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消失的三个地名,你都听过吗

王春生

退休于区司法局

系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跑马场

我区201路公交车从万盛城区出发,过了福耀站,前行400米就是岗上公交车站,原来这儿是万东镇榜上村岗上农业合作社。岗上的来历,是因山岗上叫跑马岗和学堂岗而得名,跑马岗和学堂岗则因有跑马场和学堂而得名。

当年,岗上跑马场远近闻名。如今,这跑马场和学堂早已不见踪影,岗上农业合作社也成历史,只有这岗上公交车站还有历史影子。这学堂,是个武学堂,是练马习武之地。据长者介绍,武学堂坐东南向西北,长13米、宽9米;楼房长10米、宽8米,设栏杆,三面有过道,可俯看整个跑马场,亦可近观演武场骑射。

学堂西面和跑马场的演武场相连。东面临大道,往南通到打斗垭、青年;北过清溪河,通镇子上,再到万盛。演武场的大坝子,见方约70米,北面数根旗杆旌旗飘扬,旗杆下端则安上靶板,演武场南面则修有几间连排马房,备马料、水等供马匹休息之用。跑马道自演武场起,沿清溪河向西,与孝子河会合,折转成北南走向,呈圆弧形,全长约1500米、宽约10米。跑马道两侧也有旗杆,杆上有靶板,是骑手飞马骑射的靶子。马道两侧有竹子或青㭎树,一面有农田,一面与河道斜坡相连。

这跑马场和武学堂是一整体,旧址位于现福耀玻璃厂至清溪桥,美华医疗器械厂和多普泰制药厂及铁路这一带,是封建社会培训武举人的地方,据传是王培之祖上在清乾隆年间所建。在此之前,是否是元明“武学堂”遗址,无考。当时对武举人的考试主要是弓马技勇。第一场考试马上箭法,第二场考试弓、刀、石三项技勇,第三场是考文,参加乡试考中者为武举人。而民间争相习武参加武举考试,必备跑马场。据考,万盛周边除南川县有较场坝(“武试,马射,在北城外较场坝,有演武厅,马道,今废”。载《南川县志》第264页)和綦江县外,只有这里有跑马场。

这跑马场时兴时歇,出多少武举人无考,唯清末王培之中武举之事流传下来。因是他祖上传下的跑马场,所以他每日在此骑马,刻苦操练,技勇超众,赴重庆府应试,中武举,官授铁大刀一把,重62斤(当时四两为一斤,折算25市斤)。王培之在跑马场上跃马横刀,威风凛凛,官授的铁大刀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清末废武举,跑马场功能遂渐废。民国时期,军政部第二补充兵训练总处骑兵连曾驻此(《綦江县志•军事篇•驻军》第264页有记:骑兵连先驻南川万盛,后驻綦江)。解放后,跑马场一部分开垦为农田、修铁路,一部分作建厂之用,816厂(属海军)曾在此建厂设库,转运军需物资。

跑马场和武学堂曾设岗上,是地区的重要建筑,对于了解清代万盛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池

“天池为恋,但看榜上文风;小河作聘,只等金榜题名。”这是张光燕告诉我的一副傅家古墓的坟题对联。“榜上文风”,“金榜题名”,这“榜上题名”的愿望,或许是榜上地名的由来。该墓在榜上村小河坎社花礅生基,龙门道观附近,现已不存在,但这坟题被大家铭记流传下来。

2014年11月24日《万盛报》刊了《万盛的寺庙》,文中说:“文昌宫,又名文庙,俗称孔子庙,在今万东镇榜上村天池。”这天池在榜上,榜上有天池,凡老万盛人皆知。这天池安在?

