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留存的石板老街——同庆街忆旧之二

金陵会馆小小的一条同庆街,因通京大道穿越街的东端,给同庆街带来一派繁华景象,文人荟萃,商贾云集。同庆街早先仅有数家皮坊,皮坊又叫皮草行,系家庭作坊,由生皮制成皮革,再制成皮制品。有几位头脑活络的同样经营皮坊的南京人,来到此地,联络诸家皮坊老板,购买地块,建造房屋,办起了金陵会馆,由于会馆的建立,成为皮坊的靠山,皮坊不断增多,最多达近三十家。城里的皮坊也逐渐加入到金陵会馆。

金陵会馆原址

西起石码头街东到娃娃井,这一段约有百米的东长街,集中居住了若干家回民,都做牛羊肉生意,他们从牛行街、石码头街牛行购买来黄牛,牵到同庆街的皮坊门前,皮坊老板通过眼看、手摸、嘴吹,对牛皮估价,回民认可后,牵回宰杀将生牛皮送来,银货两讫,生意做成;如回民认为估价低了,另跑一家。其实各个皮坊老板都是行家里手,估价相差无几,很少走眼,因此回民大都认准一家,形成一对诚信的贸易伙伴。皮坊购买生皮后,大都在自家作坊内硝皮制革,再制成皮件,如皮鞋、皮衣、枪套等等,据说制成皮箱的倒不多。制成的皮件制品再远销到上海大城市,有的慕名前来批发。少数皮坊购来生皮后,转卖给城里皮坊。皮坊除收购牛、羊皮外,狗皮、猫皮、黄鼠狼皮也收。

1956年工商业户大规模合作化,同庆街的皮坊组织起来成立了皮革社,地点在金陵会馆东侧,后来逐渐壮大成立了皮革厂,迁到福神庙的东北角

金陵会馆旧址在现清河少年体校内,之前是三门楼小学,该小学后来和老坝口小学合并,继之开办过教师进修学校。

三门楼、四门楼 三门楼在街的中段偏西,盖在路的中间,有三个门供人们行走,北面无门,因楼墙与北面建筑紧贴,故开不了门,只能是一面实体墙;朝西的一面门楣有“古三门楼”四字,朝东的为“紫气东来”。朝南的门通向越河街的清洁堂巷,后这条长巷从中间一分为二堵死,南边的仍叫清洁堂巷,北面的叫三门楼巷。该三门楼因不适应交通的需要,解放后拆掉,笔者儿时见过走过,三门楼呈方形,和屋檐等高,宽度和街宽一样,约四公尺,门很窄,若去除门两边墙体,门宽度不足三公尺,给交通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拆除。拆除后三门楼巷仍存在。三门楼称叫楼其实不是楼,仅有一层而已,与民房屋檐等高。笔者儿时多次从楼门走过,印象很深。

三门楼原址,右边为三门楼巷

至于四门楼,附近居民大都不知道,或干脆说没有。其实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在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新建县城图》上标的很清楚,其位置就在同庆街东面尽头和小市口巷交叉处,通京大道即从四门楼下通过。可想而知当年同庆街的繁华程度。《淮阴风土记》记载很清楚,起始于越河街臧家码头的通京大道向北行必定经过此四门楼,因四面皆有门故称为四门楼,亦和三门楼等高,四面门檐上均有字,为何字不得而知。

云林社旧址在原清河区少年体校西隔壁的云林巷内,原建筑早已不存。云林社也曾叫云林馆,是文人聚会场所,馆内曾有大片竹林。据说在明朝某一时期,有一在京城遭贬失意官员,原籍在闽浙一带,看破红尘举家迁来清江浦隐居,兴办了云林书社,招贤纳士,阅读诗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过起飘逸逍遥的隐士生活。这一典故,附近老人均能说得头头是道。

文昌阁 文昌阁又叫魁阁,供奉的是文昌大帝。江南进京赶考的一些文人学子,在臧家码头弃船登陆来到通京大道,经过四门楼进入文昌阁,向文昌大帝烧香跪拜,祈盼功成名就,然后继续北行。而本地的文人学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捷足先登,顶礼膜拜。一旦三元及第,中了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当地府衙给予披红戴绿,骑着高头大马,游街展示,好不威风。

文昌阁位于此巷内

文昌阁在现文昌巷内,这条巷是文昌正巷,东西两侧还有文昌偏巷。文昌阁已经有名无实,成为历史,但留给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

同庆街还有明永乐年间的“元帝阁”,清顺治年间的“惮悦社”,道光年间的“彤华宫”,以及“护国大王庙”“水火大王庙”,因暂未发现史料记载,加上当地老人亦不知情,笔者不能随意杜撰,让历史去诉说吧!

鸿德医院 该医院位于金陵会馆西隔壁的云林巷内,有前后两进院子,砖墙草苫房屋20间,其中五间作诊所,大门过道朝北。

云林社位于清河区少年体校西隔壁的云林巷内,鸿德医院亦位于此巷内

生于1900年的陈焕庭医生,和淮阴同仁一道在仁慈医院工作,1937年毅然辞职,和三弟、四弟合伙,在自家的屋子里办起了鸿德医院。他辞职原因有二:一是不相信基督教,不相信有上帝,不愿读圣经唱赞歌,而笃信中国佛教;二是向仁慈医院请假去洪泽看望生病的大姑妈,未允。

陈焕庭医生擅长外科。我儿时的同学顾秀云的祖母脖子上生了一个很大的肿瘤,就是陈焕庭医生在自家的医院里亲自执刀切除了肿瘤,顾家感谢不尽。要知道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在医疗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凭着一颗慈悲之心和一手过硬的医疗技术,成功地切除了肿瘤,为病人解除了痛苦,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事,因此美名远扬。

陈焕庭医生扶贫济困,与人为善,凡是穷人来看病,他都少收费甚至不收费,因此他的医院很有名气,远近患者慕名而来,以致医疗业务开展兴旺。淮阴解放前夕,因战乱的原因,业务清淡。1956年走合作化道路,医院合并到联合诊所,地点设在东长街小市口西侧。1961年陈焕庭调到长东街道办的小瓶厂做厂医,1976年病逝。他的孙子继承了祖业,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陈医生的儿子,是淮阴师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数年前退休。

从上面记述可以看出,仅有千米长的同庆街,在石板路的两旁,曾经坐落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还有中西方迥异的宗教信仰,透视着这一古街的文化内涵,说明古运河的漕运、盐运曾给这里带来过繁华,带来过蓬勃生机。这里的老人都彬彬有礼,很热情,并不因笔者是生人而作难,笔者深表谢意!

左起:被采访的住在三门楼巷内的徐明正、庞声福、王乃荣、何永年(2007年高月明摄)

此文写于2007年

唯一留存的石板老街——同庆街忆旧之一

主 编:季祥猛

审 稿:胥全迎

Hash:267afab3b8a63db8953c39e622d043021b9e0d6e

声明:此文由 淮安文史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