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德艺旷世神针——记近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

原载《群言·江苏专刊》

博览会艺惊四座

清宣统二年(1910)六月五日,江苏省首府江宁城里热闹非凡。清末“新政”第一次官商合办的全国物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隆重开幕。大会审查长、状元实业家张謇一早来到会场内各馆巡视,除了查看各类物产陈列情况外,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自己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征集各地名产。

张謇来到美术类分馆,几幅精彩的刺绣作品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一堂传为露香园绣、董其昌书的十二帧屏条,他看了十分喜爱。露香园是明代松江才子顾名世的宅邸,顾氏后裔工绣,特别善于陈设性画绣。露香园顾绣为世所推崇,传世很少。对于传统艺术有极高鉴赏力的张謇虽有心购藏,但一时难辨真伪。还有几帧新绣,无论山水、人物均极为优美精致,让张謇颇为喜爱。

再往后看,一幅名为《意大利皇后像》的作品则令张謇更为惊讶,作品以写实的手法,注重明暗、层次,将意后形象表现得神形逼真、栩栩如生。这幅有油画质感和摄影效果的作品迥异于传统刺绣,使张謇顿感耳目一新。一打听方知这幅作品连同前面的几幅山水、人物均出自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沈寿之手。

张謇结识沈寿是在数日之后。南洋劝业会请沈寿任国绣审查,她因故来迟。那天,张謇见到沈寿,除了称赞她的刺绣绝技外,就是请她鉴定那堂董书绣屏。刚打开第一帧,沈寿即从针法上判定这是露香园顾绣无疑,张謇对沈寿深厚的艺术功力更为服膺。

献寿礼太后赐“福”

沈寿,原名云芝,1874年生于苏州。其父沈椿爱好书画文物。沈寿自幼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七岁起从其姊沈立学绣。十一二岁时已能将家藏沈周、唐寅的绘画作为蓝本,在缣帛上绣制出来,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十四五岁时绣艺已名扬姑苏

沈寿绣《松鹤图》(局部)

沈寿的才艺引得一位叫余觉的乡邻才子仰慕,他多次托媒向沈家求亲。沈寿20岁时,他终于如愿以偿。余觉精书画,婚后二人研习绣艺,十年如一日。不久,夫妻二人移居上海,有更多机会观摩、研究露香园顾绣真迹,沈寿的技艺更加精湛。当时见其绣者无不称道,内行认为已超过了顾绣。

1903年,余觉、沈寿接受友人建议,准备在翌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献绣品祝贺。于是,余觉从岳丈收藏的名画中选定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两幅画为蓝本,摹入绣片,再由沈寿精心绣出,历时一年余。送入宫中后,慈禧见了大喜,亲赐御笔“福”、“寿”二字给余沈夫妻。沈得“寿”字,由此更名,作为纪念。清廷还授予他们四等商勋,并于农工商部下设绣工科,委沈寿任总教习,她的绣名更远播四方。

1904年11月,沈寿夫妻由清政府派往日本考察,在历时两月的考察中,沈寿从日本美术绣、欧洲素描、油画、摄影艺术中得到很大启发,从此决心对传统刺绣进行革新。

集众长创新绣法

中国传统的陈设性刺绣,以摹写书画为主要内容,称为画绣。它以针代笔,通过各种针法技巧,将书画章法、意境表现出来。因此,刺绣艺术深受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力则相应受到制约。

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精神启发、感染下,沈寿开始探索中国刺绣新的表现形式。经过艰苦努力,沈寿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刺绣艺术体系——仿真绣。在艺术思想上,仿真绣以写实为宗旨,追求物体的自然形态、光影层次的立体效果;在技法上,继承传统针法外,吸收日本刺绣中的虚针、肉入针技术,并创造了旋针、散针两种新针法。仿真绣的创立,改变了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将中国刺绣艺术带向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期间,沈寿成功绣制了第一幅仿真绣肖像作品——《意大利皇后像》。这幅作品不仅在南洋劝业会上倍受推崇,而且在1911年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优等奖。会后,清政府将此绣品赠送意大利皇后,意皇后致信盛赞中国艺术,并赠沈寿钻石金表一块。

沈寿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在京七年间,沈寿除了任职绣工科,还与余觉开办了福寿绣厂。清朝灭亡后,沈寿夫妻先后在天津开办女工传习所,又在苏州开办刺绣学校,传播刺绣艺术。

传习所课徒授艺

1913年,张謇苦心经营的南通各项事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兴办女子职业教育成为他此时的一项重要考虑。中国妇女普遍熟悉刺绣,如能教习她们提高技术,绣出精品,就能帮其掌握谋生技能,实现女性的自立自强。因此张謇决定建立一所刺绣学校——女工传习所,而教师人选他首先想到了沈寿。

沈寿在天津收到张謇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主任聘书时,还接到四川某地的高薪聘请。她考虑南通兴办实业教育生机勃勃,有利于传艺,又敬佩张謇的创业精神,就辞谢了四川方面,来到南通任职。

