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全省50支赵氏源流及先祖考证

“”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不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自成体系,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据传说记载,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于是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苍梧。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在这些部落的不断迁徙繁衍过程中,姓氏也在不断分化增加。春秋战国以后,湖南进入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南下湖湘,华夏族系和汉族成为主要居民,姓氏数也有较快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大多数时间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继续南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两宋时期,湖南的户、口数一直在上升,“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湖南家谱、族谱中的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姓氏的变化情况,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区仍为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使用的姓氏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入湖南,苏、浙、皖、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遍布三湘四水,“从征”、“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的。笔者经眼3000多部湖南族谱,60%族谱称始迁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广,又主要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庐陵、吉水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进行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湖南姓氏数也出现了一次大的增幅。令人遗憾的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姓氏数的统计资料。历史发展到今天,封闭的社会状态已经打破,社会全方位开放,人口流动频繁,姓氏数自然也不断增加。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姓氏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长沙嵩北乡杨林塘赵氏

始祖添杰公,明朝由江西吉安因任职长沙府儒学迁湘,开基于长沙省垣赵家坪。族人分布于长沙嵩北乡、湘潭四川陕西等处。至1948年,已传19代,男女丁口约3000余人。民国初年创建宗祠于嵩北乡杨林塘。

宁乡扶冲铺赵氏

始祖宋燕懿王德昭公,字日新,六世由汴迁居江西安福,十五派至德玉、德善、德瑄、德春、德英、德宗,于明永乐间自安福同迁楚之上梅(新化),分居城东满碉、岩下山、海南溪、渣渡、璇塘、上渡江。德瑄公七世孙伯禹于明崇祯间迁宁乡十都扶冲铺,后衍为琳、瑯、球、琢四房。清道光4年(1824)建伯禹公祠于扶冲铺。明天启6年(1626)、清雍正3年(1725)、乾隆57年(1792)、嘉庆17年(1812)、1928年,玉、善、瑄、春、英、宗六房合修族谱,咸丰11年(1861)、光绪20年(1894),宁乡伯禹公支另修族谱。老派: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学(十四字周而复始)。续派:仁泽光先业,传家庆益长,兴宗时济美,继启有淳良。

浏阳赵氏

始迁祖德修公,为汉营平侯赵充国后裔,原籍洪州西山乐觉桥。南宋时宦楚,落业浏西竹园冲。孙洪嗣分居井头,今霞园、尚园、率塘皆其后裔。洪澄长子壬植,分居浏北泉水庙,次子壬泰分居浏西柏嘉山。清咸丰12年(1862)三支建总祠于柏嘉山,支祠一在率塘,一在泉水。同治10年(1871)三支合修族谱,1947年续修。派语:(自二世始)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添心常祐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运,英华庆国隆,笃怀基性厚,敏学定声扬,礼让敦伦重,忠贞继绪彰,康平逢瑞锡,建树著猷芳,后起家桢满,先型代耀良。

湘乡月城赵氏

望出山西闻喜,宋建炎南渡,鼎公在朝辅高宗,子汾公隐荆门无愁村。传至惠山,始由荆门徙湘上。至庭辉公,讳源,又名辉三,于明洪武间自白田薛家冲徙月城。庭辉四传分为六大房:文珍、思珍、碧珍、贵珍、景珍、智珍,景公外徙无考。至1948年,已传22代,有族人一万。文、思、碧、贵、智五房谱始修于明隆庆5年(1571),1916年五修。清乾隆5年(1740)创建宗祠于湘乡县治五十里之月城。派语:(自十六派始)相焕兴先绪,士隆忠孝光,家传维厚道,敬慎守成方,清简官宜则,宽廉本克培,诒孙期学懋,念祖用基恢。

湘乡界头赵氏

谱称始祖为唐岭南节度使植公,四世光逢五季末避乱居越,复徙浙江衢州府。五世宁,由衢州迁潭州,居湘潭十四都状元桥。七世知吉,以母葬衡山,遂居衡。十二世才美公,自衡山迁湘乡之天井。才美公之孙朝益,元季时由深江桥徙主薄桥,复徙白洲,明洪武时编入民籍,卜居荆紫峰之赵家冲。后分为三大房:文璧、文轸为大房,正儒为二房,良宾、良贡、良楚、良齐为三房。谱以朝益公为第一世。清乾隆31年(1766)建宗祠于界头。班序:(自十七世始)宗泽洪昌,家声大振,学本修齐,士敦孝敬,俊彦云兴,誉名鼎盛,先德克光,心田有庆。

