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穿越之明清惠来县学(明清时代的惠来学堂)

惠来向有“海滨邹鲁”之称,明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置县仅60多年、人口2万多人的惠来县同科有4人中举(谢正蒙、林世赏、方一位、汪巨瀚),“一科四举”使当时的惠来县学名噪一时,成为历代美谈。明清时期惠来县学的情况,今人多数无从得知,从康熙版《惠来县志》和雍正版《惠来县志》的介绍,可以一窥当时县学的概貌。

一、学宫

康熙版《惠来县志·学校》:“虞有米廪,周有辟雍,由来旧矣。惠学肇自明代,始相阴阳。初基于北,改卜于东,继均广狭。先建于右,复移于左。前令之于学宫,可谓作室而底法,垣墉而墍茨矣。”这是对明清时期惠来学宫变化过程的简单概括。

嘉靖五年(1525),第二任惠来知县蒋恩兴建县衙时,同时兴建县学,学宫定址于县城北边,把惠来县5个都(惠来、大坭、酉头、隆井、龙溪)的秀才集中在这里读书。嘉靖十八年(1538),学宫被台风摧毁。嘉靖十九年(1539),通判魏一恭、诸燮改建学宫,定址于县城东边,即今惠来一中校址。学宫“坐癸向丁兼子午,高二丈五尺五寸,深三十九丈九尺,阔十九丈六尺”(康熙版《惠来县志·学校》)。后经不断改建、扩建、修葺,到清雍正九年(1731),学宫稍具规模。

进入“入圣通衢坊”后,原先道路坎坷不平,春夏之际,泥泞不堪。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教谕黄卷、训导张乃心会同乡绅,捐资修路,学宫门前道路全部铺为石路,“累巨石坂,纵横平直,广数尺,袤二十余丈”(雍正版《惠来县志·修儒学亭路碑记》)。路的两端有两座牌坊遥遥相对,西边是起凤坊,东边是腾蛟坊,这两座牌坊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知县张秉政主持修建的。到康熙四十九年(1720),知县王偀重建起凤坊、腾蛟坊。

起凤坊和腾蛟坊的中间有一面照壁,挡住学宫的欞星石门,避免路过的人对学宫内面一览无遗。

照壁的南边是学宫的泮池。泮池,因古时学宫称“泮宫”,因此学宫前面的池塘称“泮池”。泮池原先在欞星石门前,即照壁的北边,后填平。照壁南边有一大池塘,原为秀才方大谦、翁端阳,员外方宜教所有。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林春秀用东门外的空地及延福园、新市园等埔地作为交换,“周围筑堤丈许,凿为大池,共计十有三亩”(康熙版《惠来县志·学校》),作为学宫新泮池,取其开阔清澈。由东斋(县学教谕)、西斋(县学训导)轮流养鱼收获。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游之光曾倡议在池中建“澄心亭”,但计划落空。泮池今仍在,照壁却没有了。

照壁北边是学宫的欞星门。棂星门石坊建在2尺高台上,有4柱3顶,坊东西两侧为礼门、义路,今仍在惠来一中,成为历史的见证。欞星门的东边是“儒学门”,选择这个方位很有讲究,其前面正对惠来的“文峰”。

进了“儒学门”,就是学宫的“戟门”。戟门有中左右3个,“庙以殿称,从王制也,门在交戟之间,乃曰‘戟门’”(康熙版《惠来县志·学校》)。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县王偀重建戟门。

进入戟门,迎面是圣殿(先师庙),于明嘉靖九年(1530)“釐正祀典”。圣殿“左右各垂四翼,后扆高阜,前朝文峰”(康熙版《惠来县志·学校》)。康熙七年(1668)三月,先师庙照墙、栏杆为台风所损,知县孙汝谋、训导陈应凤率众乡绅捐资修葺。庙里悬挂部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孔子神位南向,东配立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子伋,西配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东哲祀先贤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西哲祀冉耕、宰予、冉求、官偃、颛孙师。

圣殿左右两边是东庑、西庑,各有5间厢房。康熙二十五年(1686),教谕李龙骧捐俸修造东西两庑,祀先贤、先儒神牌共106座。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县查曾荣捐资重建西庑5间厢房。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县王偀重建东庑。东庑祀先贤澹台灭明、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有若、巫马施、颜辛、曹衈、公孙宠、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孙句兹、燕伋、乐

