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蕉城南峰寺那些历史

南峰寺,地处宁德蕉城鹤峰东南,属城南镇坪塔村辖地。前接石笋峰,背倚南屏峰,周遭皆为峡谷,寺居高处,凭临远眺,东南沧海茫茫,岛屿错落,近处高楼林立,车马喧嚣,一派繁华景象。

南峰寺初名南峰庵,其始建年代,据清乾隆版《福宁府志.卷三十五.寺观》记载:“南峰庵,在县南山石笋上。隆庆元年建。”隆庆为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元年即公元一五六七年,距今已有四百五十一年的历史。稍后修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宁德县志.卷之二.寺观》记载更为详细:“南峰庵,在一都县南山石笋上。

明隆庆元年建。原有香灯田二石余。今庵及田俱废。”说明寺院初建之时尚有香灯田二石余。明代一石为十斗,民间习惯用法四斗相当于一亩田,“二石余”大致计算,则南峰庵拥有六七亩良田,由此印证寺院规模较小,且住寺僧人寥寥。县志中提到“今庵及田俱废”,而修纂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福宁府志》未予提及,可见南峰庵衰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之间,此后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兴复。原先寺院也不在同一位置,大致在今之寺院西北处,坐西向东,地名大坪里,已由寺僧辟为茶园。

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酒屿东湖头(今属城南镇塔山村)人翁金实(又名翁太)潜心向佛,剃度出家,在原先南峰庵旧址右下方搭建茅蓬,隐居修行。从南门一带民间口碑,再结合民国《宁德县志稿》以及宁德文史资料《南漈山》等相关记载来看,翁金实早年有可能在灵溪寺附近的准提阁出家。准提阁荒废以后,移徙南峰。光绪初年,在小场信众的捐资助工下,在如今观音堂的位置建造小庵一所,仍然取名“准提阁”,不久又改成南峰庵。翁金实圆寂之后,先后有圆达、胡太驻锡清修。

上世纪四十年代,本邑名僧安定法师云游归来,居于山中。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南峰庵改名南峰寺,寺院规模也逐步扩充。在当地信众的大力帮助下,安定师先后完成观音堂、大殿、韦驮殿等建筑,并铺设龙湫寺至南峰庵道路,方便香客入山。民国三十七年(1948)观音堂落成,安定以宁德县佛教协会会长名义,邀请县长刘德馨参加落成典礼。重建后的南峰庵占地面积约四百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进,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约七米,重檐歇山顶,保存完好。安定师苦心经营的这组建筑,目前基本保存完整,1980年11月被公布为宁德县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之后,受政治风暴冲击,南峰寺难以逃脱与其他佛教场所同样命运,僧人被迫还俗,寺院失去管理,被坪塔大队改为仓库使用。改革开放以后,前有坚雪(闽侯人),后有义宁(周宁人),二位师父驻锡南峰寺,茹素参禅,清修自律,并以克复名蓝为己任,在逐步恢复原有寺院的基础上,先后新建山门、僧寮、香积、茶室、放生池等配套建筑,卅载艰辛,初具规模。山门“南峰禅寺”匾额出自我省著名国画大师、书法家郑乃珖之手笔。南峰庵原有步行山道通往龙湫寺,随着登山公路的铺设完成,南峰庵交通日益便捷,每逢节假日以及佛教节日,游客香客往来如织。在每个月的周末,城区登山爱好者上山锻炼,或骑行或步行,无不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都市气息,为静谧的寺院平添了几道独特的风景线。

▍内容来源:半隐轩 《宁德县志稿》《南漈山》等相关记载宁德城市资讯原创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Hash:040e03b2b0e51249f73768e4305b61d07253818b

声明:此文由 宁德城市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