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发现商周秦汉遗物的许昌福地,历史痕迹千疮百孔 ‖梁耀国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文·图‖梁耀国
原打算骑车去麦岭镇欧营村的,半道刮起了西南风,正好戗风,撅着屁股凹着腰,吃劲儿蹬也蹬不动。过了柏庄至姬家营,一无遮拦全是麦田,感觉风越发大了,只好从车上下来,推着走。
不知何时,放在车包包里的眼镜腿上的小螺丝丢了。如此一来,眼镜没法戴,风裹起的灰尘迷住了双眼,此时的窘况可想而知。(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 “鸠”迷你:一庄百里香,一寨故事长,一树2000多年藏‖梁耀国 )
是继续逆风而行,还是拐弯寻找新的目的地?蓦地,一个熟悉的村名从脑海里蹦了出来:台王村。
下图:台王村村口的路牌。
曹操的练兵台就在台王村村西的岗地上,以前我来过,也写过,记得当时是从历史故事的角度写的。前段时间,许昌古迹遗址研究会会长黄杰老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黄青喜副教授,“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平台资深作者魏东周老师等也专程来考察过、写过这方面的文章。我若再去,搞不好就会嚼人家的剩馍,既没写头,写出来更没看头。
我印象中,范湖这一片,练兵台周边最有故事,尤以台王村为甚。拿定主意,直奔台王村而去。
在台王村村口,71岁的孔令松老人栽罢红薯苗,正坐在耙子把上歇息。我趋上前,遂与之攀谈起来。
下图:孔令松老人。
据老人讲,台王大队下辖台王、小王庄、尚庄、城刘、郭王、扑台张、刘桥七个自然村,约三四千口人。
过去的练兵台,面积大概有五六亩大,分内寨和外寨。内寨里面修有杨爷庙,正殿里供奉着曹操的高参、主薄杨修。58年庙扒后,砖瓦、木料拉到城上村盖学校用了。好些石碑砸碎后,烧成了石灰。最为可惜的是,石碑一砸,练兵台失去了考古价值。虽然考古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但谁也不敢断定它一定是曹操的练兵台,只能含糊其辞地把它说成台王遗址。
练兵台方圆圈都是扑台张的地,兴生产队的时候,为垫牲口圈,人们开始从台子西边起土。到了七几年,又兴起积高温肥,社员们农闲时节,拉土回去,铺一层土铺一层麦糠,然后灌进去水,灌进去屎尿,沤成黑肥上地。
那时的人可真傻,光知道下蛮力干活。按说咱这国家啥原料都有,却连个化肥都不会生产。
同样的地,过去上土肥(农家肥),小麦一亩地的收成撅天二三百斤。现在上化肥,一亩地少说千把斤。由此可见,土肥跟化肥根本没有可比性。然而,由于积高温肥,原本面积很大的练兵台被削成了小土堆,如今恐怕连一亩都不到。
老人说他记事时,庙院里还有四五棵大柏树,足有洗脸盆那么粗,扒庙期间一起除掉了,台子上全开成了庄稼地。榆木做的寨门,两三寸厚,结实着呢,放到现在,肯定值钱。
台子南边,有条东西向的跑马沟,据说是当年曹操训练兵马的地方。曹操往台子上一坐,下面的情况看的一清二楚,手下谁还敢偷懒?再往南的两岗之间,西北、东南向的大沟就是有名的“铜帮铁底运粮河”。运粮河东到岔河沿(读音),与流洋江汇合。流洋江后来改名文化河。
从前,运粮河接禹县南部下来的山水,没断过流。修白灌渠(即引汝灌渠)将其挖断以后,一直干着。
河两岸欠地的老百姓,今天你刨一片,明天我填一截,渐渐地,将过去通大船的的河道蚕食成了最窄处仅有一两米宽的小河沟。
年前,县里曾经派人来丈量过,说过罢年重挖运粮河,将来引白灌渠里的水,干旱时可以用来浇地。不巧的是,今年过年刚好赶上特殊情况,一耽搁,也就没了动静。
年轻的时候,修白沙水库、白龟山水库,以及到鲁山修焦枝铁路,我都参与了。那时,全靠人海战术,工地上人挨人,手刨肩挑,挖山填沟,硬是干成了。再瞅瞅现在,挖掘机挖一斗,朝过去几十号人干半天。以往,只想着吃个玉米面馍填饱肚子就行,如今,顿顿好面馍,还得配个赖菜,不然咽不下去。想想过去,比比现在,人像掉进了福窝里,光知享福了。
