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门天后宫 | 海与平阳的见证
说起平阳的历史,大概与海是分不开的。《山海经·海内南经》载:“瓯居海中”,早在先秦时期,瓯越先民就可能已经向广阔的大海发起了探寻之路。三国时,东吴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横屿船屯即在今平阳县仙口村一带。东晋太康年间,析横屿船屯为始阳,是为平阳建县之始,而如今的平阳县拥有海岸线83.5公里,海域面积3.7万平方公里。但平阳与海的这种紧密关联却少有见证,人们对越是息息相关的事物就越是容易习以为常,而天后宫仍是在淡漠中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与海。
平阳西湾(摘自网络)
岭门天后宫位于平阳县县城南岭门山,现存建筑为1992年重建,1999年重建戏台,2003年重建妈祖庙大殿。整体为木结构混合建筑,西向,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水泥支架悬立大殿,颇高耸,共两层,下层作平台,上层内部为戏台,歇山顶红色琉璃瓦。中部与戏台相连,为回廊结构,两侧分别立有三柱,各有对联,柱间墙面则彩绘壁画,顶以钢板搭构。中部之后设有阶梯通往后部的大殿。大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柱均有彩绘龙饰,前二柱游龙浮雕,面面相觑,生动形象。殿前正面匾额题有“海不扬波”四字,为光绪元年所立。殿内中部设有香坛,后部各间均立有塑像,中间为天后娘娘妈祖,侧壁各立二雕塑。柱上斗拱简化,上作抱头梁,梁架为混合式结构,五架梁下设穿斗式梁,其上则立三瓜柱,再上为三架梁。顶为重檐歇山结构,瓦与前殿同。
岭门天后宫远景
岭门天后宫大殿
天后宫所供奉的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妈祖姓林,福建莆田湄洲人,诞辰为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据说在妈祖出生前,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哭,故取名林默。林默幼时聪明颖悟,性情和顺,行善济世。二十八岁时(987年),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而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此段参考任清华《妈祖文化导论》)
岭门天后宫大殿屋顶
妈祖之事最早见于北宋徐兢撰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该书仅作“福州演屿神”(卷三十九《海道六》),概当时妈祖信仰尚未成熟。其后该事得到进一步拓展,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莆田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记载:“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今湄洲圣屯、江口、白湖皆有祠庙。宣和五年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溺七,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庙号顺济,累封夫人,今封灵惠、助顺、显卫妃。告词云:君白湖而镇鲸海之滨,服朱衣而获鸡林之使。”此文不仅指出妈祖获封的事迹,还首次确立了妈祖“服朱衣”的神女形象。此后,妈祖形象不断丰富,元代又增加“席海而行”,而与道教的结合使其形象又大为一变,《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妈祖的形象为“珠冠云履,玉佩宝圭,绯衣青绶,龙车凤辇,佩剑持印”的“辅斗真人”和“齐天圣后”。此外,妈祖的神格内涵从最初的海神拓展为战神、生育神、保护神等。(此段参考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
妈祖像(摘自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
岭门天后宫妈祖像
平阳岭门天后宫历史悠久,据其殿内标牌简介:
天后宫,平阳岭门,元至正间知州周嗣德建,明弘治三年丞李率民重建(旧志)。清光绪六年,平阳副将梁云山率众重修(据庙碑志)。
岭门天后宫简介
此段文字摘自民国《平阳县志》,而其又据庙碑。现碑已无存,按天后宫管理人所言,该碑应埋于旧址处(现天后宫山脚处)。但翻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并无载此碑,《金石志》所载截止清末,该版县志编纂始于1915年,至1925年成书,推测该碑应是当时新立,故不载。
该段记录言岭门天后宫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查《平阳县志·周嗣德传》,周嗣德于元至正甲午年(1354年)因举荐上任,摄州事,其时闽栝贼攻陷州治,官吏皆降,黠民跳乱。嗣德上任后济民整兵,于1357年基本平定贼乱。而后即遇方国珍为乱,政事迭起。1362年,发生夺印之争,1363年,方国珍侄率三十余舟列横阳江口及瑞安飞云港,嗣德四面受敌,激诸军屡挫敌锋方解围。明年春,方国珍调台庆温之兵来攻,相持六个月,至九月嗣德终城陷被执。可以说,周嗣德半生戎马,其在平阳期间仅1357年至1362年兵息民安,不过五年。在此期间,嗣德所兴工程皆见于记载,广城池、浚河渠、拓海堤,又修官署、孔子庙学、东岳行宫、城隍祠、广福宫,悉复其旧。此中未见兴妈祖庙,而从周嗣德生平事略中可看出其他时间不大可能会有大工程,因而平阳岭门天后宫的始建年代实有待商榷。
