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脚下凝固的石上流年

又是一年寒冬,当时间勾勒出2015过 往的年轮,2016 年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故乡离我很近,或许就在眼前,风便能带我回家,却又始终相隔着一场冬雪的距离。方峪村是一个具有600余年历史明清 古村落,位于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大峰山长城西南的一个山峪内。最初名为王峪,因明代洪武年间,方氏建村,村坐落在山峪而命名。方峪村多石头,缄默的石头见证着方峪村的变迁,讲述着方峪村人的传奇故事。石碾、石凳、石猪槽、拴牛石、石做的梁柱……方峪村的石头,是一部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走进方峪村,寻觅有关石头的古老记忆,一幅历史民俗画卷慢慢展开……

站在方峪村远望,山背上古老的齐长城遗址与现代风电机相映成趣,见证时光变迁 择一方净土栖息看日落烟霞 “ 《易经》有言“改邑不改井。”村落变 迁,而古槐、老井、青石井台、辘轳……始终如一。古井位于方峪村村南头。老井的水面距井台有20多米,冲着下面喊话能听得到回声。井口四周是半米高的井台,由多块巨大的青石砌成,井口的正上方装着一架铁制的辘轳,四周的石板上被井绳磨出了深深的印记,最深的绳道能放下一根手指。井台边上,立着一座功德碑,虽历史悠久,但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上面记载着水井的来历,可惜石碑折断,上半部分丢失,而凿井的具体年代恰好在上半部分,就石碑上所记载人名的辈分推算,这口井应该是乾隆年间挖成的。仅存的半块碑石上,刻着80多个人名,表明水井是由当时的村民捐资凿成的。其留下的团结友爱,忠孝仁义的精神仍世代影响着方峪村的人。山的味道、井水的味道、时间的味道都在方峪村得以汇聚。

历经数百年依旧巍然屹立的方家大院

昔日的“兄弟门” 古井旁有一棵古槐,树身有两臂合抱之粗,据说比古井还要早200多年。关于老槐树,老人们都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的祖辈从山西洪桐大槐树下搬过来,不管迁到哪里,都要在村头种一株槐树,人不能忘本,在外的人只要记着村口的老槐树就记着回家的路。听到这里你仿佛能看到老槐树的树冠在向四周使劲儿的伸开,像一把无边的大伞,敞开广阔宽容的胸怀,等着游子的归来。根虬曲盘旋紧紧抓住古井旁边的土,像是在对贫瘠生命来回的叩问,根须是老槐树坚硬如钢的命脉。老槐树沐浴着大山的灵气,浸润着岁月的洗礼,树身闪烁着金属光泽。树会记住许多事,老槐树像电影放映机,这些光泽里映照出多少人嬉笑玩乐的童年,随便哪根根须就能抖搂下许多欢声笑语来。树身上有一个不大的伤疤,像睁着的一只眼睛。农忙时节小村的人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挥汗如雨,春冬两闲两手抄在袖筒里蜷缩在北墙根下晒太阳,天大旱时翘首张望晴空万里时的无奈,天大涝时与洪水抗争的惊险,尽收在老槐树的“眼”底。不管老槐树最初落户是因为一只喜欢的小鸟,或者是一缕清风,现在的它守护着村子的同时也在守护着这份陈年的方峪村的味道。

风化斑驳的苍颜诉说着悠悠过往 方峪村坐落在齐长城脚下,恪守着一份 独有的宁静。在这块山环水绕的方寸之地上,天时、地利、人和,方峪村人就地取材把房子建得或透着文人的精雅清奇,或充满巨贾的奢华气派。初次邂逅老宅,心里的种种“石头” 会瞬间落地,惊异之情油然而生,那信手拈来的每一块石头,经过老一辈人的魔法之手都化为精致的雕刻,一栋栋宅子便如同缀满累累果实的大树。走在村中,能感受到村子的古老与厚重,随处可见古宅、石碾、拴牛石……时间从来不喧哗,石头也从来不作回答,风化斑驳的苍颜,却诉说着它们年岁的久远。方家大院,据说已经经历了十代三百余 年。它依山而建,主屋地基北高南低、线条清晰、古朴典雅,历经数百年依旧巍然屹立。青砖砌成的大门,干净利落的院落,整个房屋错落有致,分东西配房,门口的两根柱子为全石雕刻,做工精细,屋檐下的壁画雕刻精美。方峪村人还懂得利用“时间”让屋檐保持着较为统一的方位和角度,这一角度恰好能够使冬日较低的阳光方便入射,又能挡住夏季较高角度的阳光照进房间,村民们对光照时间微妙的把握令人赞叹。东西配房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与主人一同分享大自然赐予的这片美好天地,关起门来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便自成一方天地。

