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智标塔和智标塔院 | 第二部分

智|标|塔|

概况篇

(点击图片查看概况篇内容)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海宁智标塔的概况篇,

这一期要带你真正详细了解下智标塔。

塔的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称作窣堵坡(Stu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之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窣堵坡也渐渐演变为塔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硖石最早有明确记载的佛教场所,始于东晋宁康年间(公元373~375年)。现已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惠力寺,这也是海宁市的第一座佛教建筑。

智 | 标 | 塔 | 院

在我国,佛塔与寺院是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塔是寺院中的一个单体,一个组成部分。塔和寺院的布局自东汉至初唐,所推行的是中心塔院和前塔后殿的制度,即将塔建于寺院的前面,形成以塔为主、前塔后殿的形式。而从唐代到宋,则逐渐转化为塔殿并列的制度,成为塔、殿左右相对的形式。自宋代起,塔已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构建时以大佛殿为主,并将塔建在寺院的大佛殿之后,使塔和寺院的布局从塔殿并列演变成前殿后塔的形式。

智标塔建筑在东山观海峰绝顶,其南侧“下有塔院”,这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四月所绘制的《硖山全图》中可得到佐证。由此说明,当年智标塔院和智标塔的总体布局系前殿后塔形式。

▲ 清代《硖山全图》

智 | 标 | 塔

根据性质和用途,我国的塔主要有佛塔和文峰塔(风水塔)两大类型。其中佛塔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瘗埋舍利的舍利塔,另一种是埋葬僧人的墓塔;而文峰塔则是根据风水学说而建造的一种象征性建筑。

塔的变迁

智标塔,矗立于“硖石东山观海峰绝顶,下有塔院”。该塔“始于东晋,初名‘八福’。宋僧智标重建”。对该塔命名的原因,清代陈鳣在《硖石东山重建智标塔塔碑》中提到:“塔至今不称‘八福’者,重智标也。”智标塔建成后,不仅留有“飞转建塔”的民间传说,更有宋代文人周肇允所题的“浮屠演世教,磨凿舍利根。料峭捧九仪,洗空合万源”诗句,这也是目前所见到的有关智标塔的最早诗作了。

自明代开始,智标塔几度兴毁。首先,在“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倭寇从水路蹿硖石掳掠。……经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正月初三,……烧房屋经三宿未熄。当地军民奋而抗之,二月……寇败,经澉浦、硖石窜往省城,所过之处,以火为号,沿途尽烬”。在此过程中,智标“塔与院俱为倭寇所毁”。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蜀僧圆海(又名瑞林)重葺之,苦行募修越十年而成”。明末时,塔又倾颓。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黄湾(今海宁黄湾)僧宏通“感潮音而至,矢志复修。”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里人又重修之。但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七月,塔“忽遭祝融之厄”,且“每欲兴而未果”。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冬,南通州“僧无碍鸣鱼募修,构茅棚于塔下,鸠工饬材,远近争施,落成于辛末(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八月。云栌星栱,顿复旧观”。当时学者陈鳣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五月,作《硖石东山重建智标塔碑》为之记。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里人史春台出资修葺。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春,智标塔“忽为雷火所焚”,经七昼夜火烧殆尽。于是,嘉善僧三楞又募资重建。后因“洪杨之乱”而再次被“荡为劫灰”。至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魏塘(今嘉善)照人禅师无锡来到硖石,募资重建智标塔,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落成。僧照人又请魏塘人郭宗义重新书写了智标塔额,许光沐、朱昌燕先后为之记,这是历史上智标塔的最后一次重建。自此以后,智标塔走过了“群塔朝圣”的辉煌历史,日见残破。难免有诗叹曰:“十年不到东山塔,今日重来满眼尘。败壁仰观空有句,危栏俯视竟无人。垂杨历历为谁老?短草萋萋犹自春。堪叹及时志未展,流光如驶一沾巾。”

塔的结构

1.地面部分

从现存的老照片和本次的发掘结果可知,智标塔由塔刹、塔体、塔基和地宫四部分所组成,其中塔刹由覆盆、宝珠、露盘及相轮等组成。塔体为八面七层,砖木结构,仿楼阁形式。塔墙体采用砖砌,每层由平座、塔身和塔檐所构成,檐面铺设筒瓦,檐上挂有风铎。每面间隔辟券门,平座上置围栏。塔的底层设有副阶。发掘中发现最粗的木料直达50厘米,砖每块重13.5公斤,对塔的建材可见一斑。

▲ 智标塔原貌

塔基借山势而筑成,占地约190平方米,现已残。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塔外有宽3.2米的副阶,以供佛教徒们绕塔礼佛和观看佛经,其上铺设正方形青砖,外缘用内外三层侧立的青砖围砌。在副阶的北部,现残留有宽2.3米的石门槛,门槛的两侧凿有门轴洞,表明塔的北部原有可供进出的门,而南部是否有门则无法确认。副阶以内即为砖砌的塔身,平面亦呈八角形。塔身分内外层,外层为厚壁,内层即塔心室。塔心室外缘用厚0.12米的条石构成八边形。

▲ 塔基全貌

2.地下部分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地下部分的结构基本为劣打坚实的地基,只有塔的构造独具特点,除了地面上的塔体外,在低下还有一个特殊的构造——地宫,这也是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地宫也称为“龙宫”或“龙窟”,是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瘗埋舍利(佛骨)、保存佛教重要文物等作用。

▲ 地宫上的镇石

地宫位于塔心室正中部位,发掘时,自塔基向下仅0.4米,便暴露出地宫上的镇石,这种现象在杭州雷峰塔地宫也有所见。镇石整体呈不规则状,其重量估计在1.5吨以上。其下为两层大小不等的石板所组成的地宫顶盖,各石板间用砖块镶嵌并用石灰涂抹,对地宫顶部封护的甚为严时。

▲ 地宫上层盖石结构

整个地宫保存完好,地宫的平面呈近方形,四壁用长宽0.2、厚0.22米的红色砂岩条石砌筑,自下而上共有五层。在砌筑时,条石上下以每层约0.02米的差距依次内收,使得地宫的口部略大于底部。在地宫内壁和石函有一形似回廊的空间,其底部平铺一层整齐而有一定间隔的长方砖。

▲ 地宫回廊布局

石函置于地宫中间,平面呈正方形。在石函的北壁,自上而下凿有四级佛台,其长度与石函的内径一致,宽度除第一级为0.14米外,其余均为0.2米。在各级佛台上分别供奉各种佛像和安放善男信女所奉献的各类供养物。

▲ 石函全貌

是不是感觉很神秘?

地宫出土的文物有哪些?

.......

且看下一期为您讲解~

图文来源:《海宁智标塔》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

Hash:ef447c77bbd90b6d89eedfea0ea8d92767d81b78

声明:此文由 海宁市博物馆n海宁市文保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