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你不知道的南院门故事。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曾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城区的建设改造,不少极具地方风格的古代建筑遗址已被雷同的现代楼房所替代,南院门就是其中的一处。

从清代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院门一直是西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昔日的繁华景象在老西安人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或许在很长的时间里,西安的钟楼鼓楼,东西南北大街的繁华不断浮现在人们的世事纷纭当中。南院门,在钟楼的西南方向不远处,适合步行,独行或者牵手,都可以慢慢的走过,之后,脑海里会有那个一起走过的日子。漫步南院门,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以淡蓝色的低调与朴素在东正学街焕发着光芒。

南院门由来

南院门概指竹笆市以西,南广济街以东,东西长约四百米;北起马坊门,南到粉巷——五味十字,南北宽二百余米,是一个约七万平方米的长方形地域。

明清两代南院门曾有“正学书院”,今天的正学街因此得名。

清康熙六十一年,总督衙门扩建时将正学书院迁并到关中书院。中共西安市委原大院及东侧的酒家便是当年陕西总督行署的所在。总督行署门前曾矗立着一座高悬“统制西陲”匾额的牌楼,两侧竖立着三斗旗杆。因这里与鼓楼以北的巡抚部院(北院)相对,故称南院,人们也就把这一带泛称为“南院门”。

云南院门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不知有多少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与南院门联系在一起。

那时,这里是封建反动统治的中心,也是革命志士的聚集地。同盟会曾在这里以“公益书局”为掩护,建立了活动据点。《民报》《夏声》《心理学》等书刊也从这里悄悄地传播开来。

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曾是“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但距此不远的华北饭店就是《新华日报》的西安分销处。1945年,爱国进步人士李敷仁所办的《民众导报》社曾驻于此。“三联书店”更是当时进步青年光顾的地方。

那时南院门是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每遇重大历史事件都会出现激动人心的场面。

《 老南院门 》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南院门就出现了抵制日货的“各界救国会”。话剧界名流陈鲤庭、郑君里、兰马、欧阳红樱曾在此联袂演出田汉的名剧《名优之死》;秦腔正旦李正敏当年在“正俗社”演出的剧目至今仍令老西安津津乐道。

距南院门不远有座“三晋会馆”,因此蒲剧在这里也非常叫座,蒲剧名角王存才绝妙的表演使陕西戏迷兴奋不已。以至当时在民间流传着“宁看存才的‘挂画’,不坐民国的天下”的顺口溜。

璀璨南院门

南院门在清末就招商居住,逐步成了西安的商业中心,商贾云集,名店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

新履制革公司,鸿安祥鞋店,鑫记帽店,罗庆云、大芳照相馆,

亨得利、亨达利、慎昌钟表店等闻名遐迩。除了以售西药闻名的五洲

大药房,还有创办于明熹宗二年的藻露堂等四家中药店,他们均有各自的祖传秘制名药畅销省内外。

作为繁华的商业区,这里亦是“吃货”们的天堂。

这里不但有众多酒肆茶馆,广场四周还遍布着具有地方特色的饭铺和小吃摊。像“渭北春”的油塔、封肉,羊肉臊子,“春发生”的葫芦头泡馍,牛市巷南门的“王记粉汤羊血”,“一枝春”的锅贴,王家的腊汁肉夹馍,韩家的挂粉汤圆回民的麻酱面皮、炒荞粉、羊肉饼、鸡蛋醪糟等,不胜枚举,真可谓集西安特色饮食之大成

同时,缺钱的、下苦的到这里也不乏好去处。场子上昼夜轮演着老西安称为“四楞子”、“跑台子”的皮影、木偶;路旁杂耍艺人的摊子,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墙根、树下“拉洋片”的唱着“拉了一张又一张,张张花样不一样”,惹得行人无不翘首观望。

有人说,一座城,许多故事,同样,一个南院门也有许多故事。

除了这些,还有那些南院门的故事。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本文编辑:乜青 转载需联系授权

Hash:3e4132e8a9ebc7dfc8b0e6efe239725a0da078c5

声明:此文由 长安城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