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大院 -------老宅.小巷

邵阳日报新指媒(作者/方竹;实习编辑肖双舟)

岁月,带走了老宅最繁华的时光,青石板依旧,屋檐依旧,小巷依旧。唯一苍老了的,就是旧时辉煌的容光,朱颜脱落,图画淡化。

曾经的小巷,家家户户都有人住着,都有燃烧着柴火的温暖的灶,都有人在慢慢悠悠地说着远远近近的家务事。鸡舍里有晚归的鸡鸭,牛栏里有牛在轻轻缓缓地反刍着白天吃进的牛草。走进小巷,吃饭的时刻,大家不约而同,桌子上摆着平常的菜肴和一盏微微摇曳的油灯。串门的人总是不请自夹碗里菜尝尝味道,笑说着菜里少了一味盐少放了一点葱花。平平常常的日子,普普通通的人家,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那屋檐翘角粉墻黛瓦,那精雕细琢的门楣,记载着彭家祖上曾经的无限风光。祖宗们拥有富甲一方的财富,拥有飞黄腾达的济济人才,拥有背椅乌龟山左傍直奔夫夷河的小溪流四面环山优越的地理位置。

方圆几十里,谁不知赫赫有名的龟田彭家。

雍正年间,彭家祖上出了一个武状元,但是宅邸上却写着"文人萃第"。

当时还有雍正皇帝亲手御赐的牌匾,在二零零年之前还挂在老堂屋里的。后面被一个见钱眼开的族人五百元钱就卖給了游村串巷的小贩。

我当时恰好见到,那些小贩一起正抬着长长的牌匾准备上车了!他们以为我是一个路人,问他们多少钱时,告诉了我!可是一当听到我愿意多出几百元再留下来的时候,他们就不肯了!

可见,那个牌匾多么珍贵。

却被贪图便宜的那个族人卖掉了!

当时,那些许多各种各样的小贩走村串巷,看到雕花的古门帘古窗棂 ,都循循善诱地说服我那些没传统文化的父老乡亲们,最后真一一卖掉了!所以现在回到老家一一看去,除了门楼门槛门楣是无法卸下来之外,其他能够卸载了的都被他们卖了。

他们手里捏着一点儿钱,所以不知道心疼,我却非常心疼。我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能够完好无损的保存下去。

最遗憾的是眼睁睁看着雍正皇帝御赐的牌匾被小贩运走,我无法原谅自己的弱小,一辈子都在遗憾中怀念那一块牌匾。

如今小巷依旧,斯人已去,一座座老宅都已人去楼空,少了很多往日的生活气息与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味。走进去冷冷清清,没有一点过去的那一种温暖。大家修的宅院都往四周延伸,留下来的老房子,还在记录与见证昨天走过的历史

很多房子门上无锁,真的是柴门轻启,留做那些猫狗们出出进进。

那门槛上青石板凳,还透着岁月荏苒的光芒。以前大家吃饭的时候,手里端一个饭碗,坐在青石板凳上,一条巷子,上头人说话下头人可以听得见,大家没有隐私也没有泄露的风险。说任何的话都不需要防备,人人都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来直去,没有半点弯弯绕绕。

据悉,彭家大朝门前,还有彭玉麟亲笔书写并赠送的"状元及第"的牌匾,可惜在文革期间,也已经下落不明。

如果这些镇村之宝安好无缺,我何尝要去羡慕别人的民俗村落呢!

那一排排庄严肃穆的老宅,不就是最好的最有文化底蕴的民俗村吗?!

一眼望去,老宅的威严不减当年,只是少了一些许生活气息。

有菱有角的屋檐翘角,依然稳如泰山

整齐划一的窗户,似乎还透过来从前的璀璨与荣耀。

每一户门楣上都写着宅邸的名字,一排排看过去,寿星.门礼,署名不一,好像是每一户人家和另一户人家区分的标志。

老宅的建筑是非常讲究的,看起来都是经过规划设计,整整齐齐不说,而且非常有格局。朝向统一,模式统一,门窗统一,給人赏心悦目之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老宅与现在错综复杂多变的新民居是迥然不同的。

那青石的门槛门楣,触摸不到过去的绚烂与腾达,触摸不到曾经拥有的光辉灿烂。唯有记忆犹新,那石凳坐过的时光,那一代又一代人走过的岁月。

重要的是,打造这么漂亮这么雄伟壮观的门槛门楣需要多少能工巧匠,需要多么雄厚的经济实力。

每一座老宅,都留有小猫穿行的小窗口,这样的房子很牢固很安全,冬暖夏凉。

如今,老宅守着小巷,风风雨雨,世事变幻,它们依旧笑春风。

在这一块砖头上写着"雍正六年造,已酉年九月",我问了一位资深老师,他说建于公元1728年,距今已经289年了!

老宅经历了300年的风雨,而完好无损。当年建造的质量与水平堪称一流。

老宅也承载了彭家祖辈的兴盛与衰落。

很多砖头都刻着年代久远的字,那也是当时的工匠们随心记录的吧!

不仔细辨认,还认不出来啊!

