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英国海军遗留下的7处住宅旧址:殖民统治的时代印记
医官长住宅
1898年,英国凭借武力强租威海卫后,曾雄心勃勃地想把北洋海军重地的刘公岛作为“远东最大军港的重中之重,并做了一个庞大的建设规划。然而,好景不长,受英布战争的拖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消耗,英国财政捉襟见肘,1902年遂放弃了建港计划,重新调整战略,将刘公岛定位为英国海军驻华舰队暑期军事训练和官兵疗养基地。此后,驻华舰队每年5月初由香港来到威海军训疗养,至10月底返回香港,绝大多数驻扎在刘公岛,其中有医官长、军需官、军医、工程师等中高级管理和技术官员,并为他们在刘公岛上专门修建了住宅,有些还兼做官邸。限于财力,这些建筑体量不大,为清一色的平房,设施也较为简单实用,但都带有浓郁的英伦建筑风格,现存有7处住宅,散落在刘公岛上,大都保存完好,成为殖民统治的时代印记。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医官长住宅 (2004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西北处,有一栋建筑平面呈“工”字状、欧式风格的小洋房,两端对称外凸,两个山头窗户对称外飘,东侧有一简易附属房,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建于1919年。
1901年,英国设立了威海卫行政公署,做为租借地管理机构,行政公署设“最高长官”即行政长官一人,是殖民政府最高首脑。医官长地位很高,与正华务司、副华务司并列成为行政长官的三大属僚之一。按照权力分工,医官长专管租借地的公共卫生、官办医院及船舶检疫,且在刘公岛上有官邸,是岛上最高行政长官,每3年换一届。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医官长住宅 (1938年)
据记载,英军占领刘公岛后,在较长一段时间是由一名中校海军指挥官统筹管理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军械修理以及官兵疗养事宜。后来,为适应暑期度假疗养需要,英海军在刘公岛建立专门疗养院,官兵疗养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疗养院院长的地位也随之提升。
为进一步改良岛上卫生状况,在殖民当局的建议下,1917年,英海军派设高级别的医官长兼任疗养院院长,因而医官长便成为常驻刘公岛基地军衔最高的军事长官。
医官长pomfret夫妇和女儿在岛内铁码头上 (1939年)
医官长通常从舰队军医长中调任,不仅负责海军官兵医疗服务,而且还负责来威官兵所需房屋的提供,仆人的雇佣及其他生活设施的配备。1930年之后,医官长的办公室设在龙王庙,原有的官邸变成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2013年,该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现处于闲置状态。
首席工程师住宅
刘公岛基地首席工程师住宅西侧面
位于水师学堂内,建于1919年。该建筑后期为首席工程师官邸,分东西两栋,西面一栋为首席工程师住宅兼官邸,东面为官兵宿舍,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
为保障驻华舰队在刘公岛的暑期训练,英海军在刘公岛基地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船只、军械修理以及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基地首席工程师为该机构主管,负责船舶维修、军械修理、工程管理、军火仓库管理等多重管理职能。
基地建有舰船修理厂及军需和军火仓库等各种设施。与铁码头相连的原北洋海军机器局及其周边地带,被英海军建成以舰船修理为重点的舰队保障基地。舰船修理厂内设有油漆铺、铁工场、制桶场、工匠室、修船所、军火库、粮仓、码头货仓以及工程处、码头管理所等。在基地所用中国雇员中,大多为舰船修理厂所雇。
英国驻华舰队在刘公岛训练期间,意外事故经常发生。1909年贝德福德号开往日本途中在里不巴特岛触礁沉没,船上18名船员葬身大海。1923年发生过公兴号触礁事故,1925年发生Bedford号搁浅事件,1931年发生过“波赛东”号潜艇沉没,死亡21人的事件。机械故障和碰撞事件更是频频发生。由此,维护与修理业务很多,首席工程师的职能极为重要。从首席工程师原住舰队司令避暑楼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他的地位非同一般。
英租时期首席工程师住宅远眺(1910年)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1990年代末期,因年久失修而闲置,2000年代初,甲午战争博物馆对其进行了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部分。
军需官住宅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军需官住宅 (2005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路东,建于1900年代。该建筑平面呈“工”字状,西端山头窗户外凸,中间部分的外廊为后期所加,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刘公岛既是英国海军驻华舰队的疗养训练基地,也是其在华北的重要补给基地。为保证舰队的军需供应,在刘公岛设有军需官一职,负责舰队的军需供应。
