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蒲江•每周一宝——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石刻

今天,蒲江县飞仙阁摩崖造像区的大佛坪山崖上有一方唐代石刻,名曰“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石刻”。你可不要小看这方石刻,其方寸之间见证尘封千年的唐代府兵制的那段历史

该方题刻,高1.32米,宽16厘米,楷书,字径12厘米。据《四川文物志·征求意见稿第二集》,现在可辨认出十八个字,“□人行部”(注:□中字为言字加个專),“龛”,“年二月”,“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

蒲江县“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石刻

摄影:张成虎)

蒲江县“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石刻外景

(摄影:张成虎)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文帝仁寿四年(604)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为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以雅州为临邛郡。魏征《隋书》记载,临邛郡,旧置雅州,统县九:严道、名山卢山、依政、临邛、蒱江、蒱溪、沈黎、汉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为雅州。五代时《旧唐书》记载,雅州下都督府领严道、名山、卢山、依政、临邛、蒲江、临溪、蒙阳、汉源、火井、长松、灵关、杨启、嘉良、大利、阳山十六县,是年割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五县置邛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为卢山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雅州。宋祁、欧阳修《新唐书》记载,雅州,卢山郡,下都督府,户万八百九十二,口五万四千一十九,县五:严道、卢山、名山、百丈、荣经。

历史上,蒲江与雅州关系密切。隋唐时,今蒲江地域一度隶属雅州管辖。直至明清,蒲江河谷位于西南丝路茶马古道的冲要之地,《舆地纪胜》引《道路序》云:雅州“西通碉门,东出蒲江”。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今天蒲江河谷的飞仙阁摩崖造像中,发现一方关于雅州的题刻。

然而,怎么解读“平羌府校尉员君肃”呢?

周武帝保定元年(561)置平羌县(今四川乐山),隋开皇三年(583)改为峨眉县,九年(589)改为青衣县。十三年(593)改名龙游,以隋将伐陈,有龙见江水,引军而前,故名县。唐代因之,龙游县属嘉州。鉴于唐代已无“平羌县”,蒲江“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中的“平羌”显然不是指的“平羌县”,何况该县也不归雅州管辖。

那么,我们可以解读为“平羌府”吗?这是不行的,因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辖设置中,从来就没有“平羌府”一说。

解读蒲江“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石刻的关键在一个“府”字。由此,我们惊奇发现该石刻与唐代府兵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破除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文帝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变军籍为民籍,兵士则由军府统领。从而,府兵制和均田制的紧密结合,形成一套兵农合一的制度。唐初沿用府兵制,到开元年间,均田制瓦解,百姓逃亡或迁移严重,府兵来源严重短缺。开元十年(722),唐玄宗采纳张说的建议招募壮士充当宿卫,府兵制开始解体。天宝八年(749),宰相李林甫奏请停用折冲府上下木契、鱼书,府兵有官无兵,府兵制彻底解体。

唐代府兵制基层组织名“折冲府”,泛称军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属兵士通称卫士。唐代张九龄、李林甫《唐六典》记载,各军府“中郎将各一人,正四品下;左、右郎将各一人,正五品上;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中郎将掌领其府校尉、旅帅、翊卫之属以宿卫,而总其府事;余如左、右卫。”

唐高祖《武德令》规制,诸府校尉为“正六品下”的中下级军官,其职责为“以备宿卫,以从师役,总其戎具、资粮、差点、教习之法令”,“以教其军阵、战斗之法”。诸府校尉领兵,“凡卫士,三百人为一团,以校尉领之”,“以便习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团下有旅,旅设旅帅,五十人为队,队设队正、副队正,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之马。诸府校尉的职分田为120亩,另诸府有公廨本钱,上府200贯,中府150贯,下府100贯。

据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唐代全国十道的折冲府总数为656府,其中:关内288府、河东163府、河南74府、陇右37府、山南14府、剑南13府、淮南10府、岭南6府、江南5府。据《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以成都府益州为治所,管州二十六、县一百一十二,其二十六州为“成都府,彭州,蜀州,汉州,邛州,简州,资州,嘉州,戎州,雅州,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维州,当州,悉州,静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州,姚州,协州,曲州”。

唐代十道地图

关于唐代剑南道六个折冲府的名称与分布情况,直到今天,历史学家们还没有全面的研究和了解。蒲江“雅州平羌府校尉员”石刻,则可补史之阙。据此,至少我们可以知道,雅州平羌府为剑南道六个折冲府之一。

唐代各地折冲府有简称与专称,即就所在区域,因地定名。如云阳县有甘泉山设折冲府,即名“甘泉府”,京城长安永乐坊的折冲府名“永乐府”,西州天山县的折冲府名“天山府”。据蒲江“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石刻,驻雅州的折冲府名“平羌府”,为什么如此命名呢?当然不是以嘉州的平羌县来命名的。

雅州平羌折冲府之名,缘于雅州其地有“平羌水”。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剑南道雅州严道县平羌水,经县东二里。宋代《元丰九域志》记,雅州有平羌水。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雅州严道,唐县,有严道山、平羌水。《大明一统志》记载,平羌江在雅州城北,旧传羌夷入寇,诸葛亮于此平之故名,唐李白诗“影入平羌江水流”。清代陈登龙《蜀水考》说,邛水出邛崃山,在荣经界至雅州合青衣水,入洪雅界。他考证:邛水一名平羌江,俗名雅河,自天全芦山发源,东南入洪雅。

清代陈登龙《蜀水考》

据戴均良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隋大业三年(607)改蒙山县置严道县,唐时为雅州治,治今四川雅安市西古雅安山上青衣江,又称雅河,古称大渡河、沫江、平羌江。

由此,唐代雅州平羌府这个折冲府之名,盖因雅州之平羌江而得名。

员与贠通,郑樵《通志·氏族志》记载:“贠,音运,一作郧,芈姓,楚伍员之后。”蒲江“雅州平羌府校尉员君肃”石刻中的折冲府校尉员肃,其名今天已经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不见于任何典籍记载。

唐代府兵制于玄宗时破坏,天宝元年(742)雅州改为卢山郡。故而,雅州平羌府校尉员肃到蒲江题记石刻的时间,可以界定为唐玄宗之前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统治时的一个年号的某年二月。石刻中的“行部”一语,其意为巡行所属部域。一千多年前,员肃为什么带领府兵巡行到蒲江?由于石刻风化破损严重,题刻无法完整解读,或许这将是一个永远无法揭开的历史之谜。

2006年,蒲江石窟-飞仙阁摩崖造像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昭陵六骏图》(局部)

(注明:部份图照来源网络)

Hash:f75b3c940dabca0504455d5aa7efed656c5279c9

声明:此文由 蒲江文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