1914年8月,沈寿正式就任南通女工传习所。学校创办初期,条件艰苦,沈寿因陋就简,尽心竭力。张謇对沈寿也十分敬重,在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她的艺术实践和办学传艺。沈寿的人生事业在南通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沈寿在来南通前也办过一些刺绣学校,培养过一些人才,但是无法和南通女工传习所相比。南通女工传习所在她的规划下学制完善、渐具规模,设有普通班(乙班),学制两年,主学花卉、翎毛;美术班(甲班),学制四年,主学山水、人物;研究班(本科班)主学肖像、仿真绣。女工传习所成为我国近代刺绣教育的中心,曾先后招收了15期学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得沈寿亲传毕业的本科学员九人,甲、乙班学员共一百四五十人。其中的优秀者后来成为苏绣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1920年,即女工传习所建立后的第七年,已培养出一批人才,绣品亦多。为打开销路,维持学校运转,解决女工生计,张謇又创建了南通绣织局,请沈寿兼任局长;并在上海九江路、纽约第五街开办分局,在瑞士、意大利等地建立销售部,使南通刺绣进入了国际市场。

扶病体再成佳作

沈寿在南通长期受病痛折磨,医生曾劝其离职静养一两年,但她仍带病坚持,“但非病不能起立,无一日不为诸生勤勤指授”。张謇对她除了在事业上支持外,还在生活上关心,请名医为她治病,安排她休养,考虑到她既任主任又兼教员、局长,任务繁重,屡欲给予加薪,沈寿均坚决辞谢。沈寿曾对姐姐沈立说:“啬公知我,以绣托我,知己之感,吾心尽我力以为报。”而张謇对她人品、才能更极其推崇,赞其是“实业界仅见之人才,教育界最近之模范”。他们为办好刺绣教育事业相互信任、相互体谅,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沈寿的艺术天赋也得以充分发挥。

1915年,沈寿完成了旷世杰作《耶稣像》。作品运用各种针技、上百种色线,以写实手法将耶稣遇难时头戴荆冠、血迹满面、两目失神的痛苦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当时一个美国人欲以1.3万美元购买。1919年,病中的沈寿历时三年完成了她最后的代表作《倍克像》。这幅作品以美国名伶倍克的相片为蓝本,根据自己的刺绣光影实践经验,按明暗层次运针配色,将倍克表现得惟妙惟肖、光彩照人。作品在纽约展出时,倍克赶来参观,敬佩之极,当即许以5000美元求购。这两幅绣像被张謇视为国宝,只许展览、不许出售,收藏在南通博物苑,向国人展示。后虽几经战乱,南通博物苑受到很大破坏,但张謇后人几十年精心保护,并于1986年献归祖国,现暂存于南京博物院

沈寿绣《倍克像》

沈寿还绣有一幅《古观音像》,张謇在绣帛上用楷书录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题绣名、长跋,再由沈寿绣出。1918年,张謇在狼山观音院建“赵绘沈绣之楼”,将这件作品连同赵孟等古今名人所作的观音像一同陈列出来。这幅张、沈合作的精品现珍藏于南通博物苑。

竭心力合著绣谱

中国刺绣艺术延绵数千年,历代艺人口手相传,相关的著作和文字记录寥寥无几。明代,浙江倪仁吉曾著《凝香绣谱》,惜已不传。清代道光年间丁佩著《绣谱》,却对针法无专门叙述。刺绣著作的缺乏使得许多绝技失传,沈寿、张謇常为此深感痛惜。

1918年前后,因过度操劳,沈寿病痛渐重。张謇将住所濠阳小筑的前院腾出让沈寿休养。又恐其技艺失传,嘱其总结一生经验,进而决心共同努力完成一部绣谱。

传统工艺历来难以笔录,艺人一般不善文字表述,而文人不谙其技,难书其妙。张謇不顾年事已高,事务繁重,从头学起,担当了撰录绣谱的重任。病中的沈寿从一物、一事、一针、一法开始审慎思忆,详细讲解,张謇则分门别类,记录整理。这样一天完成一两个条目,有时两三日才能完成一条,然后再进行编排。许多难以表述的技法张謇均概括出来。就这样进行了数月,初稿完成,然后再由沈寿反复审核校正,先后三易其稿,最终完成,并以沈寿晚号雪宧定名为《雪宧绣谱》。

1920年,这部凝结着沈寿毕生心血的著作在南通翰墨林印书局出版了。《雪宧绣谱》由张謇作序,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八节,系统总结了沈寿的艺术观,全面论述了刺绣过程中的要领方法,重点讲述了16种基本针法,及沈寿独创的“仿真绣”理论。全书内容完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刺绣理论著作。近代著名收藏家朱启钤评论此书说:“其书集绣法之大成,持衷中外,确有心得,可俾后人奉为圭臬,且开中国工艺专书之先,断非丁佩之谱所可同日而语。”《绣谱》是沈寿对中国刺绣的又一重大贡献,至今对刺绣实践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通城绣圣流芳

1920年年底,沈寿病情加剧,以至卧床不起。张謇请来德国医生给她医治,并不再让她管事,但只要传习所、织绣局有事,她仍坚持处理。

1921年阴历五月初三,沈寿溘然长逝于南通织绣局寓所,年仅47岁。遗嘱将自己安葬在让她的刺绣才能充分施展、发扬的南通大地上。

在南通市的南郊风景区黄泥山麓、扬子江畔有一片幽静秀美的园地,近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长眠于苍松翠竹的荫蔽环抱中。墓茔前的石牌坊上有张謇的题字“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后立汉白玉墓碑,前篆张謇手书灵表,后刻沈寿遗像。70多年来,前来凭吊、缅怀沈寿的学艺弟子、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人们在为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之时,又为沈寿的刺绣艺术得到继承传播、发扬光大感到欣慰,而这正是沈寿当年念兹在兹的心愿。

Hash:34d8327b4601f5228247eb9354415988bf95d06d

声明:此文由 群言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