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他捐赠1942年《共产党宣言》:把最好的红色文物摆在这里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柏可林6月3日报道: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一大纪念馆于6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从中共一大会址到新建展馆,初心使命一脉相承,通过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展陈、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精心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故事。

中共一大纪念馆对外开放

“一大”是我们学习党史的宝库,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从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将这些珍贵资料留存至今,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经过这么多年,这些文献能够留下来,在当年不知道哪一位党员的手中,辛辛苦苦当做生命一样保存下来,每一件文物当中都有我们党员的心血,都有着他手里的温度,有着他保护珍贵文献的拳拳之心。”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馆员张玉菡动情地说。

将文物献国家

开策划新馆展陈的过程中,馆方向社会各界征集了许多文物。6月3日下午,文物捐赠人王毅先生带来了一本1942年由胶东新华书店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这也是今年以来,王毅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所捐赠的第117件文物。王毅透露,这本《共产党宣言》大约在7、8年前从北京的文献市场购入,“我对红色文物情有独钟,在市场上如果看到的话,第一时间我就会买下来。”王毅说,“自己收藏当然也好,但是给国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毅先生展示《共产党宣言》

“尽自己的微薄力量把这些东西都汇集起来,交给一大纪念馆是最好的。”王毅感慨道,现在有了新建展馆,展陈条件更好了,“应该把最好的红色文物摆在这里。”王毅从事红色文物收藏已有20多年,为何能这样持之以恒?他说:“红色收藏实际上是我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过去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强起来,我们一定要全力去支持拥护。”

流沙玲女士从父母遗物中找到珍贵红色文物

曾在上海博物馆工作20多年的流沙玲女士,在整理父母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父母留下的《解放接管上海工作的记录册》,并决定将它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流沙玲介绍,自己的父亲曾是军管会一员,主要负责接管文化方面。手册中记载了党在解放上海前夕的部队动员报告,以及党对解放上海后的方针政策等珍贵史料。“介绍了进城的纪律,也讲到了进上海以后怎样和地下党联系,保护好水电煤,怎么样团结工人,怎么样团结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做好上海的安全顺利过渡。”站在宽敞明亮的新建展馆展厅里,流沙玲翻开手册念起了里面记载的内容。

《解放接管上海工作的记录册》内页

“我是新四军的后代,自己也在一大纪念馆工作了十几年。”说起为何将珍贵文物无偿捐赠,流沙玲表示,这本手册放在家里并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献给我们的一大纪念馆,在今后对后代的教育当中,在革命教育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当中,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父母传承给我们,我父母是党员,我是党员,我爱人也是党员,我们再传承给年轻人。”流沙玲说。

给历史以温度

中共一大代表早期相关文物也是筹建新馆中文物征集的重点,由于这部分文物原有馆藏较少,纪念馆工作人员奔赴各地,通过各种渠道展开寻访。“我们想呈现(一大代表)早期的革命文物。”张玉菡介绍,“展示在中共一大之前代表们的成长经历,他们如何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历史阶段,他们在一大前的主要活动有什么……我们想尽量配置这样的文物。”

陈潭秋同志曾使用的生活用品

为了寻找合适的文物,在征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前往代表们的故居、当地纪念馆乃至海外寻访。例如,毛泽东同志位于湖南韶山的纪念馆、武汉烈士纪念馆、青岛烈士纪念馆等。作为一大代表之一,在陈潭秋同志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只帐钩、一条咖色围巾和一件白色上衣。据悉,这三件均是来自武汉烈士纪念馆的原件复制品。“因为关于陈潭秋的文物太少了,我们想要展示他曾经的一些生活痕迹。”同样显得亲切而家常的,还有王尽美同志的展柜,里面有从青岛烈士纪念馆征集的围巾与饭盒复制品。

王尽美同志生前使用的饭盒围巾

还有些物件乍一看平凡微小,却蕴藏着巨大力量。在展柜一隅,有一枚不甚起眼的警笛和一枚哨子,而这曾在上海邮政工人参加第二、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时被使用,两件文物也是首次展示。1926年至1927年间,上海工人先后经过三次武装起义,终于在1927年3月的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取得胜利。“大家可以回到当年的历史情景中去想象,我们的邮政工人在用这样的哨子,这样的警笛号召大家在起义中进行斗争的场景。”

