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文昌阁与义门的故事 当地人也可能不知道!
本文作者:朱东辉
“
在桃花潭李白与汪伦斗酒雕塑前,想起“李白斗酒诗百篇”,有人总是以李诗劝我喝酒,于我常常这样自嘲“东辉喝酒晕半天”,因为实在酒量不行
·在桃花潭义门前留影
桃花潭文昌阁与义门
明朝年间的九江知府王廷干是泾县史上名人。他于明嘉靖三十年(1552)编纂完成了《泾县志》,为泾县历史记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泾县历史文化的概括有一段精彩的说法。他在自己编纂的《泾县志•自序》中,这样阐述:“泾固先秦之旧邑,而江左之名区也”,这是泾县被称“汉家旧县,江左 名区”最为经典的源头之一。于是乎亦成为近现代泾县对外宣传的口号。
江左名区的泾县历史底蕴深厚勿庸置疑,而德与义亦有源远流长之传统。
桃花潭有两处古韵深厚的建筑,一个是义门,一个是文昌阁。义门所倡导的是中华义文化,五代同堂,家族结义深厚,被朝廷推崇,而文昌阁里面的古色古香的木刻屏风,笔力遒劲的《阴骘文》宣扬的是国学文化,以德示人,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特色。
·2012年9月,与桃花潭文史专家肖春树先生在文昌阁二楼《阴骘文》屏风前合影
走进古镇桃花潭,在老街入口处回望,远远有一座古阁掩映耸立于竹林碧野间,那便是桃花潭古代翟氏所建文昌阁。文昌阁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系当地望族翟氏共同筹资兴建。“文昌”有“文运昌盛”之意,因阁楼主要供奉道教星宿“文昌帝君”而取名“文昌阁”。不过,文昌阁是不能随便什么家族就可以建造的。依规定一族或一村要出一定数量的举人进士才有资格。
仅明清两朝,桃花潭翟氏家族共有7位翰林、15位进士,68位举人,千余名秀才。据说,按照桃花潭所出众多人才,建阁理所当然,于是乾隆皇帝恩准桃花潭翟氏修建文昌阁。文昌阁的建造彰显了翟氏家族一门文风昌盛之盛事。
文昌阁底层墙上嵌有4块青石碑刻,分别为清乾隆年间族人翟士吉撰《创建文昌阁叙》、进士赵青黎撰《翟氏创建文昌阁记》,及修建文昌阁翟氏家族内部集资捐赠财、物、地的义输碑记(两块)。
文昌阁高三层,周纬四面八方,建筑考究。三层楼阁逐层收分、八角高翘,上嵌徽州砖雕龙鱼辟邪,下系紫铜色风铃,尤其是遇微风吹拂下,竹影婆娑的夜晚,铃声朗朗,十里可闻。文昌阁的底层四周墙壁,嵌有两块青石碑刻,翟士吉《创建文昌阁叙》,赵青藜《翟氏创建文昌阁记》。文昌阁原先每层分别悬挂着“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云梯”等牌匾,并塑有文昌菩萨像,如今大部分已被毁,但这些牌匾都铭记着昔日翟氏宗族文化的辉煌与荣耀。
登上了文昌阁的第二层,可见中间,横立一幅棕色油漆的木刻大屏风。上刻《文昌帝君阴骘文》,此屏风上曾有“文光射斗”匾,可见取意之深。此《阴骘文》由翟氏后人翟溯芳所书,翟辉济刊。翟溯芳为清道光元年(1821)举人,曾为广德州学正,著述甚丰。有《正声集》46卷、《周易释例》4卷、《四书惟士录》30卷、《仰山堂诗文集》32卷、《桃花潭稽录》4卷、《剪贤释凝录》2卷、《字学形声义辨》4卷、以及《文庙通考》、《芸楼随笔》等。在文昌阁上刊刻《阴骘文》意在对科第仕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求大家既要重视“学”,更要重视“德”。正切合了清康熙大帝用人名言:“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翟溯芳可能也是取此之意,要后学及晚辈们,应重视人的德行,广行阴德,而不居功,不张扬,真心实意做善事,积功累德,这才是真正的功德。做善事不应该要人知晓,如想让人知道,那是沽名钓誉,与阴骘之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故古人有云:“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则是大恶。”“万事皆虚善不虚,万物皆空德不空。”这可能就是先辈翟溯芳在文昌阁上刊刻《阴骘文》的初衷吧。
