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记忆 | 聂小倩与宁采臣:金华版“人鬼情未了”

爱是什么?爱是魂牵梦萦,不离不弃;爱是阴阳两隔,有缘相会。

上下五千年,神州大地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有很多,而女鬼聂小倩与书生宁采臣的爱情故事,却穿越时光,并被新生代赋予了更多的时尚元素。

美丽妖娆的女鬼聂小倩与书生宁采臣的爱情故事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个故事屡次被搬上银幕,多次翻拍。其中,由张国荣、王祖贤等人主演的《倩女幽魂》第一部,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多情女鬼聂小倩18岁早逝,被妖怪胁迫,专惑人干坏事,遇到赶考的书生宁采臣后被感化,最终回到人间,两人结婚生子。你知道吗?书生宁采臣与聂小倩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金华

作者: 吴彰义

编辑:金华综合广播

文史记忆 |聂小倩与宁采臣:金华版“人鬼情未了”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聊斋志异·聂小倩》

A.关于兰若寺的四种猜想

一般的小说多是虚构,但《聊斋志异》不同,其文体形式上采用的是唐代小说传奇文体,但实际上是蒲松龄对各地流传的地方故事和传说的一个整理,其实质是民间故事汇编。

晚清邹弢先生在《三借庐笔谈》中有完整表述:“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趋绝。”

民间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小说往往完全虚构,而民间故事则有实有虚,实的是故事发生的地方和故事中的部分主人公,虚的是故事情节。遍阅《聊斋》,可看到其中大部分作品皆是此类。

《聊斋志异·聂小倩》文曰:“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翻译一下就是:浙江人氏宁采臣,为人慷慨豪爽,方正自重。常常对人说:“此生爱上一个女人,之后不会爱第二个。” 宁采臣有次恰去金华,到城北后,进一座寺庙里休息。寺庙大殿宝塔十分壮丽,但地上长满比人还高的蓬蒿,好像没有人来往的踪迹……

目前,很多人考证兰若寺究竟在何处,结果大致有四种猜想,分别是:金华城西西峰寺、金华万佛塔下的永福寺、兰溪市游埠镇潦溪桥村的古兰若以及金华智者寺。

B.殿塔壮丽,不少专家认为兰若寺为永福寺

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专家蒋鹏放分析认为,文中“兰若”是梵文音译,就是寺庙的意思。从“至北郭”“殿塔壮丽”等句可知,此寺庙应在金华城北城墙处,且寺旁有塔,而当时全城仅有一座塔,名叫“万佛塔”。

翻开清康熙年间金华府志图,在金华城北有一高塔屹立,俯瞰婺城,它就是万佛塔,当时金华城的标志性建筑。塔下有一“永福寺”,文中“出寺外,见荒坟累累”。“永福寺”外当时确是乱坟岗,正好与文中的地理环境相吻合。

《光绪金华县志》也载:永福寺在城北三隅,试院后。吴越钱氏建,宋大中祥符改名密印。明嘉靖间以西偏废址改建按察分司。皇朝康熙十六年,僧牧庵募殿建宇,供藏经。后圮。道光二十六年,僧定钫募建寺,西有塔九级。

据《万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统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风落其铁顶三千余斤,乙丑知府叶宗春率民修。隆庆初侍郎王崇记,康熙十五年,康亲王临郡,僧牧庵募修。乾隆六十年大风,塔项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钫募资大修,腹庋楼十三层,设梯曲折而上,足资远眺焉。参《旧志》按王崇记略云:塔高三十余丈,下广轮七尺许,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测得,纵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层广七尺强。

说起永福寺殿塔的壮丽,今年88岁的胡升印象深刻。他家住市区天柱巷,他说,他们一家六代,200多年来都住在古子城附近,他小时候去永福寺玩过。“永福寺位于古子城北侧的122医院附近,这一带属于大洪山。一进寺门就看到高大的四大金刚,一双拳头如畚斗,一根钢杖三尺长……”他说,金华的地形犹如一艘船,万佛塔就是船的桅杆。

