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个地方住着好多朱熹后裔!还有一个级别超高的祠堂!可惜的是……
“
婺城区白龙桥镇古方村朱氏是当地大姓,这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直系后裔,从元末迁居至此已经700多年。建于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的朱氏宗祠至今也有近520年历史,是我省难得一见的高规格、大体量、保存完好的明代婺派古宗祠。由于风雨侵蚀、人工破坏等,朱氏宗祠面临着年久失修的窘境,当地村民亟盼宗祠能早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维护。
(宗祠全貌)
古方自古繁华人才辈出
古方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全村1100多户、3000多人口,也是婺城区数得上的大村。古方村世代以农耕为主,兼有制酒、陶业、砖窑及其他各类手工业,又因地处南山口外,水陆交通畅达,商贸自古繁荣,古方老街史称“南溪市”。
金华本土历史文化爱好者杜顺华近年来致力于白沙溪文化渊源的研究,他说,《古方杜氏宗谱》有载:“白沙乡之名酤坊,从来朝廷有酒禁,各市镇设有酒坊、酒正,以禁民家私造者,故留有酤坊之名也。”就是说,古时米酒茶盐均系官衙专营,严禁民间私造私售,各地市镇必须设有官办酒坊及司业官吏,是为古方名称之由来。自明清至民国及至解放后,古方多时均为乡公所驻地,邻近曾经设有火车站、砖瓦厂、陶厂、油库、米厂、粮站、食品公司、土产公司等数十家国营企业和地方企业,曾经百业兴旺、名显一方。
据相关史书方志,古方村英才辈出,代有其人,特别是朱氏家族,自元末迁来古方之后数百年,更是人才济济,其中有明洪武年间任中军都督府经历的朱迈,有同期任河北河间知府的朱宁,有明正统年间任刑部郎中的朱庆,有明宣德年间任山西按察司知事的朱义,更有历任武昌、苏州知府,后迁江西布政使的朱胜,其他官仕各州县知事、县丞、主簿、教谕等比比皆是。此外,当地杜氏、杨姓也都出过不少人才。
考《南溪朱氏宗谱》可知,古方朱氏一世祖朱和是朱熹的九世孙,朱和的父亲朱元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任婺州府茶课司大使,家自钱塘迁居永康南园。朱和科举擢贡,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任婺州府提举司提举,致仕后迁居白沙洞山酤坊村。
据介绍,朱氏宗祠内原有钦敕“大方伯”匾额,为的是表彰布政使朱胜大家风范之意。谱载雍正五年,皇帝为褒扬前期朱宁的忠孝仁德,特授其匾额,追谥朱宁忠臣忠烈,题敕“忠臣朱宁”四字。至近代,金华革命党领袖、辛亥志士张恭,为褒扬和勉励当年古方百姓积极参加爱国反清之勇事,特赠书“大庇下民”匾额一块,至解放初还曾在祠堂挂置。
如此高规格大体量宗祠实属罕见
朱震林、朱明升都是在机关事业单位上班的古方朱氏族人,他们从小看到过朱氏宗祠最古朴最纯美的一面,对朱氏宗祠感情很深。最近他们都在四处奔走,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朱氏宗祠的关注。近日,记者跟随他们到朱氏宗祠参观,颇感震撼,又不禁为它现在的处境而心忧。
朱氏宗祠在古方村中央,门前一块空地。大门很普通,一堵白墙加普通门锁,门上一块金华市文保点的牌子。外面看,没有大宅门的气派,但打开门锁进入,才是真正的祠堂大门。大门进去一个过道,过道地上有两块石碑,是修祠碑记等。从门厅走进去,里面豁然开朗,宽敞通透,面积之大令人赞叹。