文昌阁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虽历经沧桑,依然风韵犹存。也成为桃花潭景区的一处标志性建筑。
·文昌阁上木刻《阴骘文》
再说说桃花潭畔的万村义门。
桃花潭西岸的万村,当游人站在彩虹桥,前面便有一座做工精细、别具特色、呈“八”字形的大宅院门楼。进入门楼通道,可见此门楼有两层,底层为通道,上层为走马楼。大门正上方大理石门楣上镌刻有唐高祖旌表“义门”二字,虽时隔千年,但字迹仍清晰可见。
·桃花潭义门——孝义象征之门
“义门”是万姓人家五代同居,和睦相处的象征。“义门”记载着一个又一个万家“孝义”的生动故事。
要说“义门”的故事,还得从万村起源说起。
南北朝时,东汉槐里侯万修的余裔在族长万鹏举的率领下,举族从陕西扶风县迁,途经泾川桃花潭时天已经黑了,这支迁旅队伍只得在桃花潭岸边宿营。第二天早晨起来正准备继续前行,当他们揭开昨晚烧饭的锅盖时,发现锅里有一锅饭,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而且锅底下还有余火闪烁。
族人们觉得奇怪,族长万鹏举寻思这里肯定有种种仙气。再一看此地四周地形,青山叠翠,风景秀丽,形如一只很大的金盆形状,真乃是一块少有的风水宝地哟。他想,要是我族在此安家必定兴旺,于是他们将随行的扶风万氏族人大部分留下来,久而久之,这里万姓人氏渐次繁衍,遂人丁兴旺,渐渐便有了后来的万村。
陕西扶风万氏系北方人,本来就豪爽讲义气,在万村定居后,三千义士们同吃、同住在一处。万鹏举给本族人氏立下一个规矩,明训本族要遵循“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族训。从此以后,族民们同心协力,振兴家业,日子过得和和美美,非常兴旺。
一天,一位神仙路过此地,听说万家很讲义气,就想试探一下真假。他化装成乞丐,来到万家讨饭,晚上已经掌灯了,只见饭桌上菜已摆好,但没有一个人吃饭。乞丐问:“你家菜饭都摆好了,何不见家人吃饭?”在门口坐着的一位老人说:“我家三儿和侄子昨天到南陵做生意去了,今天即回,我们正等他们回家吃晚饭。”乞丐说:“你家这么多人,等两个人,不能先吃吗?”这时老人生气地说:“就是等到半夜,也要等,这是我们家的规矩!”神仙听了很感动。
过了一段时间,神仙装成和尚又来到万村。刚踏进村口,只见一少妇身背包裹、雨伞,牵着一个八九岁小孩像要出远门。走近一看,小孩背上缝着一块布,布上写着“千里寻亲”四个字,和尚对村妇说:“你寻什么亲?到什么地方去?”村妇泪水汪汪地说:“我夫君出远门去做生意,一走就是两年,至今未归,也无音信,我们全家族都在惦念他,老爷整天念着他的名字,小孩也一个劲地哭着要找他爹爹。这不,我正要带小孩去寻找父亲去!”和尚一边点头表示同情,一边示意愿意帮她寻找。
母子俩经过千辛万苦,到了江苏镇江,正当母子俩寻找无门,神仙又装成老和尚,叫住他们,问他们要到哪里去?少妇向他讲述了千里寻亲的经过。老和尚合掌念道:“阿弥陀佛,好人有好报,孝义有福来,你家丈夫在无锡的南禅寺里,你们快去吧”。
其实,神仙经过寻访,早已打听到这位少妇丈夫的下落。
母子俩急忙赶到南禅寺,果然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不过他因遭强盗抢劫,走投无路,已削发为僧了。亲人异地相见,格外伤感,三人便抱头痛哭,妻子告诉丈夫:“全族人都为你担心,大家茶饭不思、夜不能寝,望眼欲穿,盼你回家,我们回家吧?”
经过十数天的奔波,父子三人一同回到家中。神仙被万家一件件义举深深打动,想把此事告诉皇上。于是有一天晚上,神仙托梦给皇帝,说:“宣州泾县西南桃花潭畔有一万姓人家,五代同居,和睦相处。”并把他所见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告诉了皇上。皇帝一觉醒来,原是一梦。但皇帝还是想派人去看看,是否真有此事。
唐朝大和六年三月,春暖花开时节,皇上派专使亲往桃花潭巡察、考证,得知此万姓家族确系五代未分家,共302口人,同食、同作、同住,和睦相处,生活井然有序。回京奏报皇上,皇上感其“孝义”,亲书“义门”两字。万氏族人隧建“义门”,既感恩浩荡圣意,又可弘扬万氏“孝义”族风。
点击
Hash:97a41de73a4d0b5b86d44cae8c2ad20f00fc663b
声明:此文由 真太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