最近,我找到世居天池岸边的王天怀(1946年生)、王天明(1945年生)两位老人,向他们了解天池今昔。

祖传曰:“一甲天池稻花香,鸭飞鹅叫村姑妆;鱼飞燕双筑巢忙,柳树岸边是人家。”

据传,这儿天生一口大塘,年年丰收,即使大旱之年,也能丰收。周边农民很羨慕,都说:“还不是老天爷保佑你们,给你们留个大塘。”后来,人们认为确有此理,就改“大塘”叫“天池”,意“天佑福地”。这样天池之名就一直流传下来。

昔日美景亦不见,只见小山卧天池。在王天怀指引下,我环绕天池走一圈,这哪里像天池,恰似一座小山。小山上堆起弃土、乱石,长满杂草,除可看见岸边部分旧堤坝外,可见十余平方积水凼,有一处便成为生活垃圾倾倒场,堆满垃圾。如无人介绍,根本想不到这是昔日30多亩水面的天池湖泊

据介绍,天池水面呈南北走向,恰似椭圆。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00米,约2.5万平方米,折算37亩。天池的来水有二:一是自东而来的腰子河水,二是自东南而来的胡家沟溶洞流出来的溪水。有堰沟引水,北端有溢水口流入腰子河。

据说,天池原为王家祠堂庙产,在清末年间,作为陪嫁划给王祖婆。解放后没收,合作化后为集体土地。集体曾对天池维修,加固堤坎,整修堰沟,对于利用天池蓄水抗旱、确保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年农村承包土地,将天池湖水放干,确权分给社员耕种,这天池湖被毁,划分若干小块田,蓄水耕种,各自经管。

2014年随着榜上整社农转非,不再耕种土地,天池便改作弃土堆放地。当时,区内房地产开发建设,土地整治等的弃土,直接倾倒入天池,现天池堆满弃土,堆成一座小山,不见当年的天池。

靛厂

从万东镇六井坝向山上走,沿着到原迎丰村苦竹沟的石板大路行走约2公里,在左面路边(今万南电气化铁路吴家湾隧道的山上面),有一个地方叫电厂。这儿原住着霍子才及其子霍荣正一大家子人。近年来,由于农转非,原六井村六井社的社员全迁走,电厂现为废墟,只留下残墙断壁,屋基长满杂草。

因亲戚往来,常到电厂去。我一直纳闷:电厂?这山坡无水不能发电,这山高运煤不便,也不能发电,也无电厂遗址,为啥叫电厂?他们都一致说,这儿一直叫电厂,没有哪个人想这个问题。过后,我逢人就问,也说一直都叫电厂,为啥叫电厂都不晓得。

最近一个老农告诉我,以前那儿有房子,可能是那儿种过靛花,与“打靛”有关。我查资料,打靛就是生产“靛”。民间一直流行“立秋忙打靛”,意思是到了立秋季节,靛花长成熟了,就要开始忙碌采摘靛花的茎叶,制靛,叫“打靛”。当时“打靛”是重要的农事活动,故才有“立秋忙打靛”的谚语,如同“春分动麦根,一刻值千金”一样,是千百年农事规律的总结而流传下来的民谚。

靛,一种深蓝色有机染料,又称靛蓝、靛青、蓝靛。植物名叫靛花、蓝花草,为多年生草木,根(板蓝根)、叶(大青叶)、籽(靛籽)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

秋季采收茎叶,置木桶或缸内,水浸2-3昼夜,至叶从枝条脱落时捞出枝条,加入适量石灰充分搅拌,至浸液由绿色转变为深紫红色时,靛慢慢沉积于缸底,捞出液面泡沫,晒干,为粉末状,为“靛”。生产过程叫“打靛”。

这“靛”与“电”同音,别人说“靛厂”仿佛就是“电厂”,也没有人去细想是生产染料的“靛厂”还是生产动力的“电厂”。因为时代变迁,生产染料的“靛厂”早已淡忘了。

此地曾是霍家祖辈的靛厂,停产成为遗址后,霍荣正父辈由小岩迁来建房居住。因为都知道这儿曾是靛厂,就一直流传下来,否则叫霍家坪或霍家坡。依据霍家在此居住过六代人来推算,这靛厂应在清光绪年间开办,当有130多年的历史。

解开电厂之谜,能了解过去农业生产及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在合成染料未发明之前,靠有机染料生产。我们以前常穿青、蓝二色,原来的染料就是万盛农家生产的靛染成的。

文/图 万盛史苑

Hash:2109744ba6c6804e73a9295563f93fa74212b51a

声明:此文由 万盛微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