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边城古邑正东风

诏安地处闽粤之交、漳南之隅,自嘉靖九年置县至今,已历经百年风雨。由古及今,诏安不改“络百粤,联七闽,内与漳潮诸地吭背相属;外与东西两洋呼吸相通”的天时地利,更多了聚力凝神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人和政通。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得风气之先的诏安人以一种人无我有的气势,期待一步到位地规划好城区的建设。视线瞄向高端,看准国内享有盛名的同济大学。大手笔之下,诏安先后编绘出若干版本的城建蓝图。2000年,诏安北上京城,请中国城乡设计院再次规划设计诏安城。时至2013年,诏安从国内走向国外,邀请与德国合资、专事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雅克设计”,《诏安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应运而生。

迈入新时代,诏安县委县政府以新的思路,责成城建部门拿出既适用于当下、又能远眺未来的城市规划。而且还要根据当代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城乡一体化全方位建设好诏安。县城建局令箭在手、闻风而动。以诏安长达数十年、几大回合的城市规划设计为基石,立誓要集早年规划设计之大成,再次拿出最新最美的设计蓝图,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县城,加快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提升群众生活的环境质量。

如今的诏安,“群山环城立、二水抱城流”的山水城市格局日益凸显。城北江滨公园坐拥上千平方米的休闲广场黄花槐和腊肠树矗立沿途步道,碧波荡漾的东溪水潺潺而过,飞架南北的新大桥尽收眼底。城中的丹青公园远山近水、满眼青翠,曲畅的木栈道贯穿南湖水体,人行于栈道,又如浮于水中,与不远处的西安山公园交相辉映,以本身山、水、湿地等为载体,以“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与远处笔架山构成抽象理念,把这座边城古邑当作画布,描一幅常变常新的城建图景。

当然,一座城池的古往今来不仅仅是历史文献上的白纸黑字和日新月异的钢筋水泥,还有那些镌刻着先贤遗迹的古老建筑。漫步南诏镇旧城区,犹如置身传统建筑的“大观园”。这里有石牌坊8座、寺庙宫观近60座、家庙祠堂90余座。这些刚硬的花岗岩石历经百年风风雨雨,已然幻化成历史长河中的基石,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口中赞叹不已的“高历史文化价值区”,也构筑了一座城池的永恒记忆。今年来,诏安启动“十街八坊”修复项目,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保护牌坊街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重现百年前的文物风貌,为六十余万诏安人留住乡愁

居于城中,游在公园,置身千年文风古韵,诏安人不亦乐哉!从新中国建国之初不到3平方公里,到如今的30多平方公里的大县城,诏安筚路蓝缕地一路走来,实现了华丽的蜕变。无论鳞次栉比的新区高楼,还是错落有致的老城古巷,现代的气息和古老的根脉在丹诏大地上同生共长、交相辉映,见证着这座边城古邑过尽千帆、东风正劲的万千气象。 (吴楠 李治莹)

旧照:改革开放前诏安县城东溪两岸。 陈明杰 摄

近年来,诏安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小城面貌焕然一新。 游斐渊 摄

沈一勤▶

奔走征迁一线

助推“出棚进楼”

“主任,跟您说个好消息,我们家要住新房了,今天在规划怎么装修了!”诏安县南诏镇东城社区主任沈一勤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去年8月的一天,他接到南雅园棚户区一名拆迁户老沈的报喜电话,当天上午,老沈一家刚参观了分配的新房。

南雅园棚户区改造是诏安县第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也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沈一勤不仅是该项目征迁队的工作人员,而且是项目启动以来第一户签约的拆迁户。

当地人习惯称南雅园为“四街”,生活在这里的都是地道的诏安人,沈一勤也是这儿的“老住户”。“我上小学的时候,南雅园还没通自来水,我们兄弟俩每天轮流到附近的供水站提水供家用,之后有了铁质管道供应的自来水,再后来是塑料管道供应的亚湖水库饮用水。”说起往事,沈一勤记忆犹新。出生于1978年的他笑称自己是和“改革开放”同生长。

而近几年,令沈一勤印象最深的不再是自来水,而是日显拥堵的街巷。南雅园片区生活着760多户、2500多位居民,房屋老旧、交通不便是住户们反映最多的问题。2016年,诏安县启动南雅园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3.57万平方米,需要拆迁的旧房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由于涉及老城区群众近千户,任务艰巨,加之“签完不腾房,腾房拆除不彻底”等诸多病症影响,项目一度陷入僵局。2018年初,南诏镇成立南雅园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组临时党支部,从镇各支部抽调60多名党员组成了攻坚队,重起鼓、再入户,直面困难,化解难题,加快推进征迁工作。

作为60多名攻坚尖兵之一,沈一勤也紧抓群众业余在家的时间积极入户做工作,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拆迁的实际困难,甚至将自家房子当作征迁队的临时指挥部,方便群众联系。

