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坭三百年古祠流芳,蕴藏方圆智慧吸引学习强国平台的目光

继凤果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后

拥有三百多年历史

周氏大宗祠

实力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毗邻西江河畔,距离“理学名山西樵山最近的三水白坭凤果村,一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周氏大宗祠伫立于此。

周氏大宗祠背靠山、面朝水,两座旗杆石分立祠堂左右两侧,旗杆石旗帜随风飘扬,彰显了周氏历代族人的赫赫功名。往祠堂内走,目之所及古脊、木梁、墙面皆进行灰雕、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雕琢,墙上的壁画、楹联处处透露着宗族文化与传统文明,教育后人奋发学习、建功立业。

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周氏大宗祠始终随时代变迁,扮演着应有角色,历久不衰。历史上,祠堂培育了一批批文人武将,曾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形成了书香世家的氛围。2015年,周氏族人重塑祠堂面貌,赋予了祠堂公共空间的新时代功能。

从高空俯瞰周氏大宗祠,其镬耳屋造型更为明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建筑风格独有,文明蕴藏于祠堂

西江奔流而下,面朝西江的周氏大宗祠历经百年沉淀,经过世代的生息繁衍,永葆生机与活力,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兴衰。

700多年前,始祖周昊路过西江河畔之东,看中“三台入脉,两龙分支”地势,定居于凤果村。凤果村族谱修订者周润荣说,凤果周氏始于清塘文山村闻先公,衍繁凤果名昊。自此,周氏族人在此代代繁衍。

330年前,周氏族人在新岗(家庙)建周氏大宗祠,清代中叶迁至现址。常年负责周氏大宗祠讲解工作的周大雄介绍,期间周氏大宗祠曾作为书舍教书育人。书舍搬出后一度荒废,荒草丛生。2013年,祠堂迎来了一次重修。

凤果村临近西江,从高空俯瞰村貌,可见西江从不远处穿过。临近西江,为该村带来丰沃的水土。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周氏大宗祠三路三进式建筑布局,清代的建筑风格。步入祠堂,地板墙面到房梁屋架皆是木雕、砖雕石雕,雕梁画栋,鎏金溢彩。古脊刻画文房四宝、松鹤等花样,寄托好读勤学、长寿延年美好愿景。硬山顶、博古脊、青壮灰瓦、四合院式的建筑体现“四水归堂”的理念。

在祠堂二进间里,近十幅楹联悬挂,以颂扬祖先的功德、冀望于家族兴盛、劝诫子孙、教化后人为主要内容。“据三六江下游肄水自西流形势蜿蜒矫欲青龙出海,郁七二岗秀气樵峰遥对峙云烟缥缈翩然丹凤来巢。”该楹联记录了周氏族人与凤果村的由来。“三六加七二,正是108。”周大雄解析,与水浒传里108名好汉对应,特别巧妙。

周氏大宗祠内的对联。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中国传统建筑中,“圆”有着广泛的运用,圆门多用于园林建筑、古宅建筑中。古人有“圆而神,方以智”之说。在三水400多座祠堂里,周氏大宗祠里“众望”圆门是最具特色的祠堂建筑风格,也是三水唯一。“从内往外看,是圆中有方;从外往内望,是方中有圆。”周大雄说,“众望”圆门展现族人不失众望。先辈告诫后辈做人要讲规矩,圆滑不失正直。一个人,能方能圆,方圆相济,便可活的豁达、圆满。

从外往内望,周氏大宗祠方中有圆;从内往外看,是圆中有方。这代表了周氏大宗祠建造时想传达给后代的处世哲学。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祠堂内每幅壁画、雕刻都栩栩如生,工艺精美令人赞叹,一砖一瓦、一画一布局,处处透着匠人的精细雕琢。祠堂筹建小组走访顺德广州、西樵等岭南祠堂,汲取修缮经验。他说,门上的脉龙是五爪而非四爪,因凤果周氏族人推崇周文王,可画上五爪龙,与“文王访贤”壁画相对应;大门的一对门神眼神刻画犀利且霸气,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去,门神的眼神都是盯着你。

昔日摇摇欲坠的周氏大宗祠在族人筹资300多万元,争取财政资金,投入了500多万元重换新颜,成为村民承祖训、忆乡愁的公共空间。

从后侧方观赏周氏大宗祠,其镬耳形状极其显目。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宗祠开班办学,文人武将辈出

松石竹影移客座,山花鸟唱杰人开。凤果村内山坡矗立,清水环绕,山川秀丽之处孕育出杰出的人才。

“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一幅门联醒目地挂在周氏大宗祠门口。周大雄说,“细柳”指的是汉朝鼎鼎大名的名将周亚夫,出了名的治军严谨,军纪严明,曾统率汉军,三个月平定了七国之乱。“濂溪”指的是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出于泥而不染的品格。周氏族人一直推崇周亚夫、周敦颐作为学习的标杆。

