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御前侍卫,到底有多大的本事,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御前侍卫这个职位都应该是一顶一的武林高手,然而在清宫剧中御前侍卫却很少以武力示人,反倒是积极的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最终成为了军机大臣、大学士。比如明珠、和坤、福康安、傅恒、索额图等等。侍卫这个制度古来有之,最早出现于周礼。这个在每个朝代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有士庶子、郎中、执御器械、怯薛歹、锦衣卫等。称呼的不同也反映了各个朝代不同的政事特点,清朝的侍卫是侍从护卫的缩写,侍从是第一位的,护卫在后面。据专家考证,清朝的侍卫制度起源于朝鲜。女真人曾依附于朝鲜王朝,爱新觉罗氏先祖就长期在这里面任职。在女真人逐渐强大起来之后,这些侍卫制度也被他们学去了。

清朝的侍卫制度在皇太极时代逐渐形成制度化。联姻和入侍是部落间合纵连横的两大方式。入质的一方借此与统治者形成共同体,这样可以保持身份的尊贵,所以在后金时代的侍卫与汗王的关系密切,他们通常称汗王为父汗或者是汉父。自八旗入关后,清朝的统治者“定内外文武官制”时,效法周礼,又融合了蒙古的怯薛、明朝的藩王护卫制度,正式形成了三旗侍卫体制,就是从上三旗中挑选侍卫。随着清朝统治的不断稳定,侍卫这个职位逐渐成为对新旧世家的一种恩赏与拉拢。侍卫处是清朝侍卫系统的最高机关。

领侍卫中大臣的地位最高,是正一品,上三旗中每旗各两人。内大臣是从一品,也是上三旗各两人。散秩大臣是从二品,领三品俸禄。因为属于荣誉性职位,没有具体的编制。作为天子的近御人员,清朝的侍卫制度不光只对皇帝的安全负责,主要的是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侍卫制度的出现让满洲八旗权贵子弟不必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即可承袭政治特权。侍卫为皇帝所信任,皇帝为了控制官僚体系,侍常被派驻各地体察下情、监督大臣。领差大臣前往各地办案时,通常有御前侍卫随往差委。侍卫名义上归钦差大臣差遣,实际上却是代表皇帝行使监督之权。除了控制官僚体系外,侍卫在军事领域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侍卫地位很高,遇到紧急事务能直接奏报皇帝,清军作战常以侍卫为领队,比如清初的索尼、清中期的傅恒、福康安等大将都是侍卫出身。清朝吸取明朝太监专政的恶果,清军出征没有太监监军,由侍卫取而代之。

侍卫制度在清朝的人才储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功勋子弟和武进士可以侍卫岗位上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历练的机会,同时方便皇帝观察和选拔人才。这点类似于科举制度中,考中进士后学习为官之道然后外放一方大员。

清朝侍卫的升迁并不受文武官员的限制,他们活跃于各个领域,是清朝统治者维护中央集权的得力助手。然而在太平天国之乱中,以曾李为首的汉人官员开始逐步崛起,显赫一时的侍卫制度随即走向低谷。你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Hash:3b5196e2e191474a1ab203a5fdd027d5ca2b34be

声明:此文由 尝尽风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