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游击队曾留下红色故事!金华村民自发翻修这条古道

来源:金华新闻网 金华新闻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宅在老家不出门,你会做什么?有人过一过“云上生活”,有人练起了厨艺。在安地镇,有一队村民选择脚踏实地做点事。他们自发组织,做好防护措施,分批轮番上山,花20天时间翻修了村边山上一条年久失修的古道

清晨,58岁的村民申衍飞戴上口罩,背上锄头,锄头上绑一个竹箩、一个蛇皮袋,袋子里配一个装满水的旧可乐瓶,上山与乡亲们会合……这是村民们上山修古道的日常过程。

村民轮番上阵,修缮8公里长古道

这个安地小村位于南山深处,名叫七间屋,是一个自然村,明代建村,现属行政村南七新村。

村边有一条古道通往大山,名叫七舍古道。从名称上来看,村与古道像是孪生兄弟,相传是先有古道后有村,古道旧时为出入山的商业交通要道。沿古道步行5公里,即可到达大岭头山顶。山顶有一口古井,古时大旱三年,该井却从不缺水,相传七间屋村始祖认为,此处是难得的风水宝地,遂定居于此,因最早定居有七户人家,故名七间屋,登山古道也被命名为七舍道。

明代到现在,相隔六七百年。七舍古道早已“老迈”,石阶斑驳,草木森森。七间屋村支书宋凤禄说,以前村民们都在七舍古道上来来往往,好不热闹。自上世纪80年代湖大线开通,七舍古道逐渐被废弃,人烟稀少。这两年,古道旅游和古道文化备受关注,偶尔也会有驴友前来探秘。如今,仙源湖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村民们想着这条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明代古道,或许正是焕然一新的契机。

村两委干部早就想着,大伙儿一起把古道修一修。“平常大家都忙,趁这段时间何不把它修缮一番?正好也有很多热心村民想为村上做些事情。”村干部一提议,大伙儿纷纷响应。

“我们成立了一支古道突击队,50多名村民报名参加,我们进行了分组,每天上山的人数不超过20人,每人戴口罩,相互之间保持几米的距离。”村主任申飞鹤说,从2月18日开始,热火朝天忙了20天,这条8公里的古道有了新面貌。

3月11日,记者走上山,随处可见翻修的痕迹。除了草,补了路,还在半道上新开了一条辅道,工程量着实不小。“经过大家辛勤的努力,原本被杂草遮掩的古道逐渐露出原貌。”申飞鹤说。

蒋宝贤率领的红军游击队曾在此开展斗争

这条古道要翻过三座山,起伏绵延。旧时的台阶保存完好,拾级而上,一侧是潺潺的溪流,一侧是幽静的山林。初春时节,一路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泉水叮咚。

村民们说,早年七间屋村去安地镇没有大道,只能沿着水路坐竹筏,古道就是村民出山的唯一陆路通道,翻过一座座山,能到长山、石门,村里人挑着豆腐去山那边的集市上卖,要走一个多小时。在古代,古道也是商道,许多盐商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改革开放后,有不少义乌人曾路过此地进行鸡毛换糖,然后淘些桐油之类的山货回去。古道山间,还有一个古庙,名叫“善民庵”,早已无人居住,去年刚被重新修缮。

七舍古道也被当地人称为“红军古道”,源于安地的一段光辉革命史。1930年5月前后,红军游击队以安地乡党总支为核心,通过各支部、党员发动各村的贫农雇农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600余人,其中蒋宝贤负责安地一带,约有200余人。1898年,蒋宝贤生于金华蒋里村,1928年6月入党,曾任安地乡党总支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红军北路军游击队(安地红军)总指挥。

蒋宝贤率领的这支红军游击队曾在七舍古道上留下红色故事。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斗志和扩大红军的影响,红军游击队先在安地红军活动中心地区的各村中建立农会、清算委员会,向财主派粮派款,用来筹集革命经费并救济贫苦农民。红军沿着古道开展革命斗争,先后向七间屋村大财主陈顺财、安地财主鲍瑞棠等收缴白洋3850元,并将地主家里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

1930年6月,蒋宝贤接到宣平县委关于配合邻县暴动、俟机攻打金华城的指示。为此,他积极做好战前准备,联络汤溪的东屏、思村及罗店、金店、白竹各部红军至安地寺姑坪集中,以便进行战前训练。同年8月,蒋宝贤在前往武义永康与邵李青、吕师堂联络途中不幸被捕,同年9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红色故事、历史传说、古韵遗风浓缩于七舍古道,代代相传。宋凤禄说,村民们有一个共同心愿:企盼得到多方支持规划旅游开发,让这条“红军古道”重焕生机。

Hash:61af6285d7e60710e2071b58beaeebd130a504ff

声明:此文由 静娴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