双峰深江赵氏

谱以植公为远祖。九代知吉公由衢州而衡,宦寓江西泰和。十四代才美,自衡阳徙湘乡天井赵家坪,复居黄茅洞财冲(才美公以上世系与湘乡界头赵氏有异)。十六代至宗辅,字清甫,号瀜江,又号宣仪,行七,明正德4年(1509)由潭州卜迁深江,编户立班派,派分仁、礼、潭、满、珪、理、瑢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21年(1756),道光28年(1848)续修,光绪32年(1906)三修,1948年四修。

湘潭洄溪赵氏

一世祖殿先公,原居浙江饶州,宋时官茶陵卫千户,宋元祐3年(1088)自浙迁湘。八世青龙,卜宅湘潭洄溪。1943年六修族谱。

醴陵李婆塘赵氏

明天启间迁此。族人分布于赵家间。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茶陵赵氏

始迁祖启仁公,明洪武年间任茶陵知州,卸任后定居老虎山官仓坪(今思聪乡境内)。

炎陵龙渣赵氏

始迁祖成隆公,任郴州瑶官,于清顺治年间应县令李朝事邀请拒敌平乱,遂定居于此。

衡山赵氏

初祖植公,唐时为岭南节度使,七代曇公,始迁衢州西安,十代至宋时清献公赵抃,幼子棠公,原名岘,字辅微,少奉抃公致仕游衡,寄育于从叔纪,居城前,遂为衡人。棠之子方,字彦直,宋淳熙8年(1181)进士,累官荆湖制置使,谥忠肃。忠肃四子:蕃(董)、范、葵、兰(嶷),蕃之后归衢州,范、葵、兰(嶷)之后递衍为富、贵、荣、华、供、仁、树、材八房。族谱一修失传,明宣德元年(1425)二修,1929年九修。班行:(自十七代始)逢嗣履盛安而吉,恒聚雍和福自生,绪衍古潭绵世泽,祥钟寿岳振家声,莹然品度昭唐代,卓尔勋猷懋宋京,佑我后昆常蔚起,前光克迪有嘉名。该族二十四代赵恒惕,字炎午,民国时湖南省长。

邵阳桐江赵氏

始祖唐贞元节度使植公,居关内,四世逢公居洛阳,五世靖公居越,七世昙公徙衢,十世抃公,十六世得胜公居金陵,十七世思文公居庐陵。十九世膺昌公,字允民,一字毕大,号桐川,初居营杨侯杨璟幕府,后授指挥佥事,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庐陵迁居邵阳万安里围子村,建宅桐水之旁。五传支分天尧、天顺、天贵、天华、天祥、天礼六房。清乾隆29年(1764)一修族谱,嘉庆20年(1815)、同治元年(1862)、光绪24年(1898)、1925年续修。旧班:膺牧楚再天必友仲邦明应遇祯祥泰时逢世代成。新班:纯孝品行粹,先儒训可尊,执中斯协道,建绩在敦伦,全受承恒性,远扬锡至恩,平原声大著,清献范犹存,绍德宜方玉,持身仰读论,培植由来久,光前即裕昆。

邵阳赵氏

始祖宋清献公,传十世至应舜、应清、应贤、应麟、应美、应隆、应海,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迁居邵阳安平新宁太平、万安、仁风、安上。清乾隆18年(1753)一修族谱,嘉庆9年(1804)、道光24年(1844)、光绪13年(1887)、1919年续修。安平、新宁原班:思才应必仲,友祖永兴隆天元文汉楚,万代富贵昌。万安三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思邦永,定兴国太上,明安政福新。万安四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敬永心,用贤正文冠,万世礼昌新。万安七甲原班:思才膺牧楚,再天必友仲,邦明应遇正,祥泰时逢世。新宁二甲麟房原班:思才应琮祖,必永从定国,安邦兴隆维,万代富贵昌。石子寨原班:思才应必仲,友楚兴隆定,天继承求祖,世代富贵昌。合族派班:学宗纯修品,行守名士训,尚志可中立,存仁享荣庆。树德先声人,敦伦家纲振,绍泽宜厚本,光延传嗣盛。补充阅读:海南赵氏宗祠