老人还告诉我,他所在的刘桥村,没有一户姓刘的。听老辈人讲,刘桥村姓刘的家败之后,姓孔的、姓王的买了姓刘的房和地,由此来看,他也算是刘桥村的外来户。
下图:种满庄稼的运粮河河道。
离开老人,途经运粮河桥时,我拍了照。途径台王遗址碑时,我也拍了照。
下图:台王遗址碑及台王遗址。
在台王遗址碑背面,碑文如此介绍:
台王遗址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300米处,南距范湖村3.5公里,西距县城22公里,是一处南低北高的台地。
经实地勘察,发现此地是一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商周秦汉时期遗物均有发现。台地断面及其周围,土质轻而黑,文化层厚达3.5米。采集到的器物有:鹿角、兽牙、蚌刀、蚌钺、有孔石铲、手制绳纹陶片、陶甑、陶鼎足、陶鬲腿、三菱形石镞、石锛、石斧、夹沙红陶片、玉带钩、商代精绳纹陶片、铜带钩、铁鼎、铜镞、汉代空心砖、彩绘陶壶、陶豆等。对研究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学术研究价值。
下图:台王遗址碑背面。
纵览全文,只字未提这里是曹操的练兵台。难道说是史学家们遗漏了,抑或是这仅仅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说老实话,看到这儿,我顿时蒙圈了。
既来之则安之。随后,我直接骑上了练兵台。
我站在练兵台四周的台沿处,举目四望,下面除了运粮河隐约可见外,再无历史的痕迹。
台子中央,新近复建了一座庙宇。因庙门紧锁,故无法知道殿内敬奉的大神,还是不是杨爷杨修。
下图:台子上的杨爷庙。
忽然,我注意到用白粉笔写在殿宇前墙上的两首词,顺手抄了下来。西墙上的是:
忆江南·曹操练兵台
练兵台,古迹三国留。历经沧桑数千载,几度风雨几度休。赋诗记春秋。
忆往昔,魏武展宏谋。挥鞭直指碣石篇,众将夺袍跑马沟。誓将鲲鹏酬。
旧兵场,今日成沃野。遂无春深二乔坦,四通八达路相连。麦浪连天阙。
看今朝,盛世狼烟灭。万众一心筑长城,甘为四化献热血。国泰人和谐。
下图:西墙上的词。
东墙上的是:
青玉案·曹操练兵台
漫步踏青游台前,翘首望,白云间,青苗郁郁连成片。苍梧翠柏,青砖朱阁,时隐时儿现。
晨光烟霞,垂幕幔。野花盈珠紫含嫣。忙展手稿书一卷,追忆春情,描尽春景,莫忘云中燕。
落款:弍零壹玖年季春 逸翁
下图:东墙上的词。
高手在民间。读罢这两首词作,我顿生这样的感慨。
接下来,我看到了几棵粗壮的构树,找到了没于草丛中的旧门板,和一些古砖瓦的残件,以此证明这里的确是个很有故事的地方。遗憾的是,我没见到孔令松老人讲的那位年逾九十、学识渊博的看庙人。
看我下来,正在台子东边麦地里植辣椒苗的白秀珍女士迎面把我截住,问我是不是想了解练兵台的历史。我说是,随口把找看庙老人了解情况的想法跟她说了。女士说那是她老公公,已经过世,不远处麦地里栽有两棵柏树的老坟,就是公公婆婆他们老两口的长眠之地。
下图:粗壮的构树和门板。
谈及老人,女士动情地说,为了保护练兵台,他活着的时候,凭一己之力,出面制止破坏古遗址的各种行为。弥留之际,再三嘱咐家人,死后将自己葬于练兵台旁边,并誓言,他生是练兵台的人,死是练兵台的鬼,用实际行动尽保护古迹的绵薄之力。
听罢女士的叙述,我不禁对这位毕生为保护练兵台而奔波一生的老人,油然生出敬仰之情,暗自称赞他是这处古迹的保护神。女士继续说,为了继承老人的遗愿,为了保护练兵台不再被破坏,她家承包了其周围的三十多亩地。尽管种地很辛苦,但可以天天来照看练兵台,感觉一切很值。
听到这儿,我为这个文物保护世家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和赞许。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有文物保护意识,携起手来,将每一处古迹、遗址切实看护起来,让后人有史记可读,有古迹可看,方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绝对不是虚诓的。常言道眼见为实嘛!