亥欠、狄黑、孔忠、公西蒧、颜之僕、施之常、秦非、申木长、颜哙;祀先儒谷梁赤、高堂生、毛苌、后苍、杜子春、韩愈、程颢、邵雍、司马光、胡安国、张栻、杨时、陆九渊、许衡。西庑祀先贤宓不齐、公冶长、公晢哀、高柴、樊须、公西赤、梁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商泽、任不齐、公良孺、公肩足、邬单、罕父黑罕(一作罕父黑宰)、荥旂、左人郢、郑国(一作郑薛邦)、原亢、廉洁、叔仲哙、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张、步叔乘;祀先儒左丘明、公羊高、伏胜、孔安国、董仲舒、王通、周敦颐、欧阳修、张载、程颐、胡瑗、朱熹、吕祖谦、蔡沈、真德秀、薛瑄、王守仁、陈献章、胡居仁。

圣殿进去是“明伦堂”,乃讲学之所,最初是知县林春秀兴建的。明伦堂“朱子书额,左有神厨,房有卧碑,右有祭器库”(康熙版《惠来县志·学校》)。康熙五十八年(1719),教谕霍隆开与众乡绅捐资重建明伦堂。

明伦堂前面左右两边是东斋、西斋。东斋即博文斋,是县学教谕办公的地方,有3间前堂和3间后堂,左边的厨房有园地。西斋即约礼斋,是县学训导办公的地方,同样是前堂3间、后堂3间,大门向南,要上明伦堂须走西角门

明伦堂后面是“敬一亭”,其台基有4尺高,专放御制敬一箴和注释五箴。敬一亭东边是尊经阁,乃藏书之所,是游之光选址确定的。

博文斋的东边是“启圣祠”,明嘉靖九年(1530)建成。初建在学宫的射圃后面,明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林春秀移建在明伦堂后边。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游之光移建在博文斋的东边。康熙二十五年(1686),教谕李龙骧捐俸修造神牌。康熙五十八年(1719),教谕霍隆开与众乡绅捐资重建启圣祠。雍正年间改名为“崇圣祠”。启圣祠供奉历代先贤,“四配”供奉先贤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缴公宜;“四从”供奉先儒周辅成、程珦、朱松、蔡元定。

学宫西边设“射圃”,专供生员习射,位于西斋和西庑的西面。后建有“名宦祠”和“乡贤祠”,两祠中间还有一座土地祠。名宦祠原在戟门的左边,乡贤祠则在戟门的右边,游之光嫌其规格过于逼隘,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把两祠移建在射圃旧地。名宦祠曾被台风吹倒,训导甘延元向众乡绅募捐,于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重修名宦祠。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乡贤祠。名宦祠供奉牌位:惠来县知县蒋恩、兵部主事谪判潮州府署县事诸燮、惠来县知县林春秀、惠来县教谕胡钦、惠来县知县郑可大、工科给事中降惠来县典史刘弘宝、惠来县知县升吏部员外赠太尝寺卿许直、分巡惠潮道鲁海青元宠、诰赠光禄大夫总督两广等处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佟养甲、广东巡抚升任闽浙总督朱弘祚、广东巡抚升任湖广总督晋少保杨宗仁、广东巡抚杨文乾。乡贤祠供奉牌位:宋潮阳丞方骥之、进士福清县知县林逊、贡士上犹县儒学训导方一凤、贡士巨津州知州方廷兰、举人福建盐运同知翁延寿、举人监察御史河南参议谢正蒙、举人方鐤、神童苏福、处士张旭、吏部观政进士张经、南川县知县方应祷、举人高廷焕、新田县知县谢廷诏、考授州同方广益、封川学教谕唐世炫、两当县知县唐培、庠生方豹。

