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 感受南北老城市不一般的节日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今天,让我们一同领略祖国南北不同城市的元宵节习俗。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人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

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盒。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北京的春节》| 老舍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古传元宵节,它标志着民间自十二月十六日“尾牙”开始,长达一个月的春节庆祝活动的结束,至今已流行一两千年。

元宵放灯是历代官民的共同创造,有庆贺太平富足和祈祷风调雨顺之寓意,并制造新年喜庆的气氛。

古人以“灯”喻“丁”,且有“崇火”观念,古泉州之灯节为八闽之最,而古同安的灯节也特别热闹。放灯三日,家家以汤圆、薄饼、三牲果品祭祖及神明。道观燃巨香大烛,诵经祭天官。

每晚(十三至十五日)万人空巷,男女老幼齐上赛灯、观灯。

灯以自制为贵,以竹、木、透明色纸和蜡烛为原料,大人持天公灯、天官赐福灯、走马灯、孔明灯(可以飘上天)等,争奇斗巧,且多描以字画,夸耀街头。

妇女多持莲花灯穿行于寺庙道观“钻灯脚”,并献莲灯于神佛案前,以求“出丁”生贵子。

儿童多持自己的“生肖灯”相斗撞,以一日不毁不灭者为小胜,三日为大胜,斗败者要进贡饼干、糖果、铜钱。小孩为灯破灯灭而懊丧,而父母却很欢乐,赶快再给补制。因灯烧毁斗败了称“出灯”,多生贵子之兆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我的一个伙伴以铁丝牛皮纸老虎灯斗败通街生肖灯,结果其父大为生气说:“怪不得我不再出丁,只能生你一个。”

未婚少女此三日可随父母及姐妹伴随着上街“串灯”,不少灯下恋情由此产生,传下佳话。

文人士子于元宵日上轮山拜祭朱子祠和奎宿。明清时代道士苏东坡是奎宿下凡,信仰魁星主科举文运。

清代每逢“辰、戊、丑、未”大比之年之元宵,士子们均持酒果祭于轮山朱子祠和魁星阁,以丝绸或色纸制灯,描上书画献之,并高声诵读得意文稿焚献,以求科场得意。礼毕后或游山,或品文吟咏,其乐融融。

厦门文士于清雍正时方有此俗,于厦港紫阳书院(后改在玉屏书院)举行。金门士子则礼于魁星阁。

昔日尚有元宵“跳火”之俗。古人久有“崇火”习俗,认为火能辟邪,故除夕要“围炉”,新娘入门要“跨烘炉”,连小猪进圈都要“过火熏”。

古人于十五夜在街村空旷处聚柴草而燃,按户由大人牵小孩一跃而过,或拉手成圈,绕火堆边转边唱一首押韵辟邪的祈福之歌。

古时同安少女尚有元宵“迎厕姑”“偷葱偷菜卜佳婿”和“听香”之俗,现已久废。据传厕姑为唐代官宦之妾,精女红针绣,被大妇所妒,推入厕中而亡,玉帝怜之而命为厕神。少女于元宵夜以竹扫倚厕墙,披以衣裳,低唱《东施娘》曲以祷之。

词曰:“东施娘,教侬挑,教侬绣,穿针补衣裳”(词载于《金门志》),反复吟唱至衣裳微动,则可获厕姑荫庇,女红超群。

又有少女拈香僻巷,窃听人语以卜休咎,谓“听香”。或深夜偷摘人葱菜,还要故意弄出响动让主人发觉辱骂,才算吉兆。俗谓“偷葱嫁好虺(夫),偷菜嫁佳婿”。

常有主人故意不骂,惹少女发急,竟至哀求主人随便骂几句话以示吉者。金门还有男子夜偷硗硒(墙石)之俗,谓“偷石百娶好某(妻)”,与少女偷葱相对应。

《元宵节习俗》》| 陈金城

摘自“民国趣读·老城记”丛书之《老北京》(责任编辑:张春霞、牛梦岳)、《老厦门》(责任编辑:张春霞、高贝),中国文史出版社出品

本书全面讲述老北京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北京城当年的皇城旧影、名寺古刹、节庆习俗、馋嘴美食、京腔京韵、戏曲杂谈、五行八作、把玩养宠……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北京城及老北京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民国老厦门的城市记忆。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民国时期老厦门的别样风采。

海上花园的遗风古韵、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烽火岁月中的赤子之情、鼓浪屿上的老字号和生意经、地道闽南菜、鹭岛人的消遣时光……

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厦门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厦门及老厦门人的生活。

‍‍‍‍本期编辑:于洋 鹤焱(实习)

Hash:ca03b4e331901112373d4e30059031126b2c4254

声明:此文由 中国文史出版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