邵阳万安四甲赵氏

宋清献公抃十世至膺舜,字尧夫,明洪武3年(1370)同叔父洗、智,弟清、贤、麟,从弟昌由江西庐陵县迁邵阳,膺舜卜居安平乡石井老屋,立户赵尧,生九子:必礼、连、信、谅、富、隆、祖、良、珍,又分九房。必良又迁万安棠夏桥,生楚通、楚廷。楚通立户四甲,户名赵晚;楚廷立户三甲。清乾隆28年(1763)始修族谱,道光14年(1834)续修,光绪5年(1879)三修,1912年四修。雍正7年(1729)建宗祠于迴龙山,光绪17年(1891)重修。安平原班:思才膺必仲,友祖永兴隆,天元文汉楚,万代富贵昌。三甲原班:才膺必楚汝,再天斯邦永,定兴国太上,民安政福新。四甲原班:思才膺必楚,再天敬永心,用贤正文冠,万世礼昌新。新班:学宗纯修品,行守名士训,尚志能中立,近仁方荣庆。

华容赵氏

始迁祖伏四公,元泰定2年(1325)负母带子由湖北宜城迁居华容,长子文秀后人住东乡小墨山一带,次子文璇建业于城西蔡田铺。后人星居全县各地。清光绪26年(1900)合并定派:祖训钦承远,宗功继述长,传家惟孝友,启后在贤良。

湘阴文洲乡赵氏

始迁祖维周公,明万历2年(1574)自山东曲阜宦游湘阴之文洲乡。至1948年,已传20代,有2000人,分布于江苏、湖北、长沙。宗祠在沙田坪。

平江朗坑赵氏

赵匡胤三弟匡美居南昌,为南昌赵氏之始祖。至十一世世赏公,率兵救文天祥,慷慨死节,葬南昌。次子荣宗,讳若兴,字千六,由南昌徙平江,初居东土龙,立业赵家屋场,继居长寿下市街,复迁朗坑。子孙散居城东,至七世分为八大房,惟一房万爵公、七房万贤公、八房万和公世居此地,另五大房别迁。清嘉庆8年(1803)始修族谱,道光22年(1842)、光绪2年(1876)、光绪33年(1907)、1941年续修。派语:(自三十一世始)德积祥光远,芳垂庆泽长,庭余兰桂茂,千古绍书香。

平江白沙岭赵氏

始迁祖兆清公,明建文3年(1401)自江西靖安迁此。至今族人5000余人。

常德赵氏

基祖第公,自明初年由福建福州府侯官县糙米巷迁湖南常德武陵城西。族人分布于常德乡村,桃源浯溪、木塘、青云、土东、云岳等乡及桑植慈利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来凤等处。至1948年,男女丁口20000余人。宗祠建于桃源县青云乡明月山下,支祠建于县城东街。

桃源陬市赵氏

始迁祖积德公,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余干县迁于桃源县东陬市上街。至1948年,已传24代,全族人口约300余人,分布于水田坪、老官、黄石及常德南湖坪等地。清同治7年(1868)建宗祠于上街关岳庙左。族谱创修于1937年。

桃源木塘赵氏

始迁祖纲、纪二公,明宏治2年(1489)自江西丰城同迁桃源县东杜青村。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800余人,分布于北冈头、柳树下、鸡笼山、水溪及常德南湖坪等处。宗祠在赵家河。族谱创修于清光绪7年(1881),1941年续修。该族名人赵季平,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石门赵氏

