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州:永登县红城古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丝绸之路重镇

说起"丝绸之路",我们会想到河西走廊,以及西安敦煌嘉峪关新疆等等一系列地方,而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个在兰州西北方向、快到乌鞘岭的"永登县"。在永登县有一座被称作红城的千年古镇,自古以来为丝绸重镇。

一、历史文化韵味丰厚的红城古镇

红城镇位于甘肃永登县城东南部,是甘肃四大名镇之一,历史上为丝绸之路重镇,茶马交易尤为繁盛。全镇总面积441平方公里,全镇辖宁朔、永安、徐家磨、华山、野泉、下河、进化、凤山玉山9个村。

红城镇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它处于黄河北岸、乌鞘岭的下方、庄浪河的中游,可以说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部最重要的一个古镇。黄河襟带于前,乌鞘横亘于后,红城古镇是可攻可守的军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有“古道第一镇”之称,也曾是陇上四大名镇之一,自古商贸集市、文化中心、军事要地。

五千年前,精美彩陶诉说着红城古镇的沧桑岁月,两千年前大汉王朝的铁骑在这里踏上开辟西域的征途,二百年来,这里是陇上名镇。丝绸红城,河西门户,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

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来到这里,刀耕火种,捕鱼狩猎,制作陶器,祭祀神灵,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文化。这里的把家坪、庙儿坪、凤凰山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彩陶。

这里是开辟河西、扼守中原的战略要地。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西渡黄河,驱逐了世居于此的羌人,开通了丝绸之路。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这里设允街县,并在庄浪河西岸台地玉山筑城,因城墙取原址红土筑城,历代习称红城子西夏设卓罗和南监军司,为西夏国十二个监军司之一,是隔黄河与北宋金城兰州相峙的桥头堡。明代,为了防御残元势力过黄河入侵兰州,明政府将红城迁至河东,红城的军事防务尤为重要,明政府不仅派重兵把守,还派连城土司守备红城,并加固城池。

明代起这里是与周边少数民族、丝绸之路上来往商人进行商贸活动的重要集市,交流日趋繁盛,尤其是茶马交易。红城设茶马司,专理茶马交易事务。红城古镇上商铺林立,物品汇集,红市山城层楼叠起,华灯绚丽,物华云集,商贾熙攘。山西陕西商人纷至沓来,建立了会馆、店铺,从事商贸活动,一派繁荣景象。

这里是永登著名的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发达,教育先进。明代万历四十四年红城设文、武社学一所。崇祯六年建成文昌殿。清乾隆五十八年设义学一所。新中国成立后,红城教育快速发展,龙其是1956年永登二中建立在红城以来,为红城和永登各地培养了大量优秀学生。

红城历代名人辈出,明万历年间的进士张美,清咸丰年间的进士王鉴塘,还有文武举人、贡生百余人。当代在各界更是人才济济。

二、藏传佛教的红感恩寺

明清时期,有大量的中原移民迁到这里,特别是一些商人来这里经商,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这里。再加上连城鲁土司守备红城,他又把藏传佛教和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带到了这里。所以红城古镇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汇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城古镇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城感恩寺

感恩寺,俗称大佛寺,位于永登县红城镇。寺院坐北朝南,长133米,宽19.30米。现存山门,碑亭、力士殿、天王殿菩萨殿、护法殿及大殿。根据《敕赐感恩寺碑记》载:该寺由五世土司鲁麟主持修建的,创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

大门为牌坊状,三楹四柱,共长10米,每楹上有一悬山顶,下垂斗拱,中间额曰“慈被无疆”,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十七世土司鲁如皋所书。牌坊后连一歇山顶正门。碑亭为歇山顶建筑,面积五十平方米,其中有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建立的《敕赐感恩寺碑记》。整个石碑高三米五,碑头高八十公分,前书“敕赐”,后书“感恩寺碑记”,字旁图案为盘龙,碑座呈梯形四棱雕体。碑文前面为直书汉字。旁背面为横书藏文,两旁配以云朵图案,碑身黑色,石质良好书刻工整,至今完好如新。

