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民间文学》追昔抚今育犁城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 年),在乳山境内置育犁县,隶属青州东莱郡。县城在育黎镇城阴村南、乳山河西南。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并入东牟。传说那时全国的人都向往东方,富人纷纷涌向胶东,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这日出之地。
而育犁则成了东来西往的大驿站,来了就得消费,过往客人留下了不少银子。当时的育犁城,城区面积很大,城内公共设施优良齐全,财政余银还是挺多的。
有一任县太爷,人们劝他到上面活动活动,争取加官晋爵。而那位县令却不干,他说,我哪儿也不去,大乳山下的孩子永远饿不着,在这里当县令胜过京城一品官。
后来,民间称他为一品县令。再后来,由于人口增加,毁林垦田,加之做饭取暖需要燃料,原本茂密的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导致育犁城三年两头被山洪冲袭,兴盛232 年的县城,最后被迫弃城,举城迁往东牟。
民国《牟平县志》总纂于清泮亲到境内育黎、福山县奇章等地考证汉育犁故城的所在地,在该志中明确记述考证结果:“育犁城在今县西南,距城一百二十里。
《明一统志》谓在宁海州东南者误。”1935 年,牟平县志委员会在遗址上立汉育犁故城碑,于清泮撰写碑文,记述故城的历史沿革。
先后从育犁故城遗址中出土的画像石、铜器、陶器等汉代文物,现多收藏于乳山市文物所。
2013 年春的一天,接到作家杨机臣发来的信息:“我读《中国报告文学》乳山作家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母爱如山》之后,心里总有一种情绪在翻腾,最好能去访问一下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妈妈。”
我回复:“收养维吾尔族孩子的宋维莲,现居住在外地。”过了不几天,他又来电话说:“《中国作家》组织名家写名城活动,邀我写威海。
乳山母爱文化,我准备多用笔墨。我已与赵钧波主任说好了,过几天就到乳山采访。”来乳山期间,我与赵钧波主任、郑华主任陪同杨机臣一行到大乳山、海阳所、乳山口、冯德英故居、育犁古城遗址、峒岭等地方观摩考察。
在育犁古城遗址碑前,杨机臣仔细阅读先贤于清泮所撰碑文,听乳山文友讲史料中的育犁古城和相关的民间传说,杨机臣连呼“太好、太好”(指收获颇多)。
离开育犁古城遗址,我们又赶往徐家峒岭,游览了东西峒岭的村容村貌后,直奔通天岭而来。杨机臣一行立马被通天岭的美景所吸引。
在通天岭下的圣石前村,大家吃着樱桃休息,赵主任和我尽量详细地介绍通天岭一带的人文典故,杨机臣说:“我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
年底,他的新书《威海,中华最古的海》出版发行。他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古老威海的大海,以全景式的构思完成了这部长篇纪实作品,体现了他对威海充满深情厚谊和家乡对海洋的热爱。
他以大散文的写作方式,站在历史的高度,大跨度、大视角、全方位地写实威海的历史文化。
由太阳的传说开始,从育犁古城到不夜古城、从通天岭下的姜姓人、从“一人弓”到“四个军”等课题入手,追综至今天的市域一体化、全域城市化的现代威海格局,使本书的意境更加深远,作品触角也由此更加宽泛,读后在了解地域文化史的同时,又增强了资政育人作用。
该书把威海本土历史文化的生发源头、发展过程、重大事件和文化背景等,较为详尽地写实描述,通过文学写实的形式连贯而具体地表现威海的历史文化,这种写作方法在威海市尚属首创。
全书对乳山用墨较多,以至有的读者以为作者是乳山人。他曾经多次讲到,乳山众多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乳山博大精深的母爱文化,是他创作的力量源泉和动力。
情到深处文自成,他对乳山不能不写,写起来则欲罢不能。
翌年,杨机臣将他的《威海,中华最古的海》《威海渔乡风情》等著作,共计一百多本,捐赠给了乳山市图书馆。
(作者辛明路,已发表于2016年5月14日《乳山时讯》)
Hash:d3eb2ed99d9a480de0f3712b98fca44fe2a93c42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乳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