周氏大宗祠与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相邻,深受西樵山的学风、文化影响,文教之风兴盛。周氏祖辈曾有宋代进士周文纲,是官宣议大夫;清代武举人周邦佐等文人。据记载,明中期以后,西樵山许多佛寺被理学名家兴办的书院所取代,西樵山四大书院称为当时中国理学思想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被称为“理学名山”。

从周氏大宗祠正前方观赏,阴雨天气宗祠更具韵味。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周氏大宗祠不仅走出不少文人墨客,也涌现了一大批武将。根据凤果村史记载,周氏族人二十一世周成麟光绪十五年大典赦赠武德骑尉(即正五品武官),二十二世周克业军功六品,二十三世周作豪军功八品,二十四世清末民初周昌期黄埔海军学校毕业,任光华舰舰长。周润荣说,一家四代皆有军功,皆有功名。

如今,周氏大宗祠外,矗立了两座旗杆石以及一块历代名人录石碑,纪念祖辈周文纲、周成麟、周邦佐等文人武将,为周氏子孙树立学习榜样。

周氏大宗祠门前的旗杆石。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书塾是周氏族人发展文教的重要古迹。1948年,凤果村的若松书舍停办,周氏大宗祠作为学校办学。其后的近20年里,祠堂一度成为了凤果村周氏族人读书学习的重要地方。周润荣说,祠堂教书育人的氛围尤为浓厚,文风优良。当时开设了小学、初中班,大部分村民都在这里接受教育。后来,白坭福华乡第一小学在周氏大宗祠旁边开办,祠堂不再承担书舍功能。

周氏大宗祠培育了一批人才,不少人走上了三尺讲台,或成为一校之长,或回乡教书,造福桑梓,泽及后世。周润荣曾是大岗小学校长,他说,周氏族人中走出了9名校长,曾在三水各大中小学担任校长一职,凤果村因此而得“校长之乡”美誉。

一代又一代文人武将的鲜活事迹,成为了周氏族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精神榜样。在周氏大宗祠里,一幅幅楹联告诫后人奋发建殊勋,希望族人不负乡亲众望。周润荣说,周氏族人重视教育,不少家庭皆是书香世家,这里文教之风浓郁,人文厚重。

周氏大宗祠内的书画室。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赋予宗祠新功能,公共空间人气活跃

过去,宗祠是祭祀祖先场所,给人以庄严崇敬之感。随着历史发展,宗祠祭祀功能减弱,一度沉寂,无人问津。如今,祠堂在重修翻新之际,被赋予了变身基层文化载体、建设文化社区的责任。周大雄说,现代祠堂应该起到凝聚族人、教育后代的作用。活化祠堂,既重焕面貌的光彩,更要活跃人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把祠堂打造成为当地文化活动场所。

周氏大宗祠内外设有了乡村图书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篮球场,培育武术协会、龙舟协会、醒狮协会等协会场室,以友爱互助、浩然正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平日,村里老人在祠堂里参加曲艺文娱活动;每逢暑期,周氏大宗祠里的书画室开班,村内小朋友免费上课。

周氏大宗祠光裕堂。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凤果村村干部周志明说,白坭首个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站落户周氏大宗祠,这里每月有义工定期开展义诊、义剪、有奖游戏互动等活动,村民有了休闲交流的好去处,借此也活跃了宗祠的人气。

今年6月,周氏大宗祠组织族人筹资,在祠堂里办了一场公益斋宴活动。周大雄介绍,自去年6月以来,政府每月农历十五办斋宴,邀请70岁以上老人共享长寿斋宴,持续了一年时间。今年6月开始,周氏族人希望继续延续孝老活动,自筹自办活动,济济一堂相聚祠堂。

周氏大宗祠倒映在祠堂前的池塘里,清风拂过,祠堂前的旗子随风摇曳。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在周氏大宗祠里外,多个筹集资金的名单牌子摆放着,公布了各类文娱活动的筹资者名单。周志明说,周氏大宗祠不仅成为了村民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是村民议事的重要场所。村民议事会、慈善会、乡贤会等都设在祠堂内,这里成为了村民讨论村里各项事务的场所。

位于凤果村进村大道,周氏大宗祠热闹非凡,总有村民在此徘徊,偶尔伫立,感受祠堂的恢弘大气,回望百年历史长河,泛起层层乡愁涟漪。

凤果村内仍保留有多处古井,村中老人在古井旁休息。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佛山日报·今日三水

Hash:e3ffab551631a992d81481bf916fce50ea919260

声明:此文由 白坭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