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百年党史 筑信仰之基|第十四期:1934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HUST研工小站推出 “ 学百年党史 筑信仰之基” 特别栏目,利用100天时间,以党的发展历程为顺序,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党史故事和党史人物为主干,全景式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和辉煌成就。

今天,离党的百年华诞还剩87天。让我们继续学习百年党史,用党史故事和党史人物筑牢信仰之基,传承红色基因,用昂扬姿态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01-02月

1月15日-18日 中共中央江西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五中全会政治决议案》等文件。会议补选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改选了政治局;选举了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还成立了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中央党务委员会。这次全会错误地断定中国已存在“直接革命形势”,第五次反“围剿”是中国“苏维埃道路与殖民地道路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继续贯彻错误的下层统一战线策略;全面肯定四中全会以来的“左”倾错误,等等。这就使“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

1月22日-2月1日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毛泽东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两年来工作报告,朱德作红军建设报告,林伯渠作经济建设报告,吴亮平作苏维埃建设报告。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件。

2月3日 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毛泽东等17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会议又通过张闻天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下设11个人民委员部。选举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为副主席。

2月 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马立峰任主席。在这之前,中共福州市委派邓子恢赴闽东、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派陶铸任福州中心市委书记。1933年下半年,党在闽东掀起了全区性的武装暴动。

2月 蒋介石为配合其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强化其法西斯专政,对白区的进步文化和爱国民主运动也加紧镇压。仅据湖南长沙1931年9月的统计,被国民党政府查禁280种书刊。国民党在上海龙华杀害了左联的革命作家柔石、胡也频、白莽、李伟森、冯铿等五人。仅上海一地,国民党政府就查禁社会科学和进步文艺书籍149种以及进步刊物76种。

04-07月

4月20日 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经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5月 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总会在上海成立。

6月19日 中共湘鄂西分局在沿河县枫香溪举行会议,决定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在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下,红三军在黔东地区积极发动群众,分配土地,扩大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

7月21日 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黔东革命根据地包括印江德江、沿河、松桃酉阳秀山等六县,纵横百余里,人口十余万。

7月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

08-09月

8月7日 红六军团在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为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

8月12日 红六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誓师大会,并正式宣布军政委员会和红六军团成立,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关向应、王震等指挥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红六军团发展到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军团发展到九千人,合计两万余人。

9月中旬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个多月的苦战,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共毙伤俘敌军八万余人。

9月21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编第二十一、二十二两师合编为红军第八军团。

9月 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将陕北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翌年1月,又改编为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也同时成立,马明方任主席。

10-11月

10月10日 由于国民党重兵已推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当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从瑞金出发,前往集结地域。从17日起,中央红军主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陆续从集结地出发突围。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0月 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成立以项英为首的中共中央分局(后改为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区,同时还成立以陈毅、梁柏台为正副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斗争。后来,这些部队分别在项英、陈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叶飞、方方、傅秋涛、高敬亭等领导下,在八省十几个地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留在中央苏区的还有瞿秋白、陈潭秋、何叔衡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一些负责人。何叔衡、瞿秋白于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境内遭国民党军队包围。在突围中,何叔衡壮烈牺牲,瞿秋白被俘,6月1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

10月21日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突围。至25日,中央红军各部从信丰南北先后渡过桃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11月5日至8日 中央红军由湖南的汝城广东城口之间突破第二道封锁线。

11月7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为军长兼政委。从1935年起,又先后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三、六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汤原游击总队等。这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基本武装力量。

11月11日 在敌军进行围攻的情况下,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由省委委员高敬亭领导部分武装组成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到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13日,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共2900余人,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16日从河南罗山县境内出发,开始西征,于12月进入陕南,开辟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并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翌年8月吴焕先牺牲,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9月16日,在陕西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同陕甘红军会师。

11月13日至15日 中央红军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

11月27日至12月1日 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12月

12月12日 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当局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所以在沿途布下重兵,企图围歼中央红军。博古、李德仍然坚持按原计划前进。这使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关头,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计划,立即转兵向西,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开辟根据地。在这次紧急会议上,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正确意见,仍坚持到湘西去。

12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与会多数同志接受毛泽东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的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黎平会议之后,红军经贵州腹地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平等七座县城。

12月31日晚至1935年1月1日凌晨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举行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强渡乌江,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守护第一部党章

第一部党章的守护人——张人亚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曾仔细端详一本《共产党宣言》,这本《共产党宣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之一。得知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是由一位共产党员的父亲藏在儿子的衣冠冢里保存下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连称很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