原籍江西丰城,后迁湖北松滋,清初迁石门。

张家界大坪赵氏

始祖皋公,江西南昌人,明景泰年间官湖广辰州府沅陵县巡检。子洪公,迁居永定大坪。至1906年,已传20代。

张家界赵氏

始祖操哥公,凤阳人,明初有武功。子亮公,宣德元年(1426)官永定卫右所千户,遂著族焉。至1906年,已传20代。补充阅读:海南赵氏宗祠

桑植赵氏

始迁祖庸公,明洪武间奉令自浙江宁波府来征土司平定后自称土王。后人分布在五里桥乡之赵家岗、香卧塔及方家坪。

益阳赵家坪、火田垸、涧山赵氏

始迁祖万台、万浒、万卷三公,原籍河南祥符县,明洪武10年(1377),台、浒二公同迁桃源县穿石,台公又于洪武21年(1388)落业益阳兰溪赵家坪,为长房始祖,后裔七支;浒公落业益阳火田垸东塘湾,为次房始祖。卷公与台、浒二公并非同胞兄弟,元时迁居益阳涧山,为三房始祖。清咸丰之前三房族谱各修一次,咸丰8年(1858)因三公同自祥符迁益,三支合修族谱,称三修,1997年七修。以兰溪赵家坪松树山台公祠为总祠。该族名人赵先雅,为台房彦 支十四世孙,清嘉庆翰林院庶吉士授主事分户部江南司。咸丰新派:祖训良昭显,家传善继承,文章贻盛业,功德振芳声。

益阳克让村赵氏

先世初籍浙江,为魏国公赵孟頫之后,益阳舒塘始迁祖良公,至四派历经公,字文焕,进士,由舒塘徙居常德。至九派思麒公于明末兵燹之余,由常德徙居益阳西南百里之许崇山峻岭,地名克让村。清雍正12年(1734)创修族谱,嘉庆23年(1818)、道光7年(1827)、光绪8年(1882)、1928年续修。字派:良永昌历大洪子贵思原嗣玉邦庭文熙正世显达应朝纲诗礼。

桃江九峰赵氏

始祖孟 公,原籍河南,迁居江西,官湖广。由 公留居荆州,迁居桃源花岩山,兴嗣公又迁益阳杉木村,转迁九峰(今属桃江),为益阳始迁祖。五派衍为仕荣、华、富、贵、禄五房。1916年六修族谱。

桃江罗家坪赵氏

始迁祖璧公,元代由杭州迁桃江罗家坪黄桃村。

桃江书堂赵氏

始祖子玉公,字辛一,元至正年间由湖北松滋随父远龄公宦游湖南宝庆,远龄公卒于任,时值元末乱世,子玉公乃卜居益阳书堂(亦曰舒塘,今属桃江县),生有三子:贵全、贵缘、贵贤。族人多分布在益阳、桃江、汉寿沅江、华容、南县等地。明宏治13年(1500)一修族谱,其时人丁58人;清康熙32年(1693)二修,人丁658人;乾隆57年(1792)三修,人丁2074人;道光17年(1837)四修,人丁2167人;同治7年(1868)五修,人丁2663人;光绪24年(1898)六修,人丁3067人;1929年七修,人丁3645人;1994年八修,人丁7062人。全公祠位于枫山,贤公祠位于古李塘,缘公祠位于南湖托。派语:子贵思志仁,受克永同明,文章昌盛世,显达定超伦,华国良宜学,裕后须勤读。

安化清塘铺、赵家岭、眉毛溪赵氏

始祖瑺公,名石琮,宋时人,因南北分争而徙安化一都,其后裔徙居常安之峡溪。元至正年间,文祖公生子四:仕斌、仕清、仕禄、仕福,分居清塘铺、赵家岭、眉毛溪等处。族谱始修于清乾隆11年(1746),道光8年(1828)续修,光绪6年(1880)三修,1914年四修。派行:万学成世正,永远立朝纲,忠良维国本,祖德发祥光,大启崇先绪,鸿章锡庆长,贤能开鼎甲,盛烈佐隆昌

新化太阳二都赵氏

始祖胜宗公,江西吉州安福人,明洪武时官台州黄岩。其子荣承袭父职,调贵州黎平府伍开卫,明永乐2年(1404)奉诏下放屯田,始来新化太阳二都,附为军籍。后人衍居于横阳山南冲、庙前、邓家溪、赵家坪、隆回等地。清雍正3年(1725)始修族谱,2000年五修。派语:忠端(清)文必源,应大君世全,启兴灿耀明,桂馥兰枝茂,芹香毓秀廷,光辉承祖德,裕后庆长龄,国盛祯祥集,智勇韬略雄,才华昌锦运,地灵豪杰隆。

