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城关有这么多寺观庙宇,都去过的举手
1、福明宫
福明宫原为太保宫,位于城关镇水东村(古称登俊坊),面朝沙洲,足临尤溪。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火灾,同年冬重建。民国十三年(1924)六月二十二日(夏历甲子年五月二十一日)早,被洪水冲毁,里人再次重建。1994年5月2日凌晨,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正殿大厅和下堂再度冲毁,里人再次募捐修复。
主体建筑由福明宫、养性堂、观音堂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正殿主祀齐天大圣、五谷真仙、太保尊王等神像。建筑为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正殿中植四根粗大石柱,高达4米,镌刻着两副对联。首联文曰:“功行记西游寰瀛聿崇湮祀,褒封来北阙大地共仰菁英。”二联文曰:“体天行道花果山中浑法雨,与民更始水廉洞里观慈云。”封火墙外侧和券顶门上方处绘有风景、花卉壁画,素雅大方。建筑构件装饰工整,雕刻精细,宏伟壮观,保持完好。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白鹤楼
“白鹤楼”亦称“清晖楼”,位于城关水南,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清光绪十七年重建。主祀钟、吕二仙。据民国《尤溪县志》载:“相传邑人赵希参以郡守归,春三月建丹阳会,道人画鹤于壁,道人击掌,鹤亦应节,既而莫知所之,匾以今名。”
该楼由蕊珠宫、中堂、山门、观音堂、文昌阁与斋饭堂所组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主体建筑“蕊珠宫”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保存较好。中为明间,主祀钟离权、吕洞宾师徒,前为郝大真人。左右次间,祀章、柳二真君。四周回廊。前为丹墀,中间有一个八卦形藻井。下殿祀护法天尊。左右为厢房,分设钟鼓楼。楼的东西向各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即为白鹤翅膀。主楼左侧为观音殿,祀观音大士。右为文昌阁,再右为斋膳堂。1991年10月,县文管会发动群众集资修缮,首期工程于1992年2月竣工。在修缮过程中,于正厅四壁上发现了朱熹联句手迹:“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朱熹的这一“春香雪月”联,以咏自然景物而寓哲理,落款分别为“晦翁熹”、“朱熹”、“晦翁”及“鸢飞鱼跃”四方闲章。据考证,此联当为朱熹中年之后所写无疑。现存字迹,则应为后人在修缮白鹤楼时临摹之。
白鹤楼为尤溪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保护面积2781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88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起,群众先后集资修缮了下殿、华表山门、观音殿、文昌阁、斋膳堂,又浚扩了两旁池塘、四周围筑围墙等。现为县道教协会会址。
3、文庙大成殿
文庙位于县政府右侧。宋以前,在县治西宣化坊内。宋庆历四年(1045),知县宋咸移建县治东南。绍兴十一年(1141)毁。知县彭亿又将其移至县北。乾道九年(1173),知县石撤而重建,朱熹为之作记。元至正元年(1341),又将文庙改为县北。嗣又移县治东南。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张阳春又迁往县西潘山。后知县陈士彦复迁回县治之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吴宜燮又迁于积善坊东门内。乾隆五十八年(1793),知县童木戢以科甲关于学宫风水,又因殿宇圯坏,复迁县治之右,即今所。反复迁址,变化颇多。
现存文庙建筑为大成殿,中设龙亭,祀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两旁上祀东西配,下祀东西哲。堂下中为露台,旁为东西庑。正南为戟门,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戟门外为泮池,跨以石桥。外为櫺星门,前为屏墙,刻立“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一日夜,风雨交加,毁坏大成殿及两庑。次年,邑侯黄瑞梧重新鼎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门前添建华表,扩展门路,以壮观瞻。现只存文庙大成殿,其余建筑均已毁坏。 1982年被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县政府出资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修葺。
4、灵源院
“灵源院”位于城关登云坊(即现交通宾馆一带),始建于后唐庄宗同光年间(923—925)。初名灵源寺,寺前有一井叫“灵源井”,相传可预知市场米价的起落。1958年城区建设时,新街因须穿庙而过而被拆。1989年,城区善信募缘在翠微山腰重建。原名伏虎庙,后称灵源院。主奉伏虎爷、张圣公、观音、弥勒、地藏、阿弥陀佛等。
