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古代粤地渔家人的精神家园
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粤语方言地区流传最广的歌种,是渔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主要流传于中山、斗门、番禺、顺德、东莞、台山、珠海及广州等地,又因各地生活劳动的方式不同和方言差异而形成各地不尽相同的歌腔。此外,广东沿海其他地区如阳江、电白及香港长洲岛、澳门等地有与“正宗”咸水歌曲调相近的渔歌。这些地区由于长期同大海打交道,因而又称“咸水歌”,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大良回荡着久违的“咸水歌”
2007年4月19日,大良举办“咸水歌墟·水乡情”音乐沙龙活动。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沙龙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顺德的乡土文化,通过发掘乡土文化,传承凤城文化精髓,厚积大良的文化底蕴,提升大良的城市品位。
当天,桥头榕树下,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都是来“趁咸水歌墟”,其中不少还是咸水歌高手。几个阿婆结伴坐在树头边的石凳上,她们或梳发髻,或留长辨,穿襟衫、阔脚裤。说起咸水歌她们就来劲,争相要小试歌喉。梁大好婆婆说,她们年轻的时候咸水歌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个个都爱唱,他们结婚唱、插秧唱、生仔唱、逛街唱、吃饭唱,反正即使是很琐碎的生活小事,他们都唱出来,如果赶集遇上老朋友,更是非要拉上一曲不可。
歌墟上,一些平时少听咸水歌的人们想即场考考这些歌手们。一位年轻的男士建议,让坐在歌墟台上的阿婆或阿婶们即兴唱一首描写现场的咸水歌。问题一出,台上一位阿姨就主动请缨:“新滘是个好地方咧,一河两岸好风光咧,社区活动搞得好呀咧,个个睇到好开心咧……”歌声刚落,台下叫好声一片。一名80岁的老婆婆介绍说,自己打小就跟着老一辈的人学唱咸水歌,已经唱了60多年,以前(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人人都爱唱咸水歌,但如今咸水歌就很少人唱了,“不要说会唱的人,现在连喜欢听的人都越来越少了,以前聚会大家都唱咸水歌,现在大家都去卡拉OK了。”
“咸水歌”形成的历史土壤
“咸水歌”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疍,原为河岸的意思,疍民原意为居住在河岸边的人们,后来引申为对水上人家侮慢的名词。所以,“疍民”并不是仅仅是某一居民“种类”的总称,其中还包含了无端蔑视与不屑。从中,我们很容易“闻”出,所谓“疍民”的生活,—定是苦涩的。
水上居民也一度被“浪漫”地称作“水上吉卜赛人”。他们居无定所,在水上从事打渔、摆渡、运输、游艇等工作,过着“四海漂泊无定处,终年劳累终年愁”的生活。东晋元兴二年(403),农民起义领袖卢循率师浮海南下,攻克广州城。后来卢循失败,部族大多蒙难,也有少数乘船逃难漂泊成为水上人家。当时,统治者残酷地约法三章: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种清规戒律延续下来,水上人家也逐渐演变成为特殊阶层,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旧时,广州的东山一带多住权贵、军界要员,西关一带多住富贾,而河南一带多住水上人家(疍民)、渔民、乞丐;北边多住农民、手工业者。一个“贱”字,将广州河南一带“疍民”的全部辛酸与耻辱予以浓缩概括。生活的乐趣,在我们看来,确实是水上居民的一种奢望。那么,对于水上居民而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其生活水平应当远远超过远古人类——“歌”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而琐碎的生活中一剂精神猛药,让他们得以保持高昂的精气为神,不至于被苦难所击倒。这就是“咸水歌”,它是一种自古就流传的白话渔歌。广东沿海一带长期同大海的咸水打交道,想必咸水歌中的“咸”字因此而来。
在水上居民上岸定居之前,咸水歌对他们的生活而言,绝不仅仅是“重要”一词所能概括的,至少要用“不可或缺”来形容。所谓“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那些在生活的河流里世代飘荡,瞬间被淹没的人们,那些目睹岸上人们的幸福快乐而无法享有的人们,在面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感情生活多重缺乏的困境时,也只有大吼两声不成调的咸水歌,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际遇的愤怒,或传递自己热爱生活与生命的纯真感情——而这些也许便足以支撑他们活出精彩,活出幸福的生活信念。
“咸水歌”渐行渐远
