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传统民居,最浓的中国味道
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镶嵌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一块块石砖,一根根梁木,都诉说着国家、民族、家庭的动人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极具特色的古老名居正逐渐消失。作为这些灿烂文明的继承者,我们有义务了解它、留住它、保护它。
防火防震,御敌入侵
福建,简称“闽”,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历经500多年传承而来的土楼,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部号称为赴12年之约的动画大片——《大鱼海棠》,就是以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故事场景的国漫电影,无处不透露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和土楼元素,将永定客家土楼完美生动地还原在了影片中。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大鱼海棠》的作者也说:“中国福建的土楼有一种梦一样的神秘感,像是来自世外桃源。”
南靖土楼神似“四菜一汤”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陕北窑洞
浑厚质朴、天人合一
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
长时间以来,黄土高原的人们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千百年来,无论社会怎么变革,都未能撼动窑洞在陕北的主导地位。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窑洞冬暖夏凉,天空瓦蓝透亮,空气神清气爽。这片古老而神奇、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
对称分布、如意吉祥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
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大到皇宫王府,小到平民住宅,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历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曾有千余条胡同,京城内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胡同里。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劳作的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四合院的选址、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四合院凝聚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共同的记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内亲切宁静,有着古朴浓厚的生活气息。闲暇时刻,邀三五知己在院中把盏言欢,不亦乐乎。
傣族竹楼
冬暖夏凉、防潮防水
傣族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1℃,没有四季区分,这种环境很适合建造竹楼。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因而称为“竹楼”。
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及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
傣族的竹楼,下层四面空旷,清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傣家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
傣族竹楼建造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巍然挺立、气概雄伟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
据传,鼓楼一词是指侗寨古时放鼓之楼。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们便称为鼓楼。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一寨一姓一鼓楼,侗族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鼓楼也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
川西吊脚楼
依山靠河、就势而建
吊脚楼,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且干栏全部悬空。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的居住地常遭到猛兽袭击。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
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当承载在传统建筑上的大量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毫不留情地抹去时,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干栏式建筑,至今仍在被包括苗族在内的广大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广泛使用。
徽州名居
青瓦白墙,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徽派民居,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商理念。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可见徽州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
中国的地方民居
远远不止以上几种,
不管是小桥流水、青砖黛瓦,
还是黄土高原,悬空吊脚楼,
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的
智慧和审美意趣。
如今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许多地方民居还未来得及被人们欣赏就已经消失殆尽。唯有传承,才有发展,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才是传承中国建筑特色的根本之道。
◎本文转载自“中式生活美学”
推荐图书:《儒林外史》
编者:顾鸣塘 陶哲诚 凌松
出版时间:2012年2月
推荐语:本书将《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分为十章进行精读,每章包括背景介绍、原文、注释、评注和人物鉴赏。全书前还有一篇详细的导读,系统介绍了吴敬梓的家世生平、思想及作品,《儒林外史》的流传、评点与研究,《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为读者进入分章精读奠定了基础。既可作为高校的精读教材,亦是普通爱好者了解《儒林外史》的上佳精读本。
Hash:e364fc02428124e6c11c99dc60986361451ca4f9
声明:此文由 寰视书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