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绍兴黄酒产区
在来绍兴前,对黄酒并不了解,绍兴之行,对黄酒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黄酒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次走访黄酒产区,第一站来到的就是会稽山酒厂,黄酒有一个渊源叫稽山鉴水,其中山,就是指的会稽山,水就是指的鉴湖水。
接待我们的是会稽山市场部林志明总监,林总向我们介绍了会稽山的基本情况。
座谈结束后,在生产部吴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包装车间和基酒的储存库。
偌大的包装车间,忙碌的生产工人。真正神奇的是基酒仓库。
巨大的酒库里面存放这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老酒。甚至有200多年前的基酒,当然,这类酒是被放在更保险的地方,一般不对外开放。
不同年代制作的酒缸都会留下当年的时代烙印。
这是非常明显的地方国营酒厂的烙印。
50年代的加饭酒。
60年代的加饭酒。
70年代的加饭酒。
在80年代的加饭酒前照张相,有机会请酒厂给我灌装一瓶80年的酒做纪念。
在原来的认识中,黄酒是黄黑黄黑的,几乎没有美观感,但是,这次在会稽山喝的匠心之作,金黄的琥铂色,丝滑的口感瞬间将我征服。
精美的酒具是我喝酒的必备要素,会稽山一套完整的餐具和酒具顿时让我愉悦感倍增。
在吃完午饭后,由会稽山教授级高工党委办公室杨国军主任带领我们参观现代的生产车间和黄酒博物馆。
这是会稽山500吨的储藏罐。
巨大的现代仓储车间。
我们的参观就是从这样一个工艺流程图开始的,每一个工艺都已经现代化了。
会稽山是绍兴黄酒学院的实习基地,黄酒作为一个地区性很强的酒种,科研力量已经不是简单的工厂师傅带徒弟的简单化了,而是成为一种科技力量存在。
这上面的都是黄酒的几个关键原料生产车间,酒曲是关乎酒风味的核心材料,每个酒厂都会投入重大精力进行科技攻关的。
在参观完黄酒的生产流程后,我们一同参观了黄酒博物馆。看到了历史悠久的黄酒和名人领袖对黄酒的喜爱。
黄酒随着江浙一带的人员流动和酒厂的市场开拓,已经在全球有网络布局。
在参观完博物馆的最后,酒厂非常周到的在出口为我们准备了三十年陈酿和香雪酒,还有一碟茴香豆。
第二天,走访古越龙山,古越龙山是国资委控制的上市公司,在市场部部长助理邹浩的带领下参观了古越龙山的酿酒一厂。
在去酒厂的路上远远的望见个建筑——国家黄酒研究所。我们只在门口短暂的停留了片刻就走了,这是一个国家级的黄酒研究中心。还没有进厂区,就看见了堆积如山的酒缸,来到厂房上空再俯瞰厂区,一排一排的酒缸就像矩阵一样环绕在厂区,随即估计一下也是上百万记的酒缸。
11月正是黄酒生产的时节,储藏在酒缸里的糯米正在进行前发酵的环节。在大缸里待上20天,他们就会被转移到小缸里进行后发酵环节。根据外部温度的不同,还要对发酵缸进行保温管理,保温工具就是旁边的草席。天气冷的时候,会用草席捂上几层。
在参观完酿酒厂后,我们来到了古越龙山的博物馆,在博物馆的门口,有一位老师傅正在做封坛的工作。
每坛酒在进行完所有的工序之后,就该封坛了,用荷叶把坛口封住,再用绍兴当地特殊调制的封坛泥把坛口封住,一坛美酒就可以长时间的存放了。
从这样新鲜的酒坛色调和这几天在绍兴的所见,感觉他们的山水和建筑风貌都是黑白配。对于我本人来讲,是极其讨厌黑白配的色调,但是,在绍兴人的手下,黑白配居然调和出一副山水墨花。
在最后一天,我们拜访了塔牌公司,塔牌研发中心单之初主任为我们解说了塔牌的工艺特征。
塔牌是几家酒厂中,现在还坚持手工制作的酒厂。在和单主任的沟通中,了解到,塔牌是一个非常尊重酿酒师的酒企,也是一个对自然有敬畏感的企业。这两个因素不仅仅是停留在说教上,完全体现在了企业的产品中。不同的年份,不同的酿酒师出品,产品风味都完全不一样。
这两句挂在墙上的话,让我感到震惊。在工业化的时代里,能大胆的提出个性化的产品策略,是有别于工业化的企业的。
这种尊重自然,尊重技艺的酒企还是我走访了这么多酒企中明确提出来的。随着拜访的深入,塔牌个性化的产品特征逐步凸显出来。
我们在生产车间看到了最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
在随后参观塔牌博物馆的时候,有一个品尝塔牌顶级绍兴酒的环节,哪就是品尝塔牌本酒。精美的酒具和有序的仪式,体会到了塔牌对于人和自然的敬畏。
在众多的塔牌订制包装中,我选择了这样两款包装,这是我比较喜欢的款式。
在白岩松、林依轮、成龙、黄晓明等明星订制的产品中,我喜欢的是上面这两款成龙和林依轮。
三天时间很短,在拜访完绍兴酒后,我们来到了杭州,杭州蓝桥风月的江总,接待了我们。蓝桥风月是一家生产红曲酒的黄酒酒厂,因为多方原因,没有留下照片,很是遗憾。晚上,在皇城阁上一览西湖夜景,推杯换盏之中感受到了另外一番情谊。
Hash:bbf1769595f15f3f1f6ae8be7bacc6d3df16b927
声明:此文由 火边子的秘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