名宦祠的前面是宰牲所(即省牲所),在戟门西边,原是射圃旧地。学宫每年两次祭祀时,执事者在这里赞牲、省牲、宰牲。

位于学宫西北原有一座“观海亭”,该处原是秀才孙献谟的私地。嘉靖二十八年(1548),秀才周继绶等人担心该地滋生纷扰,于县学不利,遂向巡按御史上书请求,立石为界,年久石倒。后知县林春秀用埔地作为交换,建亭于其上。该地为城中高点,向南可以望见大海,故称“观海亭”。明天启四年(1624),知县杨秀芳、教谕邓日崇捐俸,于“观海亭”旧址修建“内文昌祠”(区别于城南的“文昌阁”)。后因南郊文昌火灾,改在内文昌祠祭祀文昌、魁星2神。康熙五十年(1711),知县王偀重修内文昌祠。

县学还设有2个社学和1个义学。社学一个在起凤坊西边,后改建为双忠祠;另一个在东郊的杨公祠。义学位于察院东西两隅,雍正八年(1730),知县张玿美所建,并捐俸买入《十三经》(全部)、《康熙字典》等,以供生员们使用。

正如雍正版《惠来县志·本县学宫图说》的评价:“惠地学宫,山则蜿蜒磅礴,泮水渟涵,秋冬不涸。右双峰左云塔,颇清淑矣。”可见,明清惠来学宫还是相当不错的。

二、教官与生员

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一人,由举人、贡生、监生出身者充任,负责学宫的教学管理。生员在校研习经史,遵孔崇儒,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走科举仕途之路。

教谕、训导有品级,有固定俸禄。明制设教谕、训导各一员。清初期沿设,顺治十四年(1657)裁撤教谕,康熙十九年(1680)复设。县学教谕、训导的月薪“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除额荒外),尚实支银二十九两八钱八分五厘零,逢闰加银一两七钱零三厘”(据雍正版《惠来县志》记载)。和县典史、葵潭巡检司、北山驿驿丞的薪俸一样。学宫有门子2名,每月“工食银一十四两四钱(除额荒外),尚实支银一十三两六钱五分三厘零,逢闰加银七钱七分八厘零”。斋夫3名,每月“工食银三十六两(除额荒外),尚实支银三十四两一钱三分二厘零,逢闰加银一两九钱四分五厘”。膳夫2名,每月“工食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零(除额荒外),尚实支银一十二两六钱四分一厘零,逢闰加银七钱二分零”。

录入县学的生员,明初有定额,规定一律供给廪食,月给米6斗。后来录取名额增多,对岁、科两试成绩在一等前列的给以廪米,称廪膳生(简称廪生)。对增加定额录入的称增广生(简称增生),无廪米。以后又额外招生的称附学生(简称附生)。清沿明制,廪生月给讫银4两,岁、科两试成绩优秀的增生可依次升为廪生。对初入学的,一律为附学生。县学录取的名额,明代规定为廪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附学生无定额。清沿明例。县学的生员中,廪生是资深生员,他们有对应试的童生“保结”(具结保证其无冒籍、顶替、匿丧等情)的义务,还有获得县学每2年向国子监选送一名贡生的机会。

据雍正版《惠来县志》记载,雍正年间,额定惠来县学每2年岁贡1人,每6年拔贡1人。额定县学廪生20名,增生20名,附生无定额。额定岁考取进文童生8名,附学肄业;额定岁考取进武童生8名。额定科考取进文童生8名,附学肄业。雍正三年(1725),巡抚年希尧奉上谕前来惠来督学,惠来县学生员得到加额,文童生增加4名,岁、科考各取进文童生12名,惠来县学升为“中学”。武童生仍旧。县学廪生有一定的待遇,每年“廪生饩粮四十八两(除额荒外),尚实支银四十五两五钱一分零”(据雍正版《惠来县志》记载)。

康熙五十五年(1716),总督杨琳题请,另外给予靖海守御千户所军屯额定岁考取进文童生1名,附府学肄业;额定岁考取进武童生1名,拨入府学;额定科考取进文童生1名,附府学肄业。到雍正五年(1727),靖海守御千户所军屯奉裁,改肄潮阳县学。

雍正版《惠来县志》记载了当时县学优待孔子后代的情况。《惠来县志·圣裔履历》:“……至五十九代孙彦,徙居惠来县大坭都仙塘里及县城关厢、武宁地方,给袭衣顶祀,生四名:孔传隆、孔之时、孔继周、孔广爱。在本学,文庙骏奔,援例呈请宪批,允孔姓优免差役,勒石学宫。”