上海邮政工人参加第二、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时使用的警笛和哨子

为什么要让大家看到文物、重视文物?因为这些文物都有着历史的温度,可以让大家回到历史情景当中,去想象中国共产党人在那个历史时代究竟在怎样斗争、怎样前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人付出了鲜血与生命。

让初心永流传

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向共产国际提交了一份汇报。在汇报中,他提及了12本由人民出版社印行的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这其中有“马克思全书”2种,“列宁全书”5种,“康民尼斯特丛书”5种,共计12种——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了其中11种,一半以上是一级文物。在这些书的封面上,部分印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印章,显示着这批书刊与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初版的再版本(1920年9月出版)一样,来自张人亚同志的秘密收藏。

张人亚同志密藏的马克思主义书刊

张人亚同志是中共早期党员,被誉为“红色火种的守护者”。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张人亚冒险将其保管的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报带回了浙江镇海霞浦老家,其中包括两本《共产党宣言》。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非常支持他的革命工作,对外声称儿子去世并修建一座衣冠冢,将这批书报文件精心埋藏二十多年。1950年解放后,因张人亚杳无音信,张爵谦感到儿子可能已不在人世,遂挖开墓穴取出文件,让张人亚的哥哥张静茂带回上海交给政府。张静茂为纪念父兄的壮举,专门刻章印于书上。而当时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张人亚因积劳成疾,于1932年就已经病逝。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共产党宣言》

1959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纪念馆前身)开始征集文物。张静茂获悉后,立即将两本珍贵的《共产党宣言》及其他报刊文件无偿捐赠。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鉴定,张人亚密藏的《共产党宣言》被确认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

时光荏苒,百年匆匆,这些珍贵的红色文物历经岁月洗礼,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并提醒着你我去关注历史。“我们是怎样一路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幸福得之不易,是由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张玉菡感言,“这些话跟孩子们讲,(他们)可能会觉得有些听得太多了。但是当你面对这件文物,把它的故事挖掘出来,将细节讲述给孩子们听的时候,相信孩子们会感动的。”

展厅一隅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从一份文献留存也可以体会到,在那个年代是怎样一种斗争,怎样一种珍惜。“我们这次展示的文物量很大,亮点也很多。希望孩子们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如果能记住一件文物,记住一个故事,那就足够了。”张玉菡说,“这将成为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基点。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柏可林6月3日报道: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一大纪念馆于6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从中共一大会址到新建展馆,初心使命一脉相承,通过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展陈、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精心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故事。

中共一大纪念馆对外开放

“一大”是我们学习党史的宝库,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从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将这些珍贵资料留存至今,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经过这么多年,这些文献能够留下来,在当年不知道哪一位党员的手中,辛辛苦苦当做生命一样保存下来,每一件文物当中都有我们党员的心血,都有着他手里的温度,有着他保护珍贵文献的拳拳之心。”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馆员张玉菡动情地说。

将文物献国家

开策划新馆展陈的过程中,馆方向社会各界征集了许多文物。6月3日下午,文物捐赠人王毅先生带来了一本1942年由胶东新华书店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这也是今年以来,王毅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所捐赠的第117件文物。王毅透露,这本《共产党宣言》大约在7、8年前从北京的文献市场购入,“我对红色文物情有独钟,在市场上如果看到的话,第一时间我就会买下来。”王毅说,“自己收藏当然也好,但是给国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毅先生展示《共产党宣言》

“尽自己的微薄力量把这些东西都汇集起来,交给一大纪念馆是最好的。”王毅感慨道,现在有了新建展馆,展陈条件更好了,“应该把最好的红色文物摆在这里。”王毅从事红色文物收藏已有20多年,为何能这样持之以恒?他说:“红色收藏实际上是我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过去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强起来,我们一定要全力去支持拥护。”

流沙玲女士从父母遗物中找到珍贵红色文物

曾在上海博物馆工作20多年的流沙玲女士,在整理父母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父母留下的《解放接管上海工作的记录册》,并决定将它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流沙玲介绍,自己的父亲曾是军管会一员,主要负责接管文化方面。手册中记载了党在解放上海前夕的部队动员报告,以及党对解放上海后的方针政策等珍贵史料。“介绍了进城的纪律,也讲到了进上海以后怎样和地下党联系,保护好水电煤,怎么样团结工人,怎么样团结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做好上海的安全顺利过渡。”站在宽敞明亮的新建展馆展厅里,流沙玲翻开手册念起了里面记载的内容。