每到年关,方峪村最忙碌、最招人待见的石碾 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方老爷子的“院中 院”,院落有些破旧,“院中院”的格局依然保留着。八十多岁的他思维仍很清晰,热情的向我们说到:“祖上还算富裕,以前家里人口多,房子就多。后院有一个结婚用的婚房,家里有结婚的都在那个婚房里结婚。”方老爷子回忆说:“战争年代,我的爷爷奶奶就会把后院用板子挡上,外人看不出来还有一个后院。”进到后院,院中有一个隐秘的地窖,冬暖夏凉,用于储存供一大家子食用的果蔬。完美周全的生活状态,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与方家大院相比,曾经的吴氏庄园 更为恢宏。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昔日吴氏地主庄园的风貌不再,但遗留下来的吴家大院遗址,仍能让我们一窥昔日繁华。穿梭在吴家大院里,老房子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石墩,楹联,雕刻精美。惟妙惟肖的木雕狮,极富神采,巧夺天工,散落的建筑石材石雕门花做工精细,门楣石材雕龙画虎,倒有几分奢侈的味道,向人们展示着吴氏家族曾经的辉煌。据说,当时邻县平阴的部分土地都归吴氏家族所有。所谓富甲一方也不过如此。村子里有不少布局独特的院落,两 院大门紧紧挨在一起,一左一右,造型完全相同,这种院子叫“兄弟院”,分别住着一兄一弟两户人家。风中的院门紧闭着,寒风旁若无人地吹彻着,在灵动与凝重间,院中住着的兄弟间特有的,彼此相扶、相伴、相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过石头房,过去几百年的方峪村 人的生活不断涌现在眼前。因为封闭的自然环境而感到不便,让人感受到了精益求精的方峪村人的精神。生于自然中,又必须与大自然作斗争,遂又形成百折不挠的精神。方峪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合一”的思想。

迷宫般的镰刀巷入口

袅袅炊烟拉住了悠远的天空 村口有一个戏台,建于明清时期。戏台 前是一大片空地,戏台北侧是方峪村庙。戏台为青石砌成,高约1.5米,戏台的面积约有20平米。戏台之上的后台南北各有一门,是演员进出之处。戏台较为简陋,无高大华丽的顶棚,是村民在过去闲暇之时的娱乐场所。方峪村整个村落的道路全为青石板路, 长度达6公里之多,这在北方十分罕见。古老的青石板已经被磨得光滑锃亮。崎岖的石板巷,幽深曲折,走上十几米远,来到一个胡同的尽头,才发现左转又是一条上坡的青石板路。回头望这一路就像一个“7”字形,这就是“镰刀巷”。从外面看,镰刀巷就像一个死胡同,站在这条小巷里,完全是石头的世界,除了头顶上的天空,脚下的青石板路、四周的墙壁都是石头。若变作一只飞鸟,鸟瞰它,整个村庄像座迷宫,尽入眼底。世代以农耕为主,方峪村村民平时都是 用村里的石碾碾压各种农作物,这个已有了几百年历史的大石碾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村民们专门给石碾搭了一个棚,在北面墙体上挖了一个放置煤油灯的龛。每到年关,石碾就成了方峪村最忙碌、最招人待见的物件。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歇人不歇碾,热火朝天忙年的景象好不热闹。村民们经常互帮互助,即使不够富足,日子照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时碾一圈一圈碾出的是方峪村人对粮食的珍惜、对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临近午时,饭菜香伴着炊烟飘向远方,让人禁不住向往起这种日出而作,日暮而歇的原汁原味的深山古村生活,无论什么时候民风淳朴的方峪村都是那样地安静祥和,与世无争。

村口的龟驮碑 方峪村的原始民俗生态成了她的招牌, 没有粉饰,无须造作。多位来方峪考察过的考古专家对这座明清古村的老宅子、深巷和纯朴的风土人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电影《老保》《大寒小寒》摄制组都在方峪村选了拍摄场景。2010年电影《青山作证》和2011年《鬼子又来了》的主摄影地也都选择了这里。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关于村庄的 记忆,有的正在消失、有的被废弃、有的不复存在,有关的居家物什,生活之器,礼俗用品,只能蛰伏于方峪村的记忆深处。2014年方峪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村落。现在的方峪村以保护优先,重点立足明清古村落,梳理古村文化,再现古村原始状态,保留古村记忆,继续推进古迹文化保护、发展和建设 “石头城”, 打造齐鲁大地著名的文化古村。熟悉的乡音,难忘的味道,一位老人, 脊背微微有些驼,头戴一顶毛线织成的帽子,脸上肌肤黝黑,皱纹布满前额,站在大门前,边向我们张望边说:“家来喝点水,吃点饭,暖和暖和,忙完了,来俺家里住下……”远处的层峦叠峰,一起一伏仿佛没有尽头。“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此时此景,这首歌在耳边回荡着。敢问一句北风,你可不可以把老母亲的心思捎给远方。远方,洋洋洒洒的雪花,每一片都雕刻着“只要有你在,我会更努力”。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侧耳倾听,倾听着方峪村的传奇故事。图/ 曹清雅 来源:山东画报

Hash:281e81c83bb6b72e271731df3eb2603207789e83

声明:此文由 佚名_351299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