上世纪60年代,广州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3500万元在滨江路一带修建了58幢楼房,使2600多户水上居民全部迁到陆上居住,水上居民自娱自乐的“咸水歌”也告别了小艇,成为传统节日的特别节目。随着岁月的变迁,至今能唱传统“咸水歌”的水上人家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目前能唱传统咸水歌的不超过10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咸水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山坦洲大沙田水乡,是高堂歌、咸水歌重要发源地,咸水歌在坦洲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唱腔、唱法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具有独特的韵味。据该镇的老人们回忆,过去坦洲镇男女老少传唱咸水歌,镇上举办过大型的水上民歌盛会和大型的水上欢乐节,大家纷纷传唱咸水歌。咸水歌曾经唱到了北京。过去坦洲10多个村,村村都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咸水歌队伍,最多的时候,全镇传唱咸水歌的人数占九成以上,达4万人。近年来,传唱咸水歌的队伍已经越来越少,处于濒危边缘。
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一些原水上居民的后代也不懂此歌。造成此现状的第一个原因是新一代水上居民上岸居住后,没有继承“咸水歌”;第二个原因是过去水上居民的社会地位低下,其他人不愿意唱“咸水歌”;第三个原因是“咸水歌”为一种口头文化表现形式。过去水上居民大多不识字,较难形成曲谱文字等;第四个原因是有的老‘咸水歌’虽然是用广州方言演唱,可是连老广州人也都听不懂,别的人就更加难以听懂了。
保护文化遗产任务重
为了不使“咸水歌”这传统的岭南文化流失,广州滨江街多次举办“咸水歌”推广座谈研讨会,并先后成立街“咸水歌”演唱队、老人“咸水歌”演唱队和青少年“咸水歌”演唱队,定期举办“咸水歌”培训班,开展“咸水歌”欣赏会、“咸水歌”比赛等。目前全街道各类“咸水歌”队伍大约有300多人。去年,青少年“咸水歌”演唱队表演的小组唱《滨江好》、《大搬家》还在广州市文化站第二届文艺汇演中获得二等奖。
业余音乐人刘学东是目前唯一帮街道撰写“咸水歌”的艺人,他已经谱出《滨江好》、《大搬家》、《富而思进斗志昂》、《珠江河畔景色好》等7首新“咸水歌”。“咸水歌”歌词目前已经创作了100多首,但是,就只有刘学东在谱曲。刘学东说:“现在找人切磋‘咸水歌’谱曲都非常难,真的希望多些音乐人参加‘咸水歌’的创作,将这个传统的岭南文化保留下来,发扬光大。”
2006年,坦洲镇委镇政府拨出专款挖掘、培育咸水歌,同时实现了“双喜临们”: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坦洲代表中山申报的《中山咸水歌》榜上有名;10月12日晚,坦洲著名民歌手梁容胜之子梁社金和吴容妹演唱的咸水歌《对花》,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举行的“CCTV——2006中国民歌歌舞盛典”并演出成功。
坦洲还向民间征集咸水歌的有关文献资料及请专家论证等,兴建了全省首家以咸水歌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该馆由数个部分组成。其中文字展出部分着重介绍了坦洲民歌的历史发展进程及特色;图片展览则记录了一些与民歌有关的珍贵历史图片。民歌手稿展示了过去保留下来的一些有价值的民歌歌词,都是用手抄形式保留;视听展示主要是记载坦洲民歌发展史、唱种、唱腔、唱法的VCD及一些民歌手的录音资料;还重点介绍几位重要的民歌手的生平事迹及歌唱特色。坦洲镇还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坦洲民歌发展的历史资料,组织现有的著名民歌手,摄制了一张记载坦洲民歌发展史、歌种、唱腔、唱法和历届民歌盛会的“民歌之乡———坦洲”纪实VCD,均为坦洲民间艺术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档案。
坦洲镇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将把坦洲民歌与当地旅游业、商业规划结合起来,为坦洲民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赋予更鲜明的时代特色,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陈列馆只是传承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计划的第一步。今后几年内,坦洲将出版咸水歌专集;并将民歌引进课堂,要让坦洲20家中、小学,2万名学生系统接受民歌的教育,要求每个在校学生至少学唱两首民歌——一首咸水歌,一首高堂歌。未来,还将设立民歌发展基金,用作民歌研究、改革、创新发展和资料收集、整理以及与民歌发展有关的活动,同时建设一支民歌创作队伍、建设村级的演唱队伍。
GUANGZHOU ROMANCE MUSICAL INSTRUMENTSCO.,LTD.
Hash:6f328f7966c3d48fa2216cf9decc35f3d64a64ae
声明:此文由 广东省乐器协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