三、考试

县学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以及各种规制完全服务于科举考试,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生员参加“乡试”。

县学的教材为“钦定”,学规为官定。生员入学后,日常研习的科目,明代规定除专治一经外,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其中习礼,须熟读精通经、史、律、诏、礼仪各书;习射,学宫设“射圃”场地供练习;习书,依名入法帖,每日习500字;习数,须精通《九算》等法。到清代,课程教材主要为经、史、性理书及“时文”等。其中经籍方面有《五经》、《性理大全》、《四书》、《大学衍义》、《朱子全书》、《钦定孝经衍义》、《御制性理精义》等,此外,《古文正宗》、《古文渊鉴》、《资治通鉴纲目》、《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义》等都是应行修习之书。

县学的招生录取。清沿明制,县学的生源是本县的童生(凡未考中“生员”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生要取得出身,须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保结后,先参加每年二月由知县主考的县试。共考5场,第一场“正场”,试《四书》文二、五言六韵试帖诗一。第二场“初复”,试《四书》一、《孝经》论一,默写《圣谕广训》百余字。第三场“再复”,试《四书》文或经文一、律赋一、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默写《圣谕广训》。第四、五场“连复”,试“时文”(即八股文)、诗赋、经论、骈文。县试通过后,再经过四月由管辖府知府主考的府试。共考4场,第一场必考,后3场可选考,试文、诗、赋、策、论等内容。录取后,还要参加由学政主考的院试。共考5场,第一场“经古场”,试经解、史论、诗赋。第二场“复试”。第三场试《四书》文二、五言六韵试帖诗一。第四场“提复”,面试或作八股文一、二股。第五场“大复”,试《四书》文一、五言六韵诗一,并默写《圣谕广训》部分内容。院试录取者,即为县学生员(俗称秀才),入县学宫就学。

生员在学期间,除了坐斋受业,主要任务是参加由学校和地方官主持的各类考试,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分“月考”、“岁考”和“科考”等几种。月考由学校或知县组织,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岁考由学政主持,规定成绩按“六等黜陟法”执行,四等以下有罚或黜革。岁考分初试和复试,初试试《四书》文一、《五经》文一、五言六韵诗一;复试试《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科考每3年一次,逢乡试前一年由学政主持,共进行7天考试。第一天试“经古”(正复两试),第二天试生员《四书》文一、策一、五言八韵诗一,第三天试童生,第四天复试“经古”,第五天复试取得一等的廪、增、附生,第六天复试取进的童生,第七天试欲应乡试的贡生。凡科考成绩取得一、二等和三等前三名的生员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未取得资格的生员,可再经乡试前由学政组织的“录科”和“录遗”两次补考机会,如被录取,也可参加乡试。经乡试考试录取者即为“举人”。

四、经费

县学由朝廷明令县署按“额定”拨给学田,由县署代佃,代收租作为办学经费。

学田,位于龙溪都,土名“林师洋”,多次被土豪恶霸侵占。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县林春秀向上级申请,得到海道副使何元述支持,批拨学田81亩6分2厘。

义人陈元庄送学田,在岩后沙堀,田租44石,作为科举路费。

义人郑一元送学田,田租20石,带上都米33亩,作为圣殿(先师庙)的油灯费用及门斗伙食工资等费用。

秀才胡光岐送学田,租84石,带上都米78亩3分1厘1毫,作为圣殿的油灯费用。

学山,在酉头都界,未设惠来县时属于潮阳县学。明嘉靖年间,提学佥事田汝成拨归惠来县学。

学地,在县城惠政桥北官山,即光华寨故址,官埔园5处。嘉靖三十三年(1554)林春秀拨入县学。

学店,占地5亩,在县城西门外,曾被县民方希周等人占管,嘉靖三十三年(1554)林春秀查出,将店房拨入县学,计有:西门外前街闸门内5间,后街闸门内34间,闸门外石牌后草屋32间,闸门外石牌南草房38间。