“目前南雅园棚改项目已经接近尾声,安置房集中在县城新区的南湖1号,让征迁户安置后仍是邻居,第一批分房安置率达100%,住进新房的街坊邻居都很满意。”坐在敞亮的新居客厅里,沈一勤高兴地说。 (吴楠)

航拍下的诏安县城中心之夜 游斐渊 摄

诏安县文体中心初具规模 蔡文原 摄

繁华的诏安县城主干道 蔡文原 摄

沈达鑫▶

骑行钢铁森林

玩转“数字经济

连日来,诏安小伙子沈达鑫的微信后台经常收到老客户的好评留言,直夸平台的送餐速度快了很多。原来,年仅23岁的沈达鑫是诏安一家本地网络外卖订餐平台的负责人,拥有10万+订阅用户,近400家入驻商户,日单量过千,还管理着一支数十人的外卖送餐员队伍。

“前两年在协助家人经营餐饮店时,我发现拓展外卖业务很吃力,招聘专职的外卖人员会增加一大笔支出,启用兼职的外卖人员又不能保证服务质量。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开发一个本地的网络外卖订餐平台,应该很有市场。”说起当初踏入这一行,沈达鑫笑称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自从外卖平台正式上线至今,沈达鑫和他的团队可谓是“披荆斩棘”,而令他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几年来城区道路交通情况的改善。“以前县城的主干道路况不好,尤其是遇到下雨天,有的路段坑坑洼洼,甚至还遇到积水涨到小腿肚的情况,我们工作人员都得小心翼翼地送餐,难免会耽误时间,所以以前每到下雨天我们都会在平台挂出公告,希望客户能够理解。”沈达鑫表示,好在这两年,城区主干道经过改造、整修,路好走了,送餐自然也跟着提速了。”

近年来,诏安县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为能尽早向群众提供良好的出行环境,诏安县积极推动城区主干道“白改黑”工程建设,涉及梅园北路、玉峰路、玉良路等三条主干道,逐步完善城区交通路网,拉开城市框架,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路网通畅,城市品位日益提升,配套服务紧跟其后,这对于像沈达鑫一样的年轻创业者来说,是个十足的好消息。“作为90后,我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见证者,但我们这一代是切切实实共享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几年县里常常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现在的诏安一点也不输外面的大城市啦!”沈达鑫谈及未来,充满信心。 (吴楠)

闽粤画家村成为书画爱好者交流的艺术场所 蔡文原 摄

位于诏安新县城的住宅小区环境宜居 蔡文原 摄

诏安一中校园一派生气勃勃 蔡文原 摄

叶妙琴▶

穿梭古街老巷

讲好“诏安故事”

时近深冬,天气转凉,诏安县图书馆馆长叶妙琴走在铺撒着暖阳的县前街上,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介绍老城区的文化底蕴。从街头的城隍庙开始,一路向东,直到东门中街的灵侯庙,这段约770米的街道是她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更是明清两朝的古官道,分布着8座源于明清时期的古石牌坊。

自1988年毕业后分配到沈公书院幼儿园任教开始,叶妙琴就与牌坊街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谊,如今她任职的图书馆是原本建于明嘉靖九年的衙门,且为历代沿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

“上世纪80年代末,这条街是诏安最繁华的地段。直到1999年以后,随着街区行政中心的职能逐渐外移,街区道路狭窄、配套设施不完备等劣势日益凸显,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备受关注。”叶妙琴说。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她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对所有牌坊的情况进行摸底。“我们一次次地把头探到民宅的门缝里,看它们的柱脚,看寄在人家天井中或者其他屋子里的那些构件。情况不容乐观。”

感伤没有持续太久,好消息便接踵而至。诏安县第十七届人代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推进古城保护与开发,保护好古厝、古庙、古街、古树、古牌坊,重点做好旧牌坊街修复和骑楼建筑保护,留住乡愁和记忆。”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5月,牌坊街项目征迁工作正式启动,不到一个月就完成全部征迁工作,被裹挟到周边的民居建筑中的牌坊基本重新现身,石牌建筑上的雕刻书法、诗词等元素记录着古老的历史岁月。

作为明清牌坊街的义务讲解员,叶妙琴见证着这条古官道的点滴变化,对如何保护性开发也在积极地探索。“2018年,县里请来厦门理工学院专家进行编制《诏安县文化业态布局规划及重点项目策划》,除了对古牌坊街进行改造外,规划建设西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还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指导县美术馆、博物馆设计工作,而省级文保单位文昌宫修缮工作也即将开工。”(吴楠)

新崛起的诏安江滨新区 游斐渊 摄

诏安江滨公园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蔡文原 摄

via闽南日报

Hash:60b5bafe3d59ba9b0c470a14026f61a84254c2ca

声明:此文由 诏安之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