女士是个热心肠,为让我了解到更多更详实的东西,她打电话将她爱人的本家叔、79岁高龄的王玉林老先生喊了过来。老先生腿脚不利索,自个开着电动三轮来的。
下图:王玉林老先生。
老先生搬了把马扎,坐进树影里。他给我讲道,练兵台内外寨的形状,说方不方,说圆不圆。内外寨墙间距大概有十来丈,寨门开在寨子的东南角。砖券的寨门能过太平车,上面建有寨楼。内寨寨墙从里面看只有一人高,从外面看有一两丈高。如果不走寨门,人根本进不去。
内寨里边有个台子,比别的地方高出二三尺。台子上坐北朝南的主殿是杨爷殿,敬的是杨修。东廊房是阎王殿,供着十二阎王爷。西屋是奶奶殿,供着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各殿中间长着几棵柏树,柏树长的迟(慢),据说树龄也都好几百年了。
外寨寨墙仅有丈把高,好在外面不仅有寨壕,而且长满了葛针树(酸枣树的别称),三道屏障,有效阻止了外人侵入的妄想。另外,寨角上还建有土炮楼,居高临下,能看老远。
生产队时,拉末子垫牲口圈,先从练兵台西边挖起,一直到后来积高温肥,数西边挖得最多,几乎吃了整个台子的一半。相比而言,北边、东边各挖掉二十来米的样子,惟有南边没咋动土。我们这里水层浅,下面窖不住红薯,你学我,我学他,大家都把红薯窖掏到了练兵台上。一时间,这上面被掏得千疮百孔。
老先生抬手往南一指,说南边的低洼处,是跑马沟的一小段,大部分都在平整土地时平掉了。再南边的高岗,被称为跑马岗。早先,运粮河北边的岗比南边的岗高,近些年,南边的岗一直在长高,站到远处看,不但比北岗高,甚至快撵上练兵台的高度了。
下图:传说中的跑马沟。
夹在两岗中间的运粮河,自古以来称之“铜帮铁底”,此外还有“金肚蛤蟆玉石桥”之说。前些年,会看风水的南蛮子来,将金肚蛤蟆偷走了,只剩下了玉石桥。玉石桥在练兵台西南角的运粮河上,桥面较低,水一大就被淹没了。由于历经成百上千年泥沙的淤积,老早都看不到它的踪影了。
下图:树林之间大概就是玉石桥的位置。
台王村因临近练兵台而得名,那么,北边的城上村、东边的城刘村,又是因哪座城池而得名呢?我问道。
论城。老先生思维敏捷,应声答道。随后补充说,练兵台是曹操看将士训练的地方,论城既是曹操的驻地,也是他和杨修、郭嘉讨论军事机密的地方,所以才叫论城。杨修、郭嘉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俩人死后,曹操把他们都埋在了这儿,其中郭嘉的墓就在城刘村北地,破四旧才平掉。
我问庙墙上的词是谁写的,老先生说是同村的王占业,并嘱咐我,他家在村委会旁边住,门上的匾、墙上的诗,都是他写的,可有才。
我一看手机,已十二点多。我怕耽误老乡们吃饭,忙挥手作别。
下图:台王村文化广场。
回去的路上,我专门跑到王占业老师家大门口,看了他写的匾和诗。匾题为“继世永昌”,诗(词)作为:
万马奔腾,奋蹄击长空。叼啄环披银鞍,骑士勇。电闪雷鸣,追日月,来日方长,煮酒论英雄。
耕读传家,王老师给台王村做了榜样。
下图:王占业老师家颇具文化气息的大门。
在村委会的宣传墙上,我读到这么一句话,“台王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居村落,也是一块在两千多年前被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看中的风水宝地”。这是我此次台王之行看到的唯一台王遗址与练兵台有关的文字。
下图:台王村简介中关于曹操与此联系的文字。
路过城刘自然村时,意外看到一座新建的三层小塔,凑近一看,竟是一座文峰塔。
下图:重建的文峰塔。
塔上嵌一块一尺见方的铭文,一看像是古物,内容为:
文峰塔记
村后旧有遗迹,名曰文峰塔,历x倾圮(pi)已尽,先世之遗意几乎无传。合村公议,各出资若干,此塔庶先世之遗意,于以不坠为记。
邑庠(xiang)生文振东题
皇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孟夏
以碑记看,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过,至今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或许正是有了这座文峰塔的存世,荫泽后世,使得自恢复高考以来,小小的城刘村已出大学生七十多位。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台王村不愧是一块福地。
下图:文峰塔记。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为此,钟爱许昌文化的我们,于2016年1月申请成立了志在宣传许昌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老家许昌”:“老家”随身携带,情感永不落下。截止到2020年5月15日,“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平台已刊发原创文章4000余篇。
注:1、 本文原题:《重走台王村》。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砸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
Hash:a72d853edd31d3c46a805f72ceb26cd85fac29ad
声明:此文由 老家许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