千秋镇外围园,租银2两8钱,带下都米17亩4分,作为秀才会课的费用。

俸宾兴田,雍正版《惠来县志》:“俸宾兴田在周田,土名大山、牛路岭等处,一十七石;神泉山等处三石八斗,佃赖衍兴、赖上兴按此田。海丰知县白章署县事,捐俸买酉头都田二十三亩三分,立户‘俸宾兴’。在龙溪都,唐尧恭排内田送儒学,为士子宾兴之资。劂后归县,岁饬仓房,征收宾兴之礼,或行或废,及本府同知张瑗摄县事,择诸生岁董其事,所收租谷,逢大比,在明伦堂举行宾兴,为盛事云。”收入增加了,每逢大举之年,即举行盛典,也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五、祭祀

县学生员除日常研习学业之外,每年二月初四和八月初四还要参加祭祀孔子的“释奠礼”活动。此祭祀活动,至民国初仍循其旧,民国17年(1928),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停止“释奠”,改为孔子诞辰八月二十七日致祭,至此,释奠活动才被废止。

县学每年春秋两次祭祀活动是非常隆重的事情。康熙版《惠来县志·秩祀》:“祭期: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用仲者,以四时之正也;用丁者,取阴火文明之象也。正祭前三日,不饮酒,不茹荤,散斋;二日,沐浴更衣,宿于别室,致斋;一日,惟理祀事。前一日送祭品到学,执事者设香案,引赞献官,常服诣省牲所(即宰牲所)赞牲省牲,遂宰牲,以毛血少许盛于盘,其余毛血以净器盛贮,待祭毕埋之。盖取毛以告纯,取血以告杀也。”所需祭品:9豕、6羊、2鹿、1兔以及黍、稷、稻、粱、藁、鱼、枣、栗、榛、芡、笋、葱、芹、韭、酒、盐、香、烛等,每次需银25两。

祭器有:爵、铏、簠、簋、笾、豆、俎、篚、大香案、烛台、祝版、斋戒牌、盥洗盆、濯洗祭器盆。

祭品有:帛、羊、豕、鹿、兔、登宝(太羹)、铏宝(和羹)、簠宝(黍稷)、簋宝(稻粱)、笾宝(形盐栗)、鹿脯、藁鱼、枣、榛、菱、豆宝。

先师(指孔子)位陈设: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笾八、簠二、簋二、帛一、爵三、豆八。

东西四配各二位陈设: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笾六、簠二、簋二、帛一、爵三、豆六。

东西哲各五位陈设:豕一、簠一、簋一、帛一、铏一、笾四、豆四、爵三。

东西庑各坛陈设:豕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帛一、爵三。

上面介绍的是康熙年间的祭祀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雍正年间,祭祀的规格又进了一步。其中先师正位的陈设(遵照雍正三年部颁祭祀器物图):礼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酒罇一。明显比康熙年间讲究多了,其他不一一细列。

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的祭祀,于“春秋仲月上丁子夜致祭,取子不先父食之义也,遣教职先祭毕,始祭文庙。”启圣位陈设:羊一、豕一、铏二、笾八、豆八、簠二、簋二、帛一、爵三;东西配位从祀位陈设:豕肉二、鱼二、铏一、笾四、豆四、簠一、簋一、帛一、爵三。名宦祠陈设:羊一、豕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帛一、爵三。乡贤祠陈设:羊一、豕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帛一、爵三。

教谕梁廷佐的一首诗,记录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祭祀乡贤祠的盛况:“仲夏承嘉命,芹宫被管弦。悚息谒尼父,磬折礼群贤。惭予眇尔子,敢居百卉前。瞽宗有定论,蘋蘩登豆笾。凤凰已千仞,斥鸟 鷃复何跧。顾瞻凤凰羽,盛世何翩跹。至今有遗响,管籥与相宣。邑中有前哲,俎豆同几筵。岂不廑禴尝,春秋拜炉烟。春秋既有典,四仲礼亦全。告朔列恒籍,胡为久不然。我来瞻雅范,仰止志诚坚。群公有余爽,迄今长兰荃。馨香遍尔室,祖德会有传。曷敢陋若兹,月吉为折旋。仰彼榱桷间,杞梓合楠梗。昔为国乔木,今为厦屋木延 。卓哉二代宗,如日丽中天。岂但钦明德,亦以振后先。愿比学海波,分流万派泉。”

惠来县学在经历了近400年后,随着沿袭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而停办。

Hash:8329a636248c15cf35d182fea7b588eb6859de4c

声明:此文由 惠来情报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