想来,那个时候的工匠就是很有文化的人了,还有很多留有文字的青砖还没有一一拍照留存,如果仔细观察,一定还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老宅的历史悠久,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后辈们细心去探究去找寻那远去的秘密。

那个曾经美名磅匠的师傅记得給自己留名:磅匠起造,那一笔一画的笔峰,可以看出他的认真与平静。

还有一些工匠,在一块砖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建造的年代与有关的人和事。

这一块青砖上,"雍正"二字还能够看得非常清楚,是不是说明彭家老祖在雍正那会儿就是最飞黄腾达的时期呢!

我想这些老宅应该就是最鼎盛时期建造起来的,如果老祖宗温饱都力所不及,怎么能够建造气势恢宏大气的大朝门与整整齐齐的青砖雕花老宅呢!

那是需要很多工匠努力精心打造而成的。

老宅.小巷,无法回到的过去!

老宅.小巷,充满温暖回忆的地方!!

那些老宅门楣上的文字:由善、光碧、万路,居仁,礼门,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无从考究,也没有历史记载。我也没有机会翻阅以前的族谱家谱。懂我们彭家大院历史的人,目前来看只有我的堂叔彭乾舜,他应该是最清楚彭家大院的来历与典故的了!

下一次回家,我要好好地拜访他,请他说说久远的事情久远的人物。

俯瞰整个彭家大院,古老的村庄已经变成了新新的现在的村庄,各式各样的小洋楼已随处可见,倒是那些老宅没有人住了,幸好还有很多座老宅没有被拆掉,让我们更多的人可以见识历史的奇迹与人们的智慧。

所有的人是向往自由,繁荣,富强,平凡中的我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我在努力做保存老宅的这一方面的工作。

我希望人们不要轻易拆除了老宅!

看到老宅,总会不由得想起我的爷爷来!

因为我的爷爷故事多!

我爷爷不高不矮,脸膛早已被岁月瘦出精干的轮廓,是个标准的地道的农民。四方脸上常年都是干干净净的,从来不会胡子拉碴。看起来倒像个书生,不像一个老贫农。

他有一句四个字的口头禅:原非是也。不,应该说是爷爷的至理名言。

这四个字饱含了爷爷对世事百态的深情。很多事情,他总是感叹一句"原非是也",有一些许的无奈,也有一些许的苍凉。

爷爷一生勤劳,勇敢,手握铁锄,肩上横一根扁担,深更半夜走在路上,不回头,不低头,不畏不惧。被抓壮丁,又逃出敌营,克服一路上的重重叠叠惊险与艰难,回到了家,回到了村庄。再回到了村庄时。好多人都掩面而泣。

好多回他自己都庆幸自己是活着的,并未死去。

他生性耿直,说话不绕弯不绕道,直来直去。用别人的话说,没有一点花花肠子。村里唯一有一个对爷爷怀恨在心的人背后说他,不读毛主席语录,是为不尊重。爷爷反击他,何解是不尊重?!我可是连去上厕所都在念叨着毛主席语录看着毛主席画像,如此念念不忘,如此一心敬重,为什么还要强人所难呢?!说是厕所,要么就是卧室的一角,要么就是简陋的毛厕,在当时的农村里多半都是把便桶放在卧室一角,叫小淤桶,待装满了再挑出去肥田肥土。我爷爷强调自己时时刻刻都在看在念着毛主席老人家的,努力到连上厕所都是在看在念。事后别人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此事,也可略见爷爷似石饱经风霜的铮铮铁骨,不怕人欺,不怕人威。

他的确有个出名的外号,就叫"石山老爷"。大家一听就知晓他的秉性,似石坚定,似泰山不移,似石忠贞不渝。

其实我爷爷不是老爷,顶多是个老长工,老雇工,老贫农。

可人人敬他奉他为老爷。

因为他为人处世厚重地道,不拐弯不抹角,不阿谀奉承,不爱慕虚荣。在此文里不一一例举他生平故事,只想从心底里回忆起他的"原非是也"这一句话来。

他时常一件破旧的长衫子,标配一条黑色的大卦裤,裤子常用裤头带一系就紧身了。感觉爷爷常年四季都是那么一种颜色的衣服搭配着,好像没有换过别的颜色衣服。可能也没有过别的颜色的衣服可以换。现在想起来,心疼爷爷一辈子辛辛苦苦,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

爷爷是非常善于言谈的,和谁都谈得来,说一口不慢不紧的彭家话。"原非是也",时不时地露一两句。听起来协调有劲,妙趣横生,一点都不嫌他会间或重复那一句"原非是也",相反感觉他是那么和蔼可亲,那么平易近人。他总是娓娓道来,听者也总是津津有味。

村庄里有一个孤寡老人牛爷爷,因为手脚不方便,时常只能够放鸭子挣一点零花钱。他赶鸭子放鸭子,路上家里,有事没事,都会同我爷爷唠嗑。和牛爷爷讲话,我爷爷同样是"原非是也"不离口。