《解放接管上海工作的记录册》内页

“我是新四军的后代,自己也在一大纪念馆工作了十几年。”说起为何将珍贵文物无偿捐赠,流沙玲表示,这本手册放在家里并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献给我们的一大纪念馆,在今后对后代的教育当中,在革命教育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当中,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父母传承给我们,我父母是党员,我是党员,我爱人也是党员,我们再传承给年轻人。”流沙玲说。

给历史以温度

中共一大代表早期相关文物也是筹建新馆中文物征集的重点,由于这部分文物原有馆藏较少,纪念馆工作人员奔赴各地,通过各种渠道展开寻访。“我们想呈现(一大代表)早期的革命文物。”张玉菡介绍,“展示在中共一大之前代表们的成长经历,他们如何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历史阶段,他们在一大前的主要活动有什么……我们想尽量配置这样的文物。”

陈潭秋同志曾使用的生活用品

为了寻找合适的文物,在征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前往代表们的故居、当地纪念馆乃至海外寻访。例如,毛泽东同志位于湖南韶山的纪念馆、武汉烈士纪念馆、青岛烈士纪念馆等。作为一大代表之一,在陈潭秋同志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只帐钩、一条咖色围巾和一件白色上衣。据悉,这三件均是来自武汉烈士纪念馆的原件复制品。“因为关于陈潭秋的文物太少了,我们想要展示他曾经的一些生活痕迹。”同样显得亲切而家常的,还有王尽美同志的展柜,里面有从青岛烈士纪念馆征集的围巾与饭盒复制品。

王尽美同志生前使用的饭盒围巾

还有些物件乍一看平凡微小,却蕴藏着巨大力量。在展柜一隅,有一枚不甚起眼的警笛和一枚哨子,而这曾在上海邮政工人参加第二、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时被使用,两件文物也是首次展示。1926年至1927年间,上海工人先后经过三次武装起义,终于在1927年3月的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取得胜利。“大家可以回到当年的历史情景中去想象,我们的邮政工人在用这样的哨子,这样的警笛号召大家在起义中进行斗争的场景。”

上海邮政工人参加第二、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时使用的警笛和哨子

为什么要让大家看到文物、重视文物?因为这些文物都有着历史的温度,可以让大家回到历史情景当中,去想象中国共产党人在那个历史时代究竟在怎样斗争、怎样前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人付出了鲜血与生命。

让初心永流传

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向共产国际提交了一份汇报。在汇报中,他提及了12本由人民出版社印行的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这其中有“马克思全书”2种,“列宁全书”5种,“康民尼斯特丛书”5种,共计12种——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了其中11种,一半以上是一级文物。在这些书的封面上,部分印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印章,显示着这批书刊与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初版的再版本(1920年9月出版)一样,来自张人亚同志的秘密收藏。

张人亚同志密藏的马克思主义书刊

张人亚同志是中共早期党员,被誉为“红色火种的守护者”。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张人亚冒险将其保管的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报带回了浙江镇海霞浦老家,其中包括两本《共产党宣言》。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非常支持他的革命工作,对外声称儿子去世并修建一座衣冠冢,将这批书报文件精心埋藏二十多年。1950年解放后,因张人亚杳无音信,张爵谦感到儿子可能已不在人世,遂挖开墓穴取出文件,让张人亚的哥哥张静茂带回上海交给政府。张静茂为纪念父兄的壮举,专门刻章印于书上。而当时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张人亚因积劳成疾,于1932年就已经病逝。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共产党宣言》

1959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中共一大纪念馆前身)开始征集文物。张静茂获悉后,立即将两本珍贵的《共产党宣言》及其他报刊文件无偿捐赠。199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鉴定,张人亚密藏的《共产党宣言》被确认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

时光荏苒,百年匆匆,这些珍贵的红色文物历经岁月洗礼,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并提醒着你我去关注历史。“我们是怎样一路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幸福得之不易,是由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张玉菡感言,“这些话跟孩子们讲,(他们)可能会觉得有些听得太多了。但是当你面对这件文物,把它的故事挖掘出来,将细节讲述给孩子们听的时候,相信孩子们会感动的。”

展厅一隅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从一份文献留存也可以体会到,在那个年代是怎样一种斗争,怎样一种珍惜。“我们这次展示的文物量很大,亮点也很多。希望孩子们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如果能记住一件文物,记住一个故事,那就足够了。”张玉菡说,“这将成为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基点。

Hash:4a19c7c63e9a924b9786086d2d58ce1350c07ea5

声明:此文由 东方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