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来,这里曾是金华的“小香港”,钱钟书写过,邵飘萍住过,日冦炸过⋯⋯今天,这里迎来了新时代!

近日,婺城区城东街道举行上浮桥区块城中村改造动员大会,部署上浮桥城中村改造工作总体目标及近期主要任务,让人期盼许久的上浮桥区块正式吹响了城中村改造的“号角”。

今天,小布走进这里,在感受百年历史的同时,展望它的未来。

1

回望上浮桥的百年历史,

这里曾有金华“小香港”之称

上浮桥社区因桥而得名。上浮桥,又名宏济桥、问津桥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由金华人袁大珍捐资始建,以铁索连接24艘木船,上铺木板而成。因元朝时在宏济桥下游约1公里处已建有一浮桥,故宏济桥俗称上浮桥。由此推算,上浮桥社区的建村历史应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距今已有600余年。

上浮桥社区位于婺江边,地处金华的南大门,以前这里是金华城前往丽水温州等地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各地古道的起始点。终日来往行人络绎不绝,菜馆、旅馆、药店、豆腐店、茶店等店铺应有尽有。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浮桥老街终日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素有金华的“小香港”之称。

据上浮桥社区文保员盛基俊说,当时金华市区类似这样商铺聚集的街巷几乎没有,所以很多住在金华城里的老百姓,都会穿过上浮桥来老街买东西。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华市区的第一个汽车站也建在上浮桥社区。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还曾在他的著作《围城》中描写过金华汽车站。

2

渐渐远去的城市背影,

有我们共同的记忆

上浮桥社区,因浮桥繁华一时,也因浮桥逐渐落寞。

根据社区老人回忆,1939年,日寇飞机曾对金华进行轰炸,上浮桥在轰炸中被毁。后来虽然又重新搭建回去,但位置已经往下移了一段距离。

1941年,浮桥改造成公路桥。1942年5月,抗日战争在浙赣会战爆发,为阻止日军追击,政府下令大面积破路行动,上浮桥因此被毁,此后屡建屡毁。

1965年改建为10孔低水位钢混T型梁结构公路桥。由于桥面低,两旁无栏杆扶手,每逢雨季,洪水暴涨就会把桥面淹没,行人车辆无法通行。

1996年,为解决老城区东部交通拥堵问题,政府在上浮桥旧址西侧新建一桥,取名宏济桥。新桥完工后,上浮桥完成历史使命,被拆毁。上浮桥终于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盛基俊告诉小布,1941年上浮桥下移改造为公路桥后,与之相衔的老街就逐渐淡出商业环境,大部分居民陆续搬迁至村外新居,老街从此年久失修,多数房屋破烂不堪,已成城中空心村。

盛基俊说,在上浮桥南岸加固工程中,在宏济桥南岸发现一处完整的古码头,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经过多方呼吁,宏济桥码头得以平移搬迁保护。2011年被列为第六批省文保单位。

从宏济桥码头看去,对岸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赤松门城墙遗址,西侧尚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樟树一株、南侧浮桥街89号为中国近代著名报人邵飘萍早年在金华的旧居,这使得古码头多了一份浓郁的人文情怀。

除此之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在上浮桥东桥头,还有一座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后因造房子被拆除。

3

“城中村”改造的大幕,

在这个美丽的秋天拉开

带着老一辈的记忆,小布走进了上浮桥,发现这里就像一个“小城”,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两三米宽的小路两边,收破烂、补鞋匠叫卖声不绝于耳;与之相伴的是,密集的房屋,狭小的街巷,空中“蜘蛛网”般的电线等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治安、安全问题。

2003年,上浮桥撤村建居,原先老街上空置的房屋,也陆续对外出粗,低廉的房价吸引了不少外来打工者居住。社区里 ,群租房、小作坊、垃圾站、小饭店密密麻麻;社区外,联排别墅、高级公寓、写字楼鳞次栉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改变脏乱差的现状,从2013年开始,上浮桥社区对辖区内万余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进行了依法拆除。环境虽然有了改变,可有些问题却已根深蒂固,雨污合流、街巷拥堵、市政基础设施的缺失都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今年10月,上浮桥区块城中村改造工作拉开大幕,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10月12日,各个征收小组成员走村入户,进入摸底调查阶段。

10月17日,上浮桥征收红线公告张贴公示,将复兴街以西247亩左右的集体土地划入征收范围。

10月27日,调查公司、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相继进场,为下一步签约做好准备……

随着上浮桥区块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

居民们开始搬家,

带着对过去生活的一丝不舍,

带着对圆搬迁梦的喜悦,

更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希翼,

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

为城中村改造的建设者们点赞!

作者/郦莎

航拍/张易

编辑/马晓芬

Hash:c98cc8ccbefb30b062e002285f0c6c3e89ce5bf5

声明:此文由 婺城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