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到“文化+”漳州文物绽放新光彩

台海网官方帐号

夜色下的漳州古城热闹非凡。郑文典摄

华灯初上,在漳州市区,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漳州古城开始恢复往日的热闹。

夜色下,熙熙攘攘的市民和游客走在石板古道上,欣赏修缮完好的一座座红砖骑楼,感受闽南文化韵味。扎根在这里的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八宝印泥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眼前一亮。一批老当铺、老木行、老糖铺、老相馆等传统业态的恢复和更新,以及面煎粿、四果汤海蛎煎等本地特色小吃的吆喝声、招呼声则让这里烟火气十足。

漳州古城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这片约800亩的土地上,历史建筑集中,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10处,“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其形象概括。

以保护文物为先,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在漳州古城启动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培育传统文化,引入新业态,努力打造集商业、文化、旅游为一体,具有传承历史、展示文化、延续生活等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使千年古城风貌得以更好展现。

从“文化”到“文化+”,漳州古城是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探索文物保护开发的一个缩影。

以保护为优先,让文物延续完好历史风貌

重修后的林语堂故居一角。林何新摄

红地砖、黑瓦片、旧木门、卵石围墙、熏石板井埕……经过重修后,位于漳州市平和县的林语堂故居更加完好地记录着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童年的光阴岁月。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于平和县坂仔镇,从小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一直到10岁才离开。 “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边,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林语堂曾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如是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于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建造的林语堂故居为园林式建筑。园中屋宇相连,曲径通幽,既有西洋建筑的特色,又兼中国庭园之美,可惜这些建筑大多已毁坏。2006年4月,平和县根据现存风格,参照各种资料及老人回忆叙述,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启动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后,保持原有风格的林语堂故居开始对外免费开放。

如今,重修后的林语堂故居已纳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了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打卡点”。在漳州市林语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荣才看来,林语堂是从平和县走出去的世界文化大师,重修林语堂故居就是保存历史、保存文脉,能够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也有利于推动平和县乃至漳州市文旅产业的发展。

漳州古城鸟瞰。林良益摄

对文物的保护,漳州古城则选择“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模式。

2014年,漳州古城保护建设项目启动,立项总投资32.15亿元,2018年底已基本完成,重点实施文物保护建设、骑楼建筑修缮、入口建设、景观带提升等项目。去年,主要发力于道路立面整治,漳州古城再次启动整治提升工程。

材料的选取是漳州古城“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文物保护模式的有力体现。以漳州古城红砖骑楼最基础也是最重要材料烟炙砖为例,由于烟炙砖品质好坏直接影响漳州古城外观的整体修缮效果,再加上其烧制工艺早已失传,为了找到颜色纯正又美观的烟炙砖,漳州古城建设者和专家指导组跑了40多家砖窑厂,历经4个批次、5个月时间的试验,以古法烧制才获得满意的产品。

“经过这几年的保护,如今的漳州古城已重焕往日历史老街区风采。”漳州历史街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海光介绍,通过保护和修缮,目前漳州古城的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三大类古民居建筑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比干庙、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汪春源故居、旧中山桥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修缮和有效保护。

以文化为灵魂,让文物绽放新光彩

福建土楼南靖)景区,游客在欣赏非遗文化。谢威摄

近日,在国家5A级景区福建土楼(南靖)景区的世遗土楼怀远楼前,一场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让围观游客的喝彩声不断,只见非遗传承人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不单只有漳州布袋木偶戏,在福建土楼(南靖)景区里活跃着一批非遗传承人,他们定期会向游客表演提线木偶戏、剪纸、土楼楹联、竹编、木版年画、公背婆、舞龙舞狮等富有当地特色的手作及文化。“近年来,我们探索把古老土楼文化和非遗文化融合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南靖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简伟鹏 示,非遗文化不仅为土楼注入了更多的文化涵养,也成了景区旅游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位于漳州古城的漳州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良益摄

与福建土楼(南靖)景区一样,漳州古城也注重传统文化的加持。

“太不可思议了,一把刻刀竟然能够把木头雕刻成许多栩栩如生的角色。”坐落在漳州古城的徐竹初木偶艺术馆内摆放着各式木偶雕刻作品,有传统戏剧名角,也有传说中神仙魔怪,还有中国历史人物,个个精巧细致、神态迥异。面对如此众多艺术珍品,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无不啧啧称奇。

中国一级美术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木偶头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徐竹初是这家木偶艺术馆的主人。已逾八旬的他感慨,以前条件艰苦,没有好的工作室,也没有像样的表演舞台。

漳州古城启动保护和开发后,徐竹初木偶艺术馆便是第一批入驻的传统文化项目之一。“搬到漳州古城后,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徐竹初笑着说,漳州古城人流量大,木偶艺术馆也被规划成旅游线路之一,来参观木偶头雕刻和表演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漳州古城通过恢复和更新一批老当铺、老木行、老手艺、老相馆等传统业态,以及引入木偶艺术、制鼓工艺、木版年画、锦歌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物绽放出新光彩,也让游客真正感受到这里的“原汁原味”。

以业态为抓手,让文物“活”起来

位于漳州市龙文区的云洞岩风景区。李杰摄

登高望远、品尝盐鸡,这是游客到位于漳州市龙文区的云洞岩风景区游玩的标配。如今,每到周末,云洞岩风景区人气旺盛,一波波来自厦门、漳州、泉州一带的游客选择到这里“打卡”。

云洞岩风景区有“闽南第一碑林”美誉,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遍布景区各处的200多处历代摩崖石刻是其最有看点的景点之一,朱熹、弘一法师等历代名人均在此留下了宝贵的题书刻字。

把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彼时云洞岩景区还是一座未开垦的荒山,人烟罕至。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如何打响摩崖石刻的知名度?当地给出的答案是引入旅游及相关配套业态。“除了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摩崖石刻,云洞岩植被茂盛,拥有形态各异、参差不齐的巨石,以及由岩石间隙产生的众多石室等优质天然资源,完全具备开发成旅游景区的条件。”云洞岩风景区负责人郭清龙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末,云洞岩开始向旅游“进军”,1991年被福建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成为优质的 景旅游区后,游客来了,摩崖石刻也“活”起来了。“云洞岩成为旅游区以及在其山脚下打造起以当地特色美食盐鸡为主的美食一条街后,摩崖石刻也被更多人知晓。”在郭清龙看来,文物开发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去年6月,在第二十八届东山县关帝文化旅游节上,两岸各界人士在东山县关帝庙寻前根谒祖。陈周瞰摄

同样位于旅游区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市东山县关帝庙,除了借靠旅游,还以交流活动为载体来焕发出新的活力。

东山县与台湾隔水相望,是重要的台胞祖籍地,在台东山县籍同胞有20多万人。东山县关帝庙是台湾近千座关帝庙及东南亚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也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也因此,这座面积680多平方米的关帝庙已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增加两岸人民交流的重要载体。

借“关帝”为桥,自1991年起,在关帝诞辰期间,东山县每年都举办关帝文化旅游节,吸引两岸各界人士到东山县关帝庙寻根谒祖。如今,随着规格的逐步提升,东山县关帝文化旅游节已被纳入海峡论坛子项目,成为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

“历史与现代可以很好地并存。漳州古城正大力打造包含温泉之城、文化之城和休闲之城为一体的老街区。”在漳州历史街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海光看来,要让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就要努力优化“老业态”,着力发展“新业态”。

Hash:2aeeff27f9817c54aa64329dac1112110f0bf8fb

声明:此文由 台海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