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有一座怪塔,模样国内罕见,小编推测应该是这三个原因造成的

提到塔这种建筑,想必读者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佛塔,而且在脑海中还浮现出了它“上细下粗,威严高耸”的模样。但是今天小编就要打破你的认知了,给你看一座“怪塔”,它不走寻常路,而且全世界也就这“独特”的一个。到底它“怪”到这么程度呢?下面就让小编给您揭秘,然后再告诉您为什么会这样。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这座塔位于山济宁市的兖州地区,名叫兴隆塔,也是一座闻名世界的古佛塔,最初因此地有兴隆寺而得名,但兴隆寺已于千百年前毁于战火,如今只剩这一座孤塔。据考证,兴隆塔始建于隋朝的公元602年,距今也已有千年历史,但由于历史变迁,兴隆塔也几经遭到破坏,如今的塔身是在清代在宋代重修的基础再次修建的。那么它“怪”在什么地方吗?

兴隆塔整体来看它和常见的佛塔并无差别,也是八角楼阁式的十三层砖塔,高度也是正常的54米。然而,当你站在塔基下往上看,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景观,1—6层砖塔都还正常,按照图纸一层一层地修建,然而到了第七层的时候就出问题了,塔身骤然变小,连一点过渡都没有,就像是在雨后,塔尖上突然冒出的春笋一样,显得格外的新鲜。民间叫做“塔中塔”,可以说“此塔只在兖州有,世人能得几回见”。

这座古塔为何如此独特?原因是工匠们不“按图施工”,还是在修塔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意外呢?经过小编推测,应该有以下三个原因:

原因一:修塔经费不足。根据记载,最初重修佛塔是在宋仁宗时期,因为从兴隆塔内的题名可知是宋嘉祐八年。此时的宋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是饱受“三冗”问题(冗员、冗兵、冗费)的困扰,它们占据了大部分的国家财政支出,再加上宋仁宗赵祯本身又是出了名的“节俭”,所以当时朝廷对兖州重修此塔的拨款也就越来越少,到最后发现剩的钱也已经不够修完佛塔了,但是又不能说没钱就修一半,于是就想出了这一招,不再按照原有的图纸修塔,而另辟蹊径的在六层以上修建了一座小塔,就这样才勉强的完成了兴隆塔的重建。

原因二:这样修塔稳定。兴隆塔在宋仁宗时期重修,而主持修建的大多是当地的工匠。木塔最怕的是火灾,而砖塔最怕的就是地震,为了减轻地震对这座古塔的破坏,所以,工匠们在将这座塔在修到第六层的时候,为了让佛塔增加稳定性,工匠们集思广益,最后就想出了这样一招,再修七层小塔,这样刚好也是十三层,虽然这样的佛塔瞧着不怎么顺眼,可是稳定性却增加了不少,于是这座塔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这个“塔上塔”的造型。

原因三:代表了某种特殊的意义。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很多的未知等我们去不断的探索,而这样的“塔中塔”,是否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在塔内的数块石碑上也找不到任何的记载,小编也没有无尚的神力,自然不能穿越回宋朝,去问一问当时的工匠,如果真的有特殊意义,那又代表了什么呢?会不会是和塔下的地宫有着什么联系呢?小编也不得而知,也许这个问题还要留给佛教高僧、考古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去揭秘。

如今的兖州塔,已经成了山东济宁的一张名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佛教传统,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朝拜,一睹“塔中塔”奇观的同时,也寻找着内心中的一份宁静,不仅有对历史的探寻,还有对古代工匠高超技艺的感叹。

Hash:4b544d2d5e8283665a454d7be4175cb7204a7d66

声明:此文由 历史解密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