5、锦云亭
“锦云亭”又称“后门亭”,位于城西翠帷山上。因该亭为昼锦坊、登云坊信众募缘修建,遂叫“锦云亭”。又因位于县治背后城墙角,故又称为“后门亭”。据明崇祯《尤溪县志》载,始建于宋,后被流寇毁坏;明万历间复建,清光绪间拔贡邱鳌曾倡捐修葺。民国十六年,卢兴邦及其堂弟卢兴荣奉廉倡修。民国二十三年,红军攻打尤溪县城时,曾从锦云亭攻城,被卢部旅长叶兴金所部放火烧毁。现存景区建筑由锦云一亭、锦云二亭(飞甘亭)、观音堂、练经堂、锦云三亭(积德亭)、静观亭等所组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建。锦云亭主体建筑有正殿灵岩殿、左偏殿为灵岩阁、右偏殿灵岩宫,正殿中祀马氏三显真仙,以马氏三仙姑嫂朝氏、郭氏、马氏配享。左右偏殿祀有土地公、伽蓝公。灵岩阁奉祀观音菩萨。灵岩宫奉祀五谷仙。现锦云亭景区集寺观亭台、风景名胜为一体,已成为城区群众的主要休闲场所之一。
6、龙凤亭
龙凤亭位于城关水南凤山灵坪峰顶上,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万历间重建,清光绪丙午年(1906)改建。现存建筑为1997年在原址上修葺。实际上龙凤亭并不单纯是亭,其建筑由龙凤亭、魁星阁、边厢和寮房等组成。主殿神龛前祀马氏三仙,后祀观音大士。背面墙上绘有双龙吐水图,两侧左绘“祈求必应神图”和“麒麟送子图”;右绘“祈求必应神图”和“萧凤仙鸟图”。大殿左壁绘有“王母寿旦图”和“唐明皇游月宫图”;右壁上绘一组“二十四孝图”。前殿即为“魁星阁”,主祀魁斗星君。原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焦长发捐廉创建,是年三月二十六举行奉祀大典。焦知县亲率诸生恭迎魁星像,兴之所至,油然而作《落成诗》:“卜筑新成百尺楼,奎光应运丽吾尤。袂联古塔森文笔,带控长溪作字流。鹏奋南溟冲北斗,鳌来东海灿西瓯。梯云直蹑青霄里,身到蓬莱最上头。”
天后宫原名“水澄宫”,又叫“夫人宫”,“阿婆庵”。位于城关沈福门外东侧、水东坝头西侧,历史来几易其址,屡有修葺。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间,邑人募缘重建,清乾隆四年(1739)再修。嘉庆七年(1802)冬,知县魏光旟命董事詹序珮总理全捐添建;道光二年(1822),知县萧斯撰叙给簿劝捐,四年建成。民国十三年(1924)被大水冲毁偏殿、仪门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天后宫被卢部守城部队烧毁。事后,卢部将前清千把总衙暂作天后宫,续供陈、林、李三夫人。“文革”的“破四旧”中,大部分被付之一炬,主殿曾被作为县图书馆馆舍得以保留。1989年秋,城邑信士为首倡建,复建于太平寨旧址,即今所。并增祀奉莆田湄洲妈祖(阿婆)——林默。整个建筑由正殿、下殿、山门、后殿、钟鼓楼、妈祖殿、寮房和膳堂等所组成。
8、保安寺
保安寺原在城关积善坊,始建于唐乾符三年(876),本称庵。唐乾宁间(894—897)正式改称为寺,唐朝末年毁于寇。元大顺元年(1328)复建。明景泰六年(1455)知县陈士彦重建,明万历间增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县学移建寺基,寺被拆毁,改建于东溪门内。民国初期,保安寺中轴线上依次为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寺庙被拆毁。九十年代迁移至城南龙井山上复建。1997年3月筹建,至现在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钟鼓楼和左右寮房。现为我县佛教协会会址。
9、天湖寺
天湖寺位于城关水南,因寺前有一俗月“天湖”的半月形放生池而得名。始建于南唐(五代时国)时期,原名天湖院。据明嘉靖《尤溪县志》载:天湖“湖上有寺,今毁为墓。”由此可见,明嘉靖之前就已毁而为墓,现寺宇建筑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众在原址上复原的。由正殿、念佛堂和寮房等组成。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殿为单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奉祀三宝佛、观音、地藏菩萨。现寺中还有唐宋时期的柱础和契形砖留存。
10、宣道堂
尤溪县基督教宣道堂即基督教城关宣道堂,位于城关解放路25号,系中华基督教卫理会延平年议会美籍女传教士宝精英(MABEL·CHARORD)于民国十年(1921)创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88平方米,建筑面积725平方米,由圣殿、钟塔楼、牧师屋、办公室和基督教两会办公室等组成。1958年教堂改作县展览馆后又用作县委、县政府的大会场。1982年重新修缮开放,1984年举行复堂典礼,2000年全面维修。2002年于左侧修建一幢附属楼。现为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县基督教协会会址。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尤溪萧
Hash:11182cba8ed9a19c74a337504a4061d00bb2e791
声明:此文由 福建尤溪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