朱氏宗祠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建筑有门厅、大厅、后堂三进,两侧各置厢房二十间连接成院落,雨天暑天不用受日晒雨淋。大厅面阔五间20米,进深九檩110多米,连同后面的紫阳书院,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朱震林说,古时五开间宗祠为官祠,就是官方出钱建造的。朱氏宗祠的大门原来颇为讲究,顶上有四根大梁直挑往上,形成一个双层斗拱歇山式建筑,高度突出又美观大方,这在古时是很少见的。可惜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办浙江粮校时将其拆掉了。原来的大门也与众不同,普通宗祠的户对都是两个,在这里却有四个,而且挺大,可见其在当时的形制与地位。
朱氏宗祠从第一进到第三进之间,有两块很大的空地。古时为防雨侵,每一进的外围均用方石柱,里面则为木柱,所以里面的柱子基本完好。在第二进中间,有四组墩头梁,上面一根梁两头横面切断,方方正正,据说,这是二品官阶才有的规制。两边连廊现在看上去是厢房,据村民说以前不是这样的,现在的这些墙、窗都是后来改造成学校时添建的。
宗祠北面即为古时汤溪县颇有名气的紫阳书院,又称紫阳寺,“紫阳”是朱熹的别称,也是古方朱氏族人为纪念先祖而建。书院自明末至解放初一直尚存,既用于祭拜朱子,又是古方各姓氏门生弟子读书习经之场所。可惜,10多年前因疏于管理,书院在风雨飘摇中毁于一旦,现在残垣断壁还在,连着一些高树杂草,略显荒凉。
朱震林说,古方朱氏宗祠有几个鲜明的亮点:一是年代久,建于明代,至今520来年;二是规格高,朱熹直系,朱胜等官级很高,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三是体量大,连同周围建筑有2600多平方米,实属罕见;四是原汁原味,保存基本完整,文物专家评价甚高,有专家认为“如此级别的宗祠浙江省只有三个”。
(宗祠门厅)
宗祠亟待保护与统一规划
朱明升说,以前祠堂里还有四棵粗大的罗汉松,如今已不存,两个院子里长了不少杂草,显得较为空荡。二三进之间的西面厢房,墙上有一大块被烟熏黑的痕迹,墙面也有一大块被挖开,原来这里曾办过多年酒厂,一度拖拉机等进进出出拉货卸货。宗祠是难得的公共建筑,抗战时期就曾做过兵站,办过粮校与乡校等。
(宗祠连廊)
朱震林告诉记者,之前很多年这里是无人看管的,大门也不关,是全开放的,夏天村民们也喜欢到这里纳凉。他们每年也要组织族人祭祖,最里面后堂挂的就有朱熹像,在春节也会组织打扫、贴对联等。不过,前些年部分村民的文保意识还不够,有的将这里当成仓库,什么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小货车以及钢筋、农具、柴火、杂物等都可以进来停放。去年底,他们自发组织部分村民将宗祠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将无关杂物、器具等都搬出去,并将大门上锁,避免村民随意进出,消除安全隐患。
最让朱震林心焦的是,宗祠有好几处屋顶塌陷、漏水等,记者采访当天恰遇中雨,也看见大门左侧屋顶有一个漏洞,雨水直接流进来。漏水久了,就会使梁柱等受潮被蛀,这对宗祠保护是最为不利的。“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发霉、蛀烂,一旦塌陷下来,就很难恢复回去了!”他们希望有关部门早日将这里的修缮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据悉,古方村除了朱氏宗祠外,还有古窑、古堰等一批不错的文物古迹。明代古塔洞山塔前几年已经重修,如今是省级文保单位;村中古街号称“南溪市”,虽然两边造了不少新房,显得杂乱,但风韵犹存,当年繁华可寻;还有七推头(七堂楼)、元檀寺、铜山寺、天主堂等,大都已被毁。
杜顺华说,古方当地风光秀美,民风淳朴,名人辈出,人文资源丰富。以朱氏宗祠为代表的当地文物,应给予足够重视与及时保护,这与当下白沙溪文化开发与旅游推进也是相统一的。
来源:金华日报
记者 叶 骏 文并摄
Hash:54de275a3d63ecdc81f05e564238620a90c6c236
声明:此文由 朱氏宗亲总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