另外,万佛塔前面的楼阁,就是当时金华考生科举应试的考场,后来成了太平天国侍王府。考场周围有很多学生考寓,就是供考生投宿的。所以宁采臣从家乡到金华赶考,住在永福寺的可能性极大。

坊间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聂小倩的故事发生在金华西峰山,现在的金华四中一带。

“好多金华人都听说过西峰旅馆闹鬼的故事,不少人都将那个鬼说成是聂小倩。”蒋鹏放说,这个金华著名的“鬼故事”有误,“西峰山背确实有一座寺庙,叫西峰寺,但没有佛塔,因此不可能是聂小倩所在的寺庙。”

蒋鹏放说,从环境和建筑上看,这里不是聂小倩故事的发生地。“还有一点,上世纪80年代,西峰寺旁曾挖出一口古井,从出土的文物看,并没有发现任何与聂小倩相关的信息。”

金华市文保所专家蒋金治也认为,《聊斋志异》书中描述的场景,无疑是万佛塔下密印寺。“我从没看见西峰寺曾经修建佛塔的记载。”

c.城舍价昂, 宁采臣借宿寺庙

从《聊斋志异·聂小倩》的描述可以看出,宁采臣是个考生。

已故浙师大人文学院龚剑锋教授的研究资料表明,明代金华地区的读书人考秀才,就在古子城附近应考。清代考场移到如今的侍王府,改名试士院,所以周边建有众多提供考生住宿的考寓,如永康考寓兰溪考寓、东阳考寓等。

金华古建筑专家、原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副研究员汪燕鸣也说,试馆和考寓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供赶考的书生参加科举前温习功课和住宿的地方。

明清科考,俗称考秀才,“三年二考或曰科考和岁考”。八婺旧属各县考生,无论老幼,须提前半年或数月跋山涉水赶赴金华。宁采臣赴金华赶考,也是其中之一。

宁采臣为什么会借宿寺庙呢?

《聂小倩》中记载:“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翻译一下,也就是说此时恰逢学使来主持考试,城中房舍租金很高。

龚剑锋认为,明清时期,金华的院试这个级别,是由省里的学政大人(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主持的。宁采臣当年参加的应该就是院试。蒲松龄也没说宁采臣是金华哪里人,他可能享受不到入住紧挨考场的试馆和考寓的福利。

因为在中国古代乡土社会,某一家族或某一地的人出资建造试馆、考寓,只有本族或当地考生才能使用,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宁采臣或许就与这些试馆、考寓无缘了。

而且当时金华府辖区的人考秀才都要来古子城附近应考,人数一多,客房价格就上去了。也就是说,宁采臣赶考时,周边房价涨了,他只好住到寺庙去,“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

宁采臣是否和金华真有联系?

其实,“宁”这个姓蛮少的,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其时金华地区姓宁的约700人,分散在各县市。最大的聚居地可能在婺城区雅畈镇端头村,大约30人;安地镇郑次自然村和青龙头自然村,还有兰溪赤溪街道姓叶村以及武义一个山村,各有20人左右。

也就是说,宁采臣是金华人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关于宁采臣,《聊斋志异》里还有一段描述:“后数年,宁果登进士。女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由此可见,宁采臣是中过进士的,而且三个儿子也都出去为官。

如果宁采臣真的借宿过永福寺,在金华赶考,而且中过进士,那么金华府志里一定会有记载。

为此,蒋金治曾经查阅了明清两代甚至宋代的金华府志,可惜没有发现一个姓宁的进士,他只能猜测,蒲松龄听到故事时,会否因为口音而笔误,譬如把“应”听成了“宁”。

类似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虽然已经注明学生叫做“马生君则”,可惜查遍东阳马氏宗谱,也不见其人。原因很简单,古人的名、字、号太多,也许宁采臣和“马生君则”一样,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偏差,被历史资料湮没。

作者: 吴彰义

监制:吴远龙、越华

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与金华综合广播 联合推出

Hash:cc86d98b38bf60a087258f34bf139bccd7b33595

声明:此文由 金华之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