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琨:走龙——文水则天圣母庙

文水南徐村有纪念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则天圣母庙。史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下诏,各地在历代帝王肇迹之处修庙宇。文水县奉诏为前代帝王武则天建庙塑像,并尊为“则天圣母”。

现则天古庙有殿宇三十余间,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其中以圣母殿为最古老,始建于唐,金代( 1145年)重建,面阔、进深均三间,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沿袭唐风,开宋之先,殿内神龛为宋金原构件,制作精细华美。神龛上方悬塑一条走龙,头小颈细,前腿腾空,后腿用力向后蹬去,同时回头向后探望,一种不甘示弱,奋力欲飞的精神呼之欲出。武则天的塑像头戴凤冠,身穿霞帔,面目慈祥,怎么也使人想不到这是一位在男尊女卑社会中登上统治者的最高位置,号令天下的女皇帝。同时又是上承开明睿智的李世民贞观之治,下启风流倜傥的李隆基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统治者。武则天称帝为真龙天子,为何在纪念皇帝即真龙天子的庙宇要塑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呢。

中国古代八卦推演,乾为天,坤为地,母为坤,武则天贵为真龙天子,但是一位女性,因此一条行走于地面的龙,代表了武则天的身份和象征。而庙的位置在八卦中的乾位,恰如其分的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表示。村中有个传说,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这位不知名的地方官,在当时绝对是一位官场中的佼佼者。奉旨建庙,既要表现出女皇的威严和尊崇,又不能逾矩。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与地方士人多少次推究,终想出一条地面行走的“走龙”。既表示了这是真龙天子之祀庙,又不招致政敌和多事者的攻击。而那位不知名的乡村工匠,以简洁干练的构图,非常大气的表现出了设计者的意图。

大殿两侧的楹联: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家乡人用的唐诗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借誉武则天艳压后宫,下联出自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描写四方朝贡的帝王气象。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武则天从唐太宗才人到唐高宗皇后,从大唐的受宠妃嫔到大周的开国君主,历史华章中有多少宫闱间的枯骨冤魂,又有多少朝堂上的血雨腥风,终于成就了一代女王。武则天的一生,就像这条走龙,小心翼翼的行走在处处有暗箭的荆棘小道上,不时的回头,谨慎的注视着这险恶的环境,而内心对权利的追求,对美好目标的渴望,使四肢充满力量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武则天在掌握政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他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保证了拔擢贤才渠道的通畅。她广开言路,注意纳谏。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占了重要地位。她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称帝以后,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武则天不让须眉,叱咤风云,但毕竟是处在一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男权社会不可能长期容忍一个叛逆者存在。最后的归宿仍是去掉帝位,还政于唐。如同乾陵前的无字碑一样,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趟过血雨腥风,终于腾云驾雾,几番翻江倒海,十余载主宰天下,历史在自己手中重写,到头来,仍是一条行走于地面的“走龙”。

Hash:66caee180fe64973a495a542b7cc3398ca174b9c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