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合镇泽河村曾氏祠堂群:薪火传承六百年,血脉相连汇宗亲
GENGHE
更合镇·泽河村
高明区更合镇泽河村历史悠久,曾氏血脉在此生活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村中受兴曾公祠、克仁曾公祠、成坚曾公祠、成厚曾公祠四座古建筑祠堂保存完好,并在近年重建了清末损毁的道兴曾公祠。
从受兴、道兴二公到泽河开村,再到如今泽河曾氏有着3000余人,泽河祠堂一直见证着曾氏族人的辉煌历史。泽河祠堂群汇聚了曾氏同姓血脉,是认祖归宗的本源,也是泽河人繁衍生息的起点;既是非遗文化技艺的载体,也是曾氏族人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
五大祠堂 溯本之源
据《高明县地名志》(1992年出版)记载,泽河原名窄河,由于百坑、新庙坑2条小溪从飞雁山流经村前、汇成一条小河,故名窄河。此处最早是由李姓族人先建村,随后,李姓族人迁出,曾姓族人从顺德勒流锦里坊迁往更楼停步村,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迁至现在的泽河。虽然在清咸丰四年(1854年),村民因土客之争离村,但经过7年的漂泊,曾姓族人又于1861年重返家园。
后来,因“罾”(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与“曾”谐音,曾姓族人觉得窄河难放罾,大泽就好放罾,又联想到“窄”与“泽”谐音,于是改村名为泽河。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曾姓一族在泽河村已生活了663年,如今已有800多户,总人数有3500多人。
成坚曾公祠
人数众多,但心凝聚在一处,是因为相连的血脉。在村中百姓心中,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血脉都是来源于泽河村开村始祖——受兴和道兴。建在村中的受兴曾公祠和道兴曾公祠,可以说是泽河村人繁衍生息的起源。
位于村东南侧的受兴曾公祠,是泽河曾氏族人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纪念先祖受兴而建,至今已有126年历史。三间三进,是大宗祠的基本格局,站在门外看去,随即感觉到建筑中显露的恢弘气势。祠堂的青砖墙、花岗岩石板墙脚历经百年风雨,如今依然屹立不倒。2012年1月,受兴曾公祠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而位于村东侧的道兴曾公祠,则是2018年泽河村人择地重建的新祠堂,坐北向南,三间三进格局,深31米,宽16米,属现代仿古建筑。
重建后的道兴曾公祠
除了上述两个祠堂,泽河村还有三间古祠堂。克仁曾公祠位于泽河村西边,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于2010年8月13日被列入高明区文物保护单位。成坚曾公祠位于泽河村东边,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2010年8月13日被列入高明区文物保护单位。成厚曾公祠位于村西侧,又名“四世祖祠”,始建于清末,重建于1944年,2012年1月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英才辈出 回馈桑梓
翻开泽河村曾氏谱牒,便能清晰地了解泽河村曾氏的徙居、发展史,以及众多先辈的故事。
“根据谱牒记载,曾姓是春秋鲁国南武城曾子(曾参)的后裔。”泽河村村民曾巨辉介绍,曾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参与编制《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
传道受业,仿佛刻在曾氏的基因。历经岁月变迁,泽河曾氏始终留存重视教育的传统。祠堂旁的一众旗杆夹、受兴曾公祠现尚存文物“大学堂”横匾,都是曾氏人在泽河这片土地上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现实佐证。正因如此,泽河村一直以来出现过众多名人名士。
在村民提供的《长子成坚祖子孙名士录》中可以看到,名士录上详细记载着明朝至当代泽河村成坚四世祖后裔系列名士的简历事迹。其中,捐资助学、传道受业的名士为数众多。
成厚曾公祠,又名“四世祖祠”
比如,清朝年间的曾炯高(1820年~1876年),历任多个县的教谕(掌管县教育的官员),当时乡人久经战乱,多人失学,他出资助学并亲自授课,让当时的村民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曾尧宪(生于1843年)是建设受兴曾公祠的负责人,“大学堂”牌匾亦是当时所造,作公祠,同时兼顾教学;曾伯修,1914年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获硕士学位,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小学校长,后来还回到泽河村睿源小学担任教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带回故乡。
