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这条古墟市,当年曾吸引黄埔军校师生来“赶圩”!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清代的“羊城八景”中,有一景名曰“东海鱼珠”,指的是清朝时期,鱼珠石所在的那段珠江比今天宽阔得多,当地人称之为“海”。
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返照时,辽阔的珠江水映着空中彩霞,金鳞万点,瑞气峥嵘。而鱼珠具体指的是“珠江中一块露出水面的大礁石”,由红砂岩和砾岩构成,状如鹅蛋,长约20多米,宽约6米,距岸约40米,随着河水渐涨渐落而时隐时现,闪烁其间,一派烟波浩渺的璀璨气象,构成东海鱼珠之美景。
这四面环水的地理位置,使得“东海鱼珠”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实至名归,不仅如此,这同样为鱼珠带来了滚滚财源。
鱼珠
一名来由,《羊城古钞》中记载:“鱼珠在羊城东四十里相对岗(茅岗)之南,四面皆水,中有卷石如珠然,北有一山像鱼(鱼山),张口向珠,因名。”
清朝末年,四面绕江的鱼珠确是广州东郊的一处繁华墟市。即便是现在,住在鱼珠的不少老人,依然记得坊间流传一首民谣:“头枕瓦壶岗,脚踏疍家床,谁人得此地,代代伴君王”,描述的正是鱼珠这块风水宝地,前海后田,渔农兼得。先天的地理优势,成全了鱼珠发展商贸业成为墟市。
▲ 鱼珠码头的落日景
▲ 鱼珠码头的船舶
鱼珠墟何时开市,难觅可究史料。据说鱼珠成墟约在清朝光绪早期(约1870~1880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早于鱼珠成墟市的有一个距鱼珠约二里远的石岗墟,据传早在清朝乾隆盛世时就是乡间集市。清末民初鱼珠墟兴旺起来,石岗墟衰落,鱼珠吸引其部分商户进场经营。
民国期间是鱼珠最繁荣兴旺的时期,约有60~70家店铺。在这弹丸之地的鱼珠墟中就有红棉、庆南、八景、南方四家茶楼,还有鸦片烟馆、番摊(赌)馆、妓院等。鱼珠墟尾(西市场)当时是鱼虾等水产品集市。
▲ 红棉茶楼
鱼珠墟原定农历逢二、五、八为墟日,实际上每天都有大批渔民、农民从四乡来销售水产、农副产品,趁墟购物,川流不息,被称为“日日墟”。当地老人反映,当时从广州到东莞太平墟这一长段珠江河岸上,鱼珠是最繁华的墟市,胜于规模比它大得多的东圃墟。
▲ 官琼车衣店
▲ 鱼珠粮店
日军侵华期间,商户及居民逃难他乡,墟市冷落。日军投降后商铺逐步恢复营业,但经历多年磨难大伤元气,墟市经营状况大不如前。
随着陆路交通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的发展,鱼珠的四周兴起大批墟市,如东圃墟、萝岗墟、新溪墟、廽龙市等,抢占商机,分散客流,鱼珠市场的份额逐年减少。
解放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鱼珠仍是一个墟市,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第三次建区后,随着大沙地作为黄埔区中心地域的发展,各地市场繁荣,鱼珠墟逐步走向衰落。
▲ 鱼珠商业饭堂旧址
▲ 鱼珠生产资料仓库旧址
▲ 鱼珠水上派出所旧址
鱼珠的繁荣,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因素。鱼珠墟在珠江边,左右还有深涌和珠江涌,渔船、农艇可沿河涌运送产品进墟交易,运回购买的生产资料和日用品。
民国时期长洲商业落后,但却有大批流动人口,其中有闻名全国的黄埔军校上万名师生,有柯拜船坞与修造船业的大批员工,有来华经商的商人,这大批外来人员出入长洲必经鱼珠墟。
他们在鱼珠购物消费,当时的鱼珠墟成为长洲岛上外来人员后勤生活物资供应基地,后来这些外来人员已不存在,墟市也随之生意惨淡了。
▲ 鱼珠邮局旧址
今天的鱼珠墟旧址已经处于拆迁改造中,这里将兴起一个媲美珠江新城的广州第二CBD。届时,鱼珠墟上将出现一座座摩天大厦,墟市的故事,也会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
Hash:2397c304e232baccaaa602097276d1cc01f7817d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