新化赵氏

始迁祖德玉公,明永乐年间携兄弟自江西安福徙长沙,后德玉公居新化城东下渡松山坪,其裔后迁居满竺;德善居岩下乐田冲;德寅居海南溪,裔孙迁宁乡;德英居璇塘;德宗居上渡江松山坪;德春裔居渣渡、洋泽、台西。明天启6年(1626)始修族谱,1993年八修。派语:仁泽光先业,传家庆益长,兴宗时济美,继启有谆良。

汝城县东赵家村赵氏

始迁祖华一公,明洪武29年(1366)自南京松江华亭县汝城县东。后裔萃若分徙县南塘坑口赵家。十九世廷心迁县东益将象形湾。至1932年,已传24代,共60余人。

桂东瑶族赵氏

一支由广东仁化迁酃县龙渣,再徙桂东。一支落户于黄洞南华,一支落户于青山彩洞。

资兴茶坪村赵氏

谱称祖源南京七宝洞会稽山,后迁江西吉安府鹅颈丘,元末明初,先祖家根迁居酃县,后裔清康熙元年(1662)由酃县龙渣洞迁入郴县永康乡茶坪(今资兴市碑记乡茶坪村)。

蓝山舜乡荆竹河、黄南道赵氏

始迁祖财金公,唐时由广西来。至1931年,凡21户,男38人,女45人,共83人。

蓝山赵氏

明洪武初年,瑶人赵景华自广东连山江华江源。长子友德居下雾江天师庙山场;次子友旺居紫良源、高良源。友旺次子启满则居大桥白龟源。明弘治16年(1503),启满之子朝城、朝胜、朝友、进骄及凤流金、流喜、周芳由等三姓七人又迁凌江冲,自称"本地人",史称"高山瑶"。

蓝山大源赵氏

始迁祖逊机公,明洪武年间由宁远蓝山县大源,子孙散居汇源瑶族乡各村落。

蓝山舜乡屯上赵家赵氏

始迁祖统幸公,清乾隆时由广东阳山县迁来。至1931年,凡3户,男11人,女9人,共20人。

蓝山犁头瑶族乡赵氏

清咸丰5年(1855)从宁远迁蓝山小源山(今犁头瑶族乡)。

新田崇益乡东西沅漕赵氏

始迁祖法善公,清康熙时自广西避乱徙新田。至1948年,已传12代,有230人,分布欧菜园、东园漕等处。

新田长信乡上凤赵氏

始迁祖伯二郎,宋时自江西泰和因官迁新田长信乡上凤。至1948年,已传32代,有50人。

溆浦覃村赵氏

宋端宗时由江西吉安府徙此。

溆浦栗子山赵氏

始迁祖廷柱公,原籍沅陵,元时徙此。

溆浦清水塘赵氏

始迁祖王、松二公,明时由沅陵同徙此。

溆浦鹤田垅赵氏

始迁祖贵公,明永乐2年(1404)由贵州五开卫拨屯徙此。

溆浦桥江正街赵氏

始迁祖昌珥公,原籍邵阳,清乾隆9年(1744)徙此。

麻阳良善坪、坳头坪赵氏

始祖得胜公,居南京,子二:思兴、思文,因朝庭招贤,随征过江西,卜宅庐陵,还迁金溪。明洪武元年(1368)兴公四子才隽始由江西发迹,偕兄弟子侄徙居邵阳安平乡万安里。兴公裔孙通公昆季由邵来麻编籍立户,首迁小坡,后迁良善坪。通公子孙迁坳头坪。后人分布文昌阁、拖冲、尧市、锦和、兰村等乡镇,至今全县共1800余人。通公房系派语:单天亚必单,文廷单兴国,学魁宗三单,清启盛长福,家振(治)维体正,嗣茂继先绪。洪公房派语:单三亚永单,单子廷胜国,万士贵世大,宏光永保福,家振(兴)维体正,嗣茂继先绪。两支合族续议:文开连代秀,和顺致人昌,贤能绳祖武,名显有嘉祥

靖州赵氏

始迁祖希麟公,宋景定3年(1262)以宣教郎官靖州,没为神旗将军。至清光绪34年(1908),已传26代。

这里

Hash:f35feebbd2032f08f44aeacab9954ad9ea0f23ac

声明:此文由 赵氏宗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