《平阳县治·周嗣德传》
周嗣德虽没有建妈祖庙,但其所建东岳行宫却与后来的妈祖庙有着密切的联系。东岳行宫为何?其非现平阳东岳观,东岳观原为广福宫,亦见于周嗣德所修建筑。据《东岳行宫碑》记载,东岳行宫应为祭祀泰山之庙,该碑文见于《平阳县志》卷六四《文内·碑记》,其作者张嚞亦是平阳人,但该碑所记非平阳东岳行宫,亦可见元代温州地区东岳祭祀之盛。东岳行宫虽为祭祀泰山,但其所祭祀的神可能并非为东岳帝君,而实为泰山神女。泰山神女起源甚早,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异闻》载:“文王以太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见有一妇人当道而哭,问其故,曰:‘我东海泰山神女,嫁为西海妇,欲东归,灌坛令当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骤雨过也。’文王梦觉,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风骤雨自西来也”。元代的《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则将其视为东岳帝君的女儿,“(东岳)帝一女:玉女大仙,即岱岳太平顶玉仙娘娘是也”。至宋代,泰山神女开始被封为“碧霞元君”(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五),其后碧霞元君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妈祖自属道教系统后,因与碧霞元君同为女性神,两者的联系日趋紧密,至崇祯时则加封妈祖为碧霞元君,而在民间,也存在越来越多将东岳行宫视为妈祖庙的现象。明嘉靖年间进士钱薇所作《天妃歌》,诗云:“峨峨庙貌天妃祠,问祠所自人罕知……东岳行祠乃其故,不识何代称天妃(引自孙晓天、李晓非《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天妃”、“碧霞元君”称号考辨》)”。该诗说述正是东岳行宫逐渐向天妃宫的转变。
岭门天后宫远眺
由此可知平阳岭门天后宫即元代东岳行宫,据周嗣德条所载“悉复其旧”言,该东岳行宫应早已有之。至于周嗣德为何要修东岳行宫和广福宫等道宫,从周嗣德字“宗道”、“从道”来看,大概其为道教信徒,而巧合的是,纵观周嗣德生平,其最先原任福建海口场司令,后秩满还浙江。但东岳行宫终非妈祖庙,而平阳地区东岳行宫转为妈祖庙又究竟于何时?查弘治《温州府志》卷十六《祠庙》平阳县下有“圣妃庙”,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平阳妈祖庙最早记载,对隆庆《平阳县志》·《祠祀》亦为“圣妃庙”,两者相同。按弘治《温州府志》成书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此可知平阳东岳行宫至迟在明弘治十六年已改为妈祖庙。另据民国《平阳县志》“明弘治三年丞李率民重建”,查卷二十三《职官志二》弘治下李选条有“宜兴人,三年见任”,而隆庆《平阳县志》圣妃宫条下亦为“李选”,可知民国《平阳县志》条确缺字。但各县志对李选均无细载,其人生平事迹不详。细看天后宫条记载,言周嗣德为建,言李选为重建,梁云山则为重修,其间差别若明。李选重建在明弘治三年,十六年时即已见有圣妃庙,至于是否为李选重建时所改已难以明言。
岭门天后宫大殿内部及管理人员
此后,圣妃庙之名大致沿用至清顺治时期,成书于顺治八年(1651年)的顺治《平阳县志》卷七仍有“圣妃庙”条,而在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康熙《平阳县志》中则已改为“天妃宫”。按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四五载,“康熙十九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二十三年加封天妃为天后”。但据相关学者考证,加封天妃实为乾隆二年,二乾隆二十二年又予覆准(详见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此外,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乾隆《平阳县志》仍亦作“天妃宫”,而天后宫匾额题年为光绪元年(1875年),大概在这一段时间内对天妃宫来说真的是“海不扬波”。
老照片中的妈祖像及匾额(已毁于火灾)
其实,早在宋代,温州地区就已存在海神信仰,并建有海神庙(北宋赵㞦《海神庙碑》,见金柏东主编《温州历代碑刻集》),但其时海神更多的是止风雨、消水灾。当元明时期伴随着对海洋的深入拓展,原来的海神内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够抚慰对海的敬畏和恐惧之心的妈祖信仰自然而然地代替海神在平阳落地生根。
在天后宫上远眺平阳县城
总之,现平阳岭门天后宫可追至元代东岳行宫,明弘治时改为圣妃庙,清康熙时改为天妃宫,至光绪元年改为天后宫。至于能不能将东岳行宫作为现天后宫的前身,则就见仁见智了。
来源:平阳县博物馆
Hash:833175a4d57f314563df8c4dfa782f12bb57e07f
声明:此文由 平阳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