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瀛海再添一公园!它的前身可厉害了…

红星集体农庄纪念公园效果图

速读今年国庆节前,占地超过150亩、位于大兴区瀛海镇姜场村的红星集体农庄纪念公园将建成开放。记者日前来到了正在施工的公园,放眼望去,微地形小山坡已经堆起,工地上各种机械设备相互配合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红星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在公社畜牧场,演出反映公社挤奶员战斗生活的舞蹈。(资料照片)

北京农业大学王敏华助教按照苏联先进方法将红星集体农庄的土壤经盐分测量后,在温室里进行提高抗盐性发芽试验。(资料照片)

“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是姜场村村委会所在地。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一面红旗的红星集体农庄,就发源于这里。”漫步于工地之中,公园景观设计师李雪姣的这句话,一下子把记者带回了上世纪中叶。

1952年,北京市委派出工作组来到姜场村,以“穷八家”初级合作社为基础,创办高级合作社。1953年元宵节,工作组在姜场村召开了“集体农庄”成立大会,并为农庄取了一个极具有时代特征的名字——“红星集体农庄”,办公地点就设在姜场村。

农庄在工作分配上按劳取酬、评工记分,多劳多得。农民们有了自己的组织,劳动热情高涨,当年秋天就获得了大丰收!这场丰收让庄外的农民非常羡慕,纷纷请求加入农庄。到1954年底,红星集体农庄就发展到了一千多户,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一面红旗。在红星集体农庄的带动下,南海子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多个合作社。1958年,这些合作社与红星集体农庄、南郊农场一起组成了红星人民公社。直到1983年取消建制,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它经历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实践。南中轴线上的这颗“红星”,在本市几乎家喻户晓。

在瀛海镇副镇长周林英的手机中,见到了不少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红星集体农庄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现在都已做成了电子版资料被妥善保存着。照片上,农民不论是为马梳毛,还是在为猪准备粮食,或是在农田里喷洒农药,脸上都挂着灿烂的微笑。居民张红军曾是红星集体农庄的会计,他看到这些照片时比记者还兴奋:“这是属于我们那代人的青春记忆,也是每一个瀛海人的骄傲!”

为了留住这份记忆,去年年底,红星集体农庄纪念公园规划初稿完成之后,瀛海镇政府特意邀请了一批见证过农庄辉煌的老人来“审阅”。登上小山坡,李雪姣指着西侧的一片平地说,这里未来将变身农庄文化广场,根据老人们的建议,除了老照片资料之外,石磨、碾子、粮仓等与农事相关的工具复制品也都会摆放在这里,“就连休息长椅,也经过了单独设计,凸显农庄风格。”整个公园都在突出“丰收的喜悦”主题,栽种大量元宝枫、法国梧桐红枫等树种,每到秋天,这里将变身金黄色的世界。李雪姣介绍,在公园南侧,还规划了红星集体农庄体验园,建成后将成为农业尖端科技展示与种植中心,同时也是传承红星集体农庄这段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激励瀛海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漫步于公园中,踩着脚下松软的土地,周林英感慨:“这块公园用地来之不易。”上世纪80年代,红星人民公社取消建制后,没过几年,瓦片经济开始繁荣起来,村村开始建工业大院。姜场村也不例外,一个个厂房拔地而起,在那个时代确实使村集体实现了增收,但也给当地的人居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过去的三年间,包括姜场村在内的瀛海镇所有村级工业大院都被拆除腾退。这些腾退地块当中的不少正逐渐变身城市公园,留白增绿,提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大美瀛海。

拆除腾退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建筑垃圾。瀛海镇的做法是,将它们就地再利用。经过细化分类和无害化处理,这些建筑垃圾通过处理被制成骨料和透水砖,就地利用到瀛海镇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实现变废为宝。“仅红星集体农庄纪念公园,就消纳了近20万立方米,这才有了如今高低起伏的微地形山坡。”周林英说。

根据设计规划,红星集体农庄纪念公园内还将建设一条健身跑道,串联起公园内多个区域。未来,整个瀛海镇将拥有一条全长超过10公里的跑道,它将连接红星集体农庄纪念公园、足球主题公园、四海支流等景观,让市民在慢跑中感受瀛海的历史变迁和绿地田园花海生态环境

来源/北京日报

重点来了!!!

Hash:17a187e2d247a408097e5c67489ab9405ba25869

声明:此文由 大兴这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