饰以龙,狮等吉祥灰兽件,殿内塑头戴玉冕之文昌帝君神像,前置焚字炉,炉前之南面镌刻有“惜字凭心地,读书见性天”对联。殿前建东,西厢房各六间,前置棂花门窗,供求学之子和前来讲学的名师宿用。

院内古柏参天。每年农历桂月下浣之七日(八月二十七)为文昌帝君诞辰日,阖镇周围举人秀才,私塾老师均率学生名戴礼帽或帽垫,身穿长袍大褂,齐集大殿恭恭敬敬朝拜文昌,仪式盛大,庄严肃穆,香火极旺。

另有广盛镖局、厘金局、蔚盛长票号、福建会馆、火神庙马神庙、姥母庙等二十多座庙、堂、观、阁、寺、所、祠、社等,每至庙寺等有祭神活动时,都一齐出动表演,使赊店及周边各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文化体系——庙会文化群。

二、七十二条街

赊店七十二条街纵横交错,商号林立。街道具码头特点,定名与分工都很细致,有因所经营专业市场定名的,有以街道位置定名的,有因树林、人、字号、建筑物定名的。

1.“清代一条街”——南北瓷器

①北瓷器街:位于山陕会馆前,南北走向,长173米,宽10米,该街建于康熙、雍正年间,但无据可查,此街路东有一“永丰元”粉局的老字号的上房楼窗上边的一块大砖上刻有“乾隆四年(1739年)建”,是该字号建房时留下的计时标记,据今已有277年的历史。在赊店兴盛时,这里主要经营瓷器,故名瓷器街,此街在北,曰北瓷器街,该街全为旧式高大门面瓦房,二层阁楼,一层出前檐,板搭门,多是进二进三的深宅大院,路东有老字号粉局,专制官粉,同福客栈、路西有“泰兴店”货栈,该店多和广东客商来往,有广盛镖局、刘记酒馆、书局和一些大京货(百货)铺。还有保存完好的旧式民居中院共八处。

②南瓷器街:长200米,宽10米,因商铺多经营瓷器,属整条街的南段,故名南瓷器街,嘉庆年间,福建会馆修建在街南头路西,咸丰年间的厘金局,蔚盛长票号,均建在路西,路东有大升玉茶庄,“广和堂”、“广聚堂”药铺、“同德永”大盐店、“广和客栈”等,老式瓦房民居五、六处。

2.天平街:全长650米,街名取天下太平之意,又因此街居于闹市之中,似天平之支点,故名曰天平街,该街实分为三段:

①西天平街,西至瓷器街,东至中心街南口,长300米,原为刷纸专业一条街,一街两行全面为刷纸作坊和门店,街面是由约2米长,60㎝宽的石条铺就,似天桥一般,两边下水道流的是各家作坊流出的各色颜料的五花水,汇成一弯溪流,向人们眼前淌过。街南边住着一姓铁的人家,为此有民谚云:“天平街、天平桥、桥上住铁人,铁人会说话,桥下淌着五花水”。站在这里,看着五花水从脚下缓慢穿过,听“福音堂”的钟声悠鸣,似曼妙的音乐渗透在天地之间。

②中天平街:东至马神庙街南口,西至中心街南口,长200米。光绪十年(1884年)有一山西商人来赊旗经商,将巨额资金在该街路北买了个大坑,盖了楼房。随将资金用完,受到东家批评,生意作罢。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列强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洋人得以合法的来中国传教,英国传教士孔牧师第二次来赊,随将山西人盖的楼房买下(现赊店镇、政府院),在其东侧又盖了“礼拜堂”,总称为“福音堂”,作为基督教传教基地。民国以后,该教堂又办了“青年女子小学”,为当时青年女子入学开创了先例。路南有“玉泉酒馆”。玉泉酒远销湖、广、川、贵诸省。其它生意有康家毯子,口袋铺,空口袋可直立,装水不漏,还有戴家纸局等。

③东天平街,东到榆园街,西至马神庙街南口,长150米,清代、道、咸、同、光年间,路南有“兴盛店”客货栈,规模宏大,有房二百多间,堆货栈多处,驻客多系湖、广茶商。路北在民国未期至解放初期有一操场,系在长春街的“南阳县第三完全中学”所有。每有体育课和活动,有师生从长春街路过整个井胡同,横穿天平街到路北操场。操场内有跳远、跳高、沙坑、单、双扛、吊环等简单设施。

