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祠堂焕新颜 续历史承辉煌

走进广州祠堂之十四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李勉聪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走访对象:谢家祠(明末清初)

走访地点:荔湾区市南

北有农讲所,南有谢家祠。谢家祠又称南便祠,位于荔湾区中市南街,是一座富有岭南特色的老祠堂。和普通祠堂不同,谢家祠还是广州市郊区农民协会旧址,2013年修葺一新后,这里被打造成荔湾区少先队特色活动阵地,并正申报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谢家祠还建成为“芳村近代革命历史陈列馆”,将几十年来芳村人民革命斗争史迹再现于世,激发青少年学生实现“中国梦,少年梦”。

特色 修旧如旧作新用

穿过芳村实验小学的操场,就可以看到这座迄今已有300多年的老祠堂。青砖灰瓦、麻石天井、红砖地面、传统灰塑龙船脊、金字架屋顶,谢家祠修旧如旧,重焕青春。祠堂坐北朝南,布局三开三进两天井,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灰塑与青砖、麻石古意盎然。祠堂有着抬梁式屋架结构,碌灰筒瓦人字硬山屋顶,传统灰塑龙船脊,带东西衬祠。正祠东、西侧为青云巷及衬祠。据学校老师介绍,在重阳、清明等日子,谢氏宗亲还会到谢家祠拜祭。

修复后的谢家祠,交付给芳村实验小学管理和使用。古祠堂已成为芳村实验小学的重要活动场地、区少先队特色阵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芳村实验小学是岭南醒狮文化传统项目学校,祠堂一进因此放置了醒狮等道具,学校的醒狮队也定期在祠堂训练。二进、三进被打造成“芳村革命历史纪念馆”,以物品展和图片展的形式,讲述广州农民运动和芳村革命历史,从2012年至今已接待参观人数三千余人。学校还配备了桌椅,在三进增设会议室功能,这里可举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据介绍,谢家祠已申报为荔湾区少先队特色活动阵地,并在申报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之际,荔湾区委组织部在谢家祠举行了 “回顾党史、重温誓词、圆梦荔湾”主题实践活动,一百多名党员参加了活动并参观了谢家祠。此外,荔湾区少先队“红色之旅”暑期实践活动启动、荔湾区少先队“童心向党”歌咏活动、荔湾区“我的公园我做主”等少先队主题活动都已相继在谢家祠举行。

历史 三祠合称“谢家祠”

谢家祠一进墙上刻录的《致爱堂重修碑记》,记录了祠堂的历史:芳村谢氏,伯颜开宗。600多年后,人文蔚起,务农经商。在谢氏24代,明末清初,建起了谢氏大宗祠、碧溪谢公祠观潮谢公祠。1924年,四大农头莅临祖祠,创建农会。

据了解,谢姓当年是芳村的一个大族,谢氏共有三间规模较大的祠堂:谢氏大宗祠、碧溪谢公祠、观潮谢公祠,合称“谢家祠”。前两间大门朝北,称北便祠;后一间大门朝南,称南便祠。1950年,北便祠被拆除,祠堂门口的广场和池塘被填平,并在此建成了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芳村实验小学的前身。原来的三间祠堂,只留下了南便祠。

据居民邱女士介绍,谢家祠曾用作塘边街小学的校舍,也曾做过印刷厂、老人活动中心和托儿所。其间,祠堂的前院和天井被搭上棚架,内部也加建了部分红砖墙。后来,由于年久失修,一度成为危房:谢家祠正祠前堂及后堂建筑构件不同程度受到损坏,内部分间被改变;中堂原屋面已毁,后期改建为金字架屋顶,两路青云巷及东西衬祠基本失去原状,有相当部分屋面墙体已坍塌破落,屋宇日渐衰颓。

2008年,荔湾区着手谢家祠主体建筑的修复工作,并投入130多万元。2011年,修缮工程启动,工程于2013年7月完成。

辉煌

曾是农会旧址

谢家祠历史有过光辉的一笔——它是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旧址,正因如此,谢家祠荣升为广州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广州市市郊一区农会于1924年8月15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谢家祠成立,这也是广州市成立最早的区一级农民协会,毛泽东、彭湃等亦曾经到访过该农民协会。

农会在谢家祠训练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指挥农军参加二次东征,参与平定商团、杨刘军阀叛乱,支援省港大罢工;还与广三铁路工人一起组建广州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参加广州起义等。可以说,发生在谢家祠的广州市郊一区农会的历史,是一段贯穿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荔湾革命史。

Hash:fe081209f088c84bfbe9ffa54e0d79466976b95b

声明:此文由 信息时报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