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通城根脉 留住百姓乡愁丨推进文物保护,崇川准备这样干
视觉南通
微信号:nantong-vision
每件文物都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宝库,背后承载着渊源悠久的历史和弥足珍贵的记忆。它们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髓和精神价值,保护好文物古迹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做为南通的中心城区,崇川自古被称为“崇川福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截至目前,全区范围内共有经省文物局登记在册的博物馆10座,历史文化街区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区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6处。所拥有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市前列。近年来,崇川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崇川文物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图为崇川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城山河三角桥(金峰摄)
普查让文物重焕生机
今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外漂泊多年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法轮寺石刻及灵塔由崇川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运至南通崇福禅寺,由崇福禅寺代为保管并推进其展示利用工作。目前,“清咸丰法轮寺田产南通州告示石刻”已嵌入碑廊,其余遗存将在清理修复后集中对外展示。
曾盛极一时的法轮寺原位于市区龙王桥东,2011年,在拆除该寺遗存的过程中,“清咸丰法轮寺田产南通州告示石刻”“民国法轮寺田产南通县署告示石刻”及“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世祖灵塔”等珍贵文物被发现。上述两块石刻记录了法轮寺的兴衰及历史上学田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关情况,还有张謇、张詧等人修寺布道的珍贵史料,是近年来崇川地域鲜见的出土文物。2013年,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上述遗存被崇川区文旅局列入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单,加大了对其保护的力度。
什么是可移动文物?崇川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余智介绍,可移动文物主要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崇川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3年正式启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深入发动,保障经费,在市级文物主管部门及市普查办的具体指导下,崇川区通过近三年深入细致的探查,经实地勘验和专家认定等环节,最终确认了7家区属国有单位共104件藏品入选,包括石刻、书画、家具和瓷器等,成果丰厚,填补了崇川区属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收藏的空白。
“此次‘国宝大调查’不仅仅是统计文物数据,最终目的是要让束之高阁和藏于民间的文物‘活起来’,服务于人民群众。”余智介绍,在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崇川区文旅局被授予全省普查先进集体称号,三件普查新发现重要成果——“民国蓝地白花瓷绣墩(一对)”及“清粉彩桃蝠花盆”入选“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精品成果展”。
图为“清咸丰法轮寺田产南通州告示石刻”(韦峰摄)
街巷间留存崇川记忆
来到段家坝小园20号楼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涧桥仍熠熠生辉,上面深雕的古朴纹饰至今仍显得典雅大方。崇川区文旅局文物科科长韦峰介绍,涧桥原为木质结构,位于原南大街南端,跨于城南涧河之上。明天启四年(1624),一代名医陈实功捐资重建涧桥,改为单跨石梁桥,条石取自墓阙、牌坊,后经数次维修,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2018年,崇川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将涧桥、崇川沿江水楗、人民中路张氏住宅等6处文化遗存登记公布为崇川区首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成为存在于街坊间的崇川记忆。
相对于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定级的,则称之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余智介绍,崇川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在历时近四年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基础上,区文旅局通过对200余处点位实地复核,遴选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存点位,经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结合崇川实际,率先在全市公布首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单。
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是老南通的标志,也是老南通人的情结。这里不仅保存了南通老城较为完整的街巷格局,而且存有众多各个历史时期精美的宅第院落,留下了众多的名人遗迹,是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截至目前,两个街区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优秀历史建筑18处,全国第一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236处。
2017年,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腾迁工作顺利启动,作为该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方,区委、区政府一再强调要切实做好街区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余智介绍,为切实维护好街区的历史风貌,区文旅局发挥专业优势,安排专人参与街区腾迁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在江海文化研究会、张謇研究中心、民盟南通市委部分专家的指导帮助下,针对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梳理出重点街巷沿线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院落34处;实地调研核定腾迁房屋中具备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109处,并对其逐一拍照登记,为下一步保护修缮工作完善基础资料;积极组建以原住民为主体的文物安全巡查队伍,坚决遏制腾迁过程中历史建筑构件非法买卖的行为,并成功追缴街区腾迁过程中的失窃文物——“壁月”石刻;与此同时,组织开展“寺街经络”文博专家进基层活动,注重以活动为载体,提高街区居民的文保意识。
图为巡查员实地测量施工建设是否触及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易天摄)
志愿者成文保“防护罩”
2018年,区文旅局整合资源、创新举措,根据文物点的分布情况,遴选、聘请了13名社区干部作为巡查员,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文物安全志愿巡查队伍,利用文物行政执法APP平台软件,全面开展文物安全志愿巡查工作。
“巡查员针对各自监管的文物点位,每月巡查频率不得少于两次,并在APP上上传文物实际状况图片”。余智介绍,成立志愿者巡查队伍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崇川区文物安全监管力量的不足。3处历史文化街区,5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寺街西南营街区明清、民国建筑和名人故居鳞次栉比……这些“老古董”在文物志愿巡查者心中就是南通这座城市的根脉所在。他们担负的责任不是简单的走访,而是要全面记录文保单位的本体状况及周边的环境变化,以便及时掌握是否存在各类危害文物安全的隐患。
最近,志愿者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兴国教寺大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静业庵这两处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存在违规建设行为,立即上报崇川区文旅局。区文旅局第一时间会同市文广旅局相关人员赶赴现场查明情况,并及时约请市、区有关单位就违规建设行为进行现场督办,责令使用方限期拆除整改。余智表示,接下来,崇川区文旅局将进一步拓宽志愿者队伍,让专家学者、学生代表等也加入其中,让文物保护巡查工作做到高效化、常态化。
除加大巡查力度外,为了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区文旅局自去年始,联合公安、消防、属地街道等部门,对辖区范围内60家文博场所开展多轮次的安全大检查,确保辖区范围内文博单位安全无事故。文物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工,余智表示,下一步,崇川区将以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对全区各类文博单位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通过“专业+巡查”的双保险,保护、传承好崇川大地上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提高全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袁晓媫 仇禅慧 实习生:顾婧
来源:南通发布 编辑:王婷 实习编辑:李凡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Hash:b5fd15d542e13b2d713066f920fc78d694b8cf6f
声明:此文由 视觉南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