3.拉纤街。西至石门街南河,东至毛庄,是一条由拉纤的纤夫们的职业而自发而成的。来赊店的各种商品货源,多为南方走水路逆水而上,纤夫这个职业由然而生。古语云:“《十室之邑,必有商贾》,邑是古代的区域单位”。“九夫为井,四井为邑,邑有二里”。简单的说:“我国在古代时就是一个由十来户人家的地方,也就有了行商和坐商。赊旗店吞货量之大,养活了众多拉纤人,他们在河岸上拉纤,歇脚,生活,就有商人们来买卖,所以,河北岸就形成了一个很热闹的街道,但住的是为了防涨水而用黄背草或麦秸杆搭的A型草庵,也有墙倒屋不塌的草房。商品交换雏形——物物交换,在这里时有发生,在这里,由于商品持有者和货币持有者本身的社会地位偏低,反映在购求和心理方面的差异自然也千姿百态,表现在市场上的行为,也自然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

夜深了,从骡店街方向还传来一阵阵渐渐遁去的驼铃声。七十二条街中的各生意店,铺也都忙碌到三更作息,五更又开市。

三、三十六条胡同

①井胡同。是一个小巷,路东原有一座古井,晚上怪声不绝,直至天明方息,人称井“古动”(奇怪的意思),后人喊成了“井胡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姑娘们用一根细细的绣针、数缕多彩的丝线,在一双巧手的上下翻飞中,美凝固于一方绣品上。赊绣依托着赊店强盛的经济文化实力,成了明清时期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一度盛况空前,它代表着一种生活品质,寄托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这里的绣楼宅院,古朴典雅。

②十八间道胡同。西至中榆园街,东至太平街,1927年9月,中共南阳特支机关设在该胡同(贺光吾家),接待过多名河南省委领导人。该胡同路北有一善堂,占地一亩二分,人称善堂院,最后一名主持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名字叫魏德雨,院内所种果木药草,均施舍于人,讲究积福行善,吃斋,善于调解民间纠纷。

③马家道胡同。位于天主教堂东,原县医院东大门,南至中丁字街,因马家家族人多,都住在该胡同内,在这里经常能听到那悠悠的坠子声,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哼上一段大调曲儿。

赊店三十六条胡同的民居,很能代表赊店文化,如房内的明代条机,清代雕花大木床,默然说着一个家族的历史,风格各异的老式家具,便可回忆起历历如新的诸多往事,还有那价值连城的古董摆在四周,这是不是博物馆。

赊店这样的民居太多了,就连那引车卖浆的老头家一个谈不上多么美妙的小器物,别人不理会,只有他和他的家人知道它所含的纪念,视为不可亵玩的圣物,他家院中鸡窝下面的几块十八斤砖,别人看到不过是比其它砖头大一些而已,可实际上是清咸丰八年(1958年)赊店修安全寨的特制的十八斤大青砖在这里默默诉说抵御捻军,保护赊店安全的历史。老头至今还在到处寻觅那些隐藏在民间的宝物。空闲时遇上外地游客他还会郑重其事的向人讲述“赊旗有个春秋楼,半截顶到天里头”的历史。游人们听后都感慨的说:“在赊店,就连这一个引车卖浆的大爷也有如此文雅和如此傲骨……

赊店,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恬静与自得。它就是一个由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胡同构成的迷宫,成千上万件珍品构成的一幅画,是大家共同享受的艺术作品,骄傲展示着作为国内首座没有围墙博物馆的魅力。这里的特色文化更是浓缩成一坛香醇的美酒,让人们“品”得酣畅淋漓。

作者

简介

曾献铎,男,生于1952年3月,社旗县赊店镇人,县日杂公司副经理(已退休)。南阳市文史委特约撰稿人,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研究会会员。其作品“我的知青岁月”如实记述“我”的“亲历、亲见、亲闻”。文字朴实,被河南省文史委征集并作为历史资料编辑存档。其它作品有“国内首座无围墙的博物馆”、“姜子牙的谋术”与“古社旗商埠”、“赊店茶文化”、“赊店茶艺”等百余篇分别在南京《祝您健康》杂志、社旗县《大码头》《赊店春秋》《宛东潮》等杂志发表,并有多篇文章被山西省晋商文化研讨会《茶道商魂》文集收录。作品内容真实、质朴,既有冷静的逻辑思辨,也有浓郁的情感张扬。尤其对秦晋商贾商业文化积淀的挖掘更独具特色。

Hash:7415da5de94c87fd0b213294a60385f2382221f5

声明:此文由 逐梦文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