而与这本《共产党宣言》一同留存下来的,还有在北京中央档案馆珍藏着的一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铅印小册子,它是中共“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小册子包含10个文件,以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为最珍贵,封面盖有收藏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

中共二大党章(中央档案馆提供)

两本珍贵的文献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人亚,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为保存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等党的早期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一系列重要决议案。

会后,党中央印了一批小册子,把党章、决议等共计十个文件印在册子上发给党员。作为当时全国的195名中共党员之一,张人亚也拿到了一本。此后,张人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上海闸北的商务印书馆工人合作社工作,从事工人运动,并承担党、团领导机关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行工作。妻子早逝、没有孩子,张人亚几乎将所有身心都扑在革命事业上,开始了以社会职业为掩护的革命生涯。

上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1927年,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滩,革命者的人头被挂在街上公开示众。一旦被搜出与共产党相关的文件,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有些人感觉很危险就烧掉了,可叔叔说这些文件是对共产党有用的,不能烧。上海没有地方放,想来想去,他最后想到了宁波老家。”张人亚的侄子张世华回忆说。

1927年年末的一个午后,张人亚带着一批文件书报,悄悄地从上海来到宁波霞浦镇霞南村老家,走进父亲的房间里。把事情交代完以后,他又趁着夜色返回上海。过了几天,其父张爵谦向邻居抱怨,他的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又毫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在霞浦镇东面的长山岗上,老人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放置的是空棺,老人家把这些文件用油纸精心包好,秘密藏进空棺。为了安全,老人家并没有将儿子张静泉的全名刻于碑上,只刻了张泉两个字。

张人亚墓

张爵谦知道此举事关重大,便一个人苦苦地守着这个秘密。直到1951年,年事已高的张爵谦请人打开了儿子的“衣冠冢”,才让这个惊天的秘密公之于众,但张人亚的下落依然是谜。2005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张人亚下落的亲属们,偶然发现了一篇刊登在1933年瑞金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的悼词,才得知一直战斗在革命一线的张人亚已因病去世。

由于长期在危险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高度紧张、繁重的工作,张人亚积劳成疾,但他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1932年12月,时值隆冬,张人亚带病从瑞金出发,去邻近的闽西长汀检查工作。两地相距近百里,中间有好几座高山,张人亚途中患病,终因救治不及而逝世,年仅34岁。

《红色中华》报是这样评价他的:“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与一切不正确思想作坚决斗争,在党内没有受过任何处罚,因为努力工作为革命而坚决斗争使他的身体日弱,以致最后病死了。人亚同志已死了,这是我们革命的损失,尤其是在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中徒然失掉了一个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而对于今天的后人来说,张人亚的卓越贡献还在于,因为他,中共第一份党章文本到现在还留存着。在这些秘藏山穴的材料里,包括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等在内的国家一级文物16种,另有二级、三级文物10件。

那一座空坟,密藏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的宝贵财富。

为了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名篇佳作,是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一曲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热爱的千古绝唱。这篇文章的作者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期,他便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探索救国之路。1922年8月,方志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并誓言“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大革命时期,按照党组织决定,方志敏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先后担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宣传革命思想,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这危急关头,根据党组织的决定,方志敏毅然走上了领导武装起义、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他回到赣东北,在弋阳横峰一带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短时间内,暴动范围纵横百余里,参加暴动的农民达六七万之多。

1928年3月,由于遭到优势国民党军队进攻,方志敏率部转移到磨盘山地区活动,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推动红色政权波浪式前进,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并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随后,根据地扩大到闽北、浙西等地,组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方志敏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根据地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实践与经验。在红军队伍建设中,他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十百倍地加强政治工作”,并创造性地进行了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闽浙赣苏区也因此荣获“苏维埃模范省”称号,被毛泽东称赞为“方志敏式”的苏维埃阵地。

1931年4月,方志敏不避风险,勇挑重担,率领红十军挺进闽北,支援并配合中央苏区进行反“围剿”作战,恢复并扩大了闽北根据地。在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他又努力维护团结、保护干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崇高品格。

1934年10月,红十军与由红七军团等部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会合,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继续北上抗日。这支队伍在皖南遭到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在撤返赣东北途中,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于怀玉山区。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又杀入重围。1935年1月,方志敏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被捕。被俘那天,敌人搜遍他全身,却惊讶地发现,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他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怀表外,竟无其他任何值钱的东西。

面对敌人的严刑与诱降,方志敏始终大义凛然,冷静面对:“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方志敏短暂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必将永载史册。

来源 | HUST研工小站

值班编辑 | 杨婷玉

责编 | 李薇

审核 | 郑名扬

Hash:78004855479c8bcc213a62c27389f2ca33cb4e1e

声明:此文由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