军需官最为忙碌的莫过于夏季为舰队提供食品供应。舰队官兵所需的面包、鲜肉及新鲜蔬菜等,都是通过招标确认的承包商提供。承包商根据合同要求再到青岛、大连、烟台和威海卫陆地采购。尽管合同对供货时间、货物质量、货物发送、货物检验等都有明确规定,但不能按时供货和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还是时有发生。而代表合同发标方的军需官要及时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英租时期的军需官住宅(1920年代)
1937年,曾发生了阿英公司从海阳采购的两船80000磅的土豆被日舰拦截损毁、未按期履约的事件,军需官不得不从本地高价收购以保证供应。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南京政府为保护耕牛,下达了禁止屠杀耕牛的禁令,承包商阿英公司无法履行鲜牛肉供需合同。通常英国舰队需要年屠700头牛,为保证供应,英海军不得不通过外交渠道,获得按英军需求在威海卫城续宰食牛的“特权”。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现为驻军家属宿舍。2009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会计长住宅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会计长住宅 (2005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西北角,建于1900年代。该建筑呈“凹”字状,前脸中间部位为外走廊。与其类似建筑所不同的是对称的两个厢房山头,没有外飘窗户,而是两个较小的平面窗户,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会计长是英海军刘公岛基地掌控财务大权的管理官员,主要负责军粮的存储供应、军饷管理以及刘公岛基地的资金管理使用。其办事机构最初设在原北洋海军机器局院内,与粮库相距很近,后迁到此处。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会计长住宅 (2010年)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为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后移交地方。1990年代末期,地方对其进行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部分。
粮库管理员住宅
粮库管理员住宅 (2014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东北处,建于1920年代。整个建筑呈“工”字状,后面有附属房,前脸带外走廊。从建筑的内部结构看,为两户居连体建筑,建筑面积240平方米。
英海军驻华舰队在刘公岛基地设有军粮管理机构,负责军粮的采购与储藏。除英海军舰队日常用粮,还包括战备储备粮。该机构管理的三大粮库,全部设在原北洋海军机器局院内的旧有建筑,粮库职员办公之地也在此处,而他们的住宅则在库区之外。
粮库管理员住宅后侧面 (2012年)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为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现闲置。
军需库职员住宅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军需库职员住宅 (2010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东北处,建于1920年代。该建筑为一排带前外廊的平房,东部分分为两个三间屋户型,西部分为两个两间屋户型,建筑面积251平方米。
为保证驻华舰队在威期间的军需供应,英海军刘公岛基地还设立由军需官管理的军需补给站,具体负责军需品的采购供应事项。军需补给站设有军需库,用于军需物质的集中与储存。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房屋损毁严重,现闲置。2009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军医住宅
位于医官长住宅东侧,建于1920年代。该建筑体量较小,最大特点是外廊非常宽大,木廊方柱粗而壮,显得非常敦实,建筑面积101平方米。
英海军驻华舰队在刘公岛设海军医院,每年夏季舰队来威时,舰艇医务人员便从舰上集中到这里为海军官兵提供医疗服务。当舰队离开时,舰艇医务人员亦随舰离开,为医院配备的1至2名军医会留下来为基地人员服务。
由于殖民当局人员较少,刘公岛上的卫生管理通常会交由海军医院医生负责,这名军医既是海军医院的主治医生,又是殖民政府任命的刘公岛医官,不仅负责岛上的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当刘公岛监狱行刑时还要到场监督。
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之后,由于缺少医务专业人员,管理公署继续雇用英国海军军医作为政府的医官,行使岛上食品检疫职责。军医阿德希德便是交还威海卫后,第一位由管理公署任命的刘公岛医官。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为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现闲置。
Hash:7616737372d4efc4cbc0468b9c2bef1c5f781aba
声明:此文由 小天说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