作为高明的革命老区村,泽河村还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革命先烈。根据记载,泽河村人曾国钧(1895-1928年),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第四联队第一大队长,后由于起义失败转移到香港。1928年1月奉命回广州从事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不幸被捕,是年1月31日就义;曾四,革命烈士,1944年9月在龙尾头茶亭战斗中牺牲。
泽河村中有联曰:“泽藏异宝、河出荣光”。600多年来,每个年代都有泽河村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奔腾,却又始终不忘乡土、用心回馈家乡。目前,泽河村仍传承着先辈们的精神,设置奖励助学金,鼓励泽河学子们努力拼搏、为家乡争光。
祠堂开灯 人丁兴旺
和高明很多村一样,每逢春节,泽河村都有迎神开灯仪式。“灯”与“丁”近音,寓意传宗接代、延续香灯、后继有人、开枝散叶,用于庆祝新生儿降临、告知祖先、祈求庇佑。这项传统仪式,如今还是围绕泽河的祠堂来进行。
泽河村人婚庆嫁娶都会在祠堂张贴珲春
“去年生男丁的人家,会凑钱购置一盏大花灯,名为众灯,年初二在祠堂举行开灯仪式。”泽河村村民曾巨辉介绍,除了挂祠堂众灯,每户生男丁的家庭还会在各自的祖屋挂灯。
祠堂挂灯这样的仪式,花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这让泽河花灯的传统制作技艺得以保留和运用。泽河村挂灯所用的花灯,大多是由该村花灯老艺人曾汉强制作。
曾汉强介绍,泽河村的特色八角花灯起源于清代,“八”寓意着“发”,花灯有3层角,每层有8个角,共有24个角,代表着一年24个节令。每个灯面配木刻印画,灯角用彩纸花及剪纸图案装饰,这些都蕴含着多种祝福的寓意。由于工艺复杂,每个八角灯的制作时间是普通宫灯的2倍以上,因此购买泽河花灯需要提前预订。
新丁芳名会张贴在祠堂内
除了要挂灯外,生男丁的人家还要在祠堂摆灯酒,设宴款待村中父老乡亲。按照习俗,祠堂会按照男丁的出生顺序摆灯酒,每个男丁摆一天。男丁兴旺的时候,春节期间初二到年十五每天都有灯酒宴,春节期间每天都热闹非凡。
正月十六,开灯酒宴全部结束后,隆重的送灯仪式便正式开始。
“父母抱着新生儿,提着花灯从祠堂出发,一路醒狮同行,还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泽河花鼓调伴奏,整个送灯队伍浩浩荡荡,十分热闹。”泽河村村民曾冠志介绍,队伍一路来到社公庙堂,参拜后将花灯挂到社公庙堂旁边的风水树上,祈求男丁健康成长、平平安安。
送灯完成后,花灯将会被挂到社公庙堂旁边的风水树上
为避免花灯挂在祠堂时被风吹歪,花灯内通常会将一小块砖头用红纸包着放在灯内,俗称“灯春”。完成送灯仪式后,众灯的“灯春”会被保留下来,并在村中祠堂进行竞投。希望来年添丁的村民便会踊跃参与,得到众灯“灯春”的竞投者,相传能获得旺丁福气,庇佑来年添丁。
修葺祠堂 留住乡愁
近日,在泽河村受兴曾公祠,工人们忙于修葺祠堂瓦顶,祠堂的修葺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今年11月8日,受兴曾公祠修葺项目正式动工,对祠堂进行全面修葺。实际上,项目的落实并不简单,资金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泽河村村民个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0万、3万、5千……认捐芳名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认捐人和认捐金额,资金很快有了着落。
受兴曾公祠目前正在修葺当中
受兴曾公祠修葺筹建委员会成员曾智材表示,目前项目的各项工作正顺利落实,明年11月,受兴曾公祠修葺工作将全部竣工,届时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祠堂将焕发新颜。
另一个顺利完成修复的,是道兴曾公祠。据家谱记载,原本泽河建有道兴曾公祠,始建年代不详,因一场大火毁于清末,重建道兴曾公祠是泽河村民的共同愿望。2018年,历经多年筹备,泽河村人终于在村中择地重建道兴曾公祠。
另外,获得修复的还有成厚曾公祠,又名“四世祖祠”。如今,走进公祠,墙上的壁画修旧如旧、栩栩如生。“春暖桃花隔岸红,夏绿荷香满池中。秋风丹桂飘千里,冬雪寒梅伴老松”的诗句,重现了过去祠堂建造时泽河先辈的情趣。
经过修葺后的成厚曾公祠处处焕发新颜
经过修葺后的成厚曾公祠处处焕发新颜
修葺祠堂项目的过程中,村民们所展现出来的团结一致,是泽河村“省身念祖”精神的具体体现。祠堂的存在,让同姓血亲关系不断延续,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最终成为泽河一股团结的力量。
如今,泽河除了五大祠堂外,还新建了西门礼堂和泽河北门文化楼,设有停车场等现代设施,两座建筑的结构符合村中婚庆摆酒等村活动的需求,祠堂则专门承担祭祀等宗族活动仪式。新旧之间相互辅助,不变的是泽河宗亲的同心同德,血脉相连。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村中又将迎来婚庆喜事,泽河村的新郎新娘将继续遵循习俗,走过村道、来到祠堂、告慰祖先、薪火传承。
来源|佛山日报
编辑|更合发布
Hash:9c8eeb33d0f9d0b56ea701699aa36cd69a4b65b5
声明:此文由 更合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