力士殿为悬山顶建筑,面积53平方米,额曰“大明”,殿内立哼哈二将、气宇轩昂,英武强悍,颇具特色,壁画其余两面,绘有“生死六道轮回图”和“菩萨三十二应图”。

天王殿内供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四大塑像,壁上端原塑八大金刚像,现只余两尊,壁画也只有两面,塑像神情威武坚毅,身躯硕壮雄伟,充分表现出孔武有力金刚怒目的艺术形象。

菩萨殿和护法殿。菩萨殿中供大世智、观音、普贤三大佛,旁立狮菩萨、象菩萨、鹰嘴菩萨等小菩萨。护法殿供多臂护法,牛头人身,形状特异,还供有贡布、曲加、黑虎灵官、骡子天王等神像。

大雄宝殿,顶棚为方格彩画天花板,中有藻井,结构精巧,气势壮观。殿内中间三世佛端坐于莲台之上,弟子阿难、迦叶立于释迦牟之侧,左右有十臂观音及八臂观音,两旁有八大菩萨及两个护法夜叉,两个前柱上端分别塑善财童子及龙女转道内有五方佛、罗汉等78尊小佛像,小佛像上面的墙壁间有唐僧取经的塑像。1963年该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众信教群众集体从绚甸运来一尊吨许重玉佛置寺内,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信教群众。

红城感恩寺是汉藏文化结合的代表,寺内建筑、壁画、塑像非常精美,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据说当时的五世土司鲁麟请来了全国名匠修建他,因此这里的壁画水平非常高,尤其是六道轮回图和西游记悬塑,令前来鉴定的专家十分震惊。

三、贸易繁荣的古晋会馆

 明朝皇帝特意安排鲁土司来红城古镇守备,同时加强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茶马交易,推动了这里商品交易的繁荣。大量的中原商人和文化名人使这里既成为一个军事堡垒,又是商贸重镇 、文化中心。

古晋会馆,当地民间又称作山陕会馆,这里是山西陕西商人来聚会、祭拜财神同时开展商贸活动的中心场所。迄今为止,这座山陕会馆保存基本完好,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商贸文化的繁荣状态。

山陕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咸丰七年增修,会馆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480平米,有戏楼、过厅、大殿等建筑。红城作为丝绸路上的重要驿站,无论你是东去兰州,银川还是西去张掖酒泉,新疆,青海,凡车辆、游客、商人都会在途径红城的时候选择打尖或者住宿。由于此处陕西、山西的商人汇集较多,他们便在红城建立会馆,商议贸易,唱戏娱乐。

四、文昌殿

丝绸古道上凡是进入到河西走廊、青海、宁夏等地,在这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都会驻足红城,因此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

林则徐在这里写下了善民福地,他在《荷戈纪程》里面写道:“村落相接,水木清逸,居民丰实,为西来第一沃壤。”左宗棠征西的时候,平定新疆叛乱,也经过了红城,因此在这里沿途栽下了许多左公柳

红城被称作永登的“文化之乡”。在崇祯年间这里就修建了文昌阁,明代开始建有文武学社,清代建有文武堂。文昌殿是红城明清时期教育发展的见证。

文昌殿位于红城镇中心小学院内,始建于明崇祯六年,坐北朝南,歇山顶建筑,内外施斗拱,面积约194平米。红城是文化之乡,从明初到光绪末年,红城学子考中文进士1人,武进士1人,文举人7人,武举人14人,各类生员109人。

漫步古镇,看着历史在这座古镇留下的痕迹,依稀能感觉到它往昔的繁华精彩。缓步走进山陕会馆,听着秦腔小调,吹着感恩寺流转出的风,千百年来的古镇依旧沉浸在一种祥和与繁荣的空气里 。

Hash:674648a013310268500c217a6b4c686bf2ea36a3

声明:此文由 飞鸟行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