小时候,我时常奇怪爷爷哪有那么多的"原非是也",现在才明白爷爷的这一句话是一种搭腔,搭调,是一种应允,是一种附和,是一种率性的"之乎者也"。

爷爷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是添孙添丁。逢到相好,就会高兴地"炫耀"今年又多了几个孙-----这是农村老人传统思想。谈起孙子,爷爷是眉开眼笑,比坐在金山山上都还要高兴。那种发自内心底的满面笑容,是我的笔难以描绘出来的。

爷爷年轻时就开始挖山土,只要哪里有一点点别人废弃的边边角角,他就会挥汗如雨地挖过来,栽一蔸南瓜,或者是种几棵辣椒茄子。结果划成分的时候,本来一穷二白的爷爷,因为有几坨小小的山土,而被划成了中农。

所以我没有读过半天书的其在爷爷,也知道感慨旦夕祸福,知道人算不如天老爷算。明天的事,谁说得清楚呢!总以为努力会改变命运,却又总是被命运改变着自己,操纵着自己。

我爷爷常常唤我为崽,崽在我们当地是对孙子的一种称呼,爷爷却经常这样子叫我,我常常有点受宠若惊,却又非常享受爷爷这样子叫我。一听到爷爷"崽呵,来,来,来",我就满心欢喜。

我爷爷最经典的爱好就是喜欢将半杯酒,放到嘴边啜那么小小的一口,然后轻轻地放回桌边,再用筷子点一点菜的咸味放进嘴里,如此来回,一杯酒,就啜饮到炉火上的炭火渐渐熄灭,灯芯绒闪了又剪时爷爷才收回他的"原非是也"。说一句大家安寝去吧,很多时候我并没有回父母那边睡,而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继续听爷爷讲故事。爷爷名义上是饮酒,倒不如说是蘸酒。半杯酒,半盏油灯,放在桌边,边蘸边谈,边啜边饮, 伴着"原非是也",时光一天天过去,我们也就在爷爷断断续续地故事中逐渐长大了。

爷爷勤勤恳恳,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后辈子孙。没有一个人好吃懒做,个个勤奋,个个努力,个个安分守己,个个勤俭持家。

爷爷挖一辈子土,他只认定土地是农民的根,只有扎下根来,才会枝繁叶茂。

爷爷去的时候,手里握紧的,就是那一把挖土的锄头。那一把锄头,陪他挖了一辈子山土,陪伴着爷爷勤劳的一生。爷爷对土地的一往情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懂自己,他是如何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如何眷恋着这个世界。愿爷爷在天堂拥有更多的肥沃的土地,种他最爱的庄稼。

"原非是也"!这个世界,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谁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呢!

噢!原非是也!

看到老宅,回想过去家家户户都一样的烟火。

家家户户都有火坑。

小时候,冬天的夜里,很冷。

但是爷爷为我们储藏了很多柴蔸和松毛针。

大家一起围坐在火坑旁边,我就靠在松毛针上面,看火焰腾出花来,听柴火噗噗笑出声音来!

对,经常听见柴火们在畅谈岁月与光阴。

每当这时候,我爷爷就小声嘘一声:轻一点,别打扰了柴火们的聚会。

静下心来,真的可以听见柴火们酣畅淋漓的笑声,一阵"呵呵呵",一边"哈哈哈",它们似乎都在释怀大笑,又似乎都在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我爷爷最懂柴火们的高谈阔论!

因为那些柴火,是爷爷辛勤找寻的劳动成果。它们是爷爷边看边寻一蔸一蔸从土里面小心翼翼地刨出来,然后轻轻拔掉粘在上面的泥土,整整齐齐码在糞箕里面,挑回家,又整整齐齐码在有阳光的墙角处,让柴火们安安心心享受最踏实最充足最自在的阳光。天冷的时候,把它们拿一点放进火坑,它们释放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对生命的渴望。

等柴火们静下来的时候,我爷爷的故事就开始在温暖的炉火边浓重登场。

半盏子小酒,一盏小小的油灯火,一炉坑子热热暖暖的柴火,永远是爷爷说白的开场布景。没有这些,故事就少了那股人间烟火味道。

从薛平贵到薛丁山,娓娓道来,慢慢梳理故事情节,不紊不乱,不紧不慢,声色犬马,如临其境。

这时,柴火们也肃然起敬,收敛起闪烁的火焰,依然射出温暖的光亮,它们融入我们的境界,一起分享爷爷的老故事。

爷爷的柴火,从来不会浓烟四起。就是蒸酒打豆腐,放进大灶里,那些挨挨挤挤的柴火,依然笑出声音来,说得更胜一筹,笑得更灿烂精彩。

那些柴火,爷爷深知它们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只要放进火灶,柴火们一起欢歌笑语,一起并肩作战,一起谈古论今,热情洋溢,火焰奔放,在温情的时光里,把酒饭蒸熟了,把豆浆煮沸了!

那些浓烟味大的柴火,是听不到它们欢歌笑语的,因为它们都在绞尽脑汁,寻找着彼此的依靠。

日里,时常想起爷爷的柴火,回味那一串串火红透亮的笑声,倍觉温暖!

---------------------------

这里是-邵阳日报新指媒,谢谢您的阅读;编审石世桢

Hash:c5140a6086f5711faa2e1cdf6c98ae1a803c7bbb

声明:此文由 邵阳新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