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祥富:大桅尖路的前世今生
大桅尖路的前世今生
闫祥富
2019年,大桅尖路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之路,作为从家乡宿城走岀来的人,我感到十分高兴。但是作为了解此路来历的人,最美大桅尖路解说词中所说“大桅尖路始建于2000年”,对这句话笔者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始建”是用词不当,或者说写解说词的人不了解大桅尖路的前世。
说起这件事话就长了。1943年5月27日,我出生于宿城半路庄水井崖夏家的东屋里,我的衣胞还埋在夏家附近的一个三叉路口。半路庄就处于大桅尖路的西侧不远处。当年,由于日伪政权的双重剝削,加上天灾,我家在宿城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不得不于当年腊月举家逃荒老窑,到连云港给朱家大院看山护林讨口饭吃。
1948年11月7日,连云港解放了。这天,我才5岁,但使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1950年,宿城土地改革,我和姐姐回老家上学参加土改,顶人口地,父母和哥嫂他们还留在连云港开个小饭店,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我和姐姐还有三爹闫鸿璋三口人把自家的地刚好顶住,被划了个中农成分。中农应该分为上中农,中农,下中农三个等级。后来不是说在农村要依靠贫下中农吗?我家的成分应该是下中农。在社教中,我家是依靠对象。
在宿城上学期间,我们是借住王大奶家东屋的。后来,她家的堂屋三间,东屋三间,西屋是三间墙框子,都被我家买下来了,共花了260块钱。王大奶家的房子就在大桅尖路东边约30米处。我们吃的水,每天都是到水井崖去抬的。当时,我们把这大桅尖路叫西马路。马路是多会建筑的,我们当时小,是不知道的。
从1950年秋天起,我到宿城上小学1年级,是在夏庄分校上的。夏庄分校设在逃亡台湾的夏绍武家堂屋,这堂屋共四间,学校用了其中三间。我很快与家住附近的吉广贵同学交上了朋友,每天上学一起去,放学一起回,感情十分深厚。这马路两边每边都有一条水沟,人们叫它马路沟,约百米多长,是因取土筑马路而形成的。这沟里的水只有到冬天才能、干,每年秋天,我和吉广贵都要到这沟里摸鱼提蟹,回家美歺几顿。这马路向北弯弯曲曲上了山,走黄茅顶,到张家楼,经 鹿场,二桅尖,吕端山,黄窝,磨刀堂,最后到达连云港港口,总长约60里。从我家西向南经连子山西端过蛤蟆汪,跨过龙潭涧,当时这涧中我们还看见过桥墩,桥板不见了。这路直到南山跟拐向东,与原来的大板艞往法起寺的土路会合,和进宿城的小板艞路接头。
最近我调查了宿城几位知情老人,得知大桅尖路建筑年代及有关故事,初步确定它是始建于1935年,比解说词中所说的建筑年代早了65年。
92岁的夏绍雨老人,对大桅尖路当时建筑的情记忆犹新,他当年是8岁,要是上学,应该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夏绍雨从小就是大个子,俗话说,身大力不亏。他8岁时就参加过这条路的筑路活动。他家住在汪崖,这路正好经过他家门口,他的父母都参加了筑路,宿城各家的大人也大都参加了筑路。他觉得筑路好玩,看着大人们干活,自己也跃跃欲试,当时的场景他还记忆忧新。
他说:开筑大桅尖路,民工只是配角,主力是国军。听他父母讲,主要是国民党军队里的工兵营规划设计,规划施工,开山劈嶺,打眼放炮。守备驻军也参与掀大石运石头码坡等工作,民工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他们口音不同。大家都听从指挥,干活十分出力。
夏绍雨对工兵在有标记的岩石上打眼放炮,觉得好玩,.看得认真仔细,记忆深刻。他说:工兵在标上记号的打眼处,按要求打好炮眼,一般是几十公分深,炮眼内要清理干净,要干燥。先放上适当的炸药,那时没有现在的炸药,只是当时打土枪用的枪药,工兵自制的。没有导火索,也没有雷管。在炮眼门洞口放上高升或小鞭,点着后,掉进炮眼内爆炸,引爆了洞内的炸药,把岩石炸裂。因此,此炸药非彼炸药,爆炸力小,只能把岩石炸出裂缝,然后再用钢钎沿着裂缝把石头撬开,破小运走。
当时的民工中,石瓦匠最吃香,要靠他们打块石,砌錾脚码大坡。现在我们还看到当年他们码的大坡还完好无损,没有变。据说这些大錾脚都是墟沟龚大巷龚家那批石匠高手的杰作。
我们还调查了94岁高龄的夏九田、高长本等老人,他们讲述的情况都差不多。
根据几位老人当年的年龄推算,大桅尖路的建筑年代应该在1935年,至今已有85年路龄了。
1935年建成的大桅尖路,当时叫马路。就是马走的路,这是老国民党为了当时战备的需要,开出的一条翻山马道。这条马路当初的设计路线不是现在上山这条路线。
那是从哪里上山的?经过哪里?据大竹园村的张秀华回忆说:听上辈老人讲,这条上大桅尖马路,开始设计时,是走东崖屋北嶺头上山,然后走大竹园斜插现在张楼西边的五道桥,也就是现在马路经过的五道桥。那后来又为什么改道了呢?
张秀华说:这里就有故事了。当时修路的领导人没有经过与张楼姓张的老一辈那些人协商,没经过他们的同意,就把筑路的路标络插上了。这些路标插在张家的楸树林里,插在张家的祖坟茔里。他们一看这还了得,如让他们筑成此路,这不毁了张家的楸树林,这损失也太大了。还毁了张家老祖坟,这更不得了。经研究,姓张的绝不能让这些当兵的得逞。于是计划等天黑当兵的回营,再把路标拔掉。第二天当兵的来看路标不见了,还不知怎又回事。又插上路标,第三天路标又不见了。后来,朝阳有权势的张小爹岀来说话了,告诉筑路的领导人,说张家不同意在此地筑路。理由是毁了楸树林,平,,一力了祖坟,目中无人。並建议他们到对过的黄茅顶去开路吧。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九变十八拐的大桅尖路。
这条马路开始筑时只有2米宽,只能通行单行马队,这样运送战备物资太慢。后来把马路拓宽为4米,这样可以同时通行2一3个马队,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为守军准备了充足的战备物资。
据夏九田老人讲述,为了马蹄不受损伤,除打了马蹄铁外,筑路军人,还在马路表层增加一层黄土保护层,使马蹄不接触石层。黄土层约20公分厚,然后用水泼透黄土,再用两头大蹬牛拉着大石磙,从下往上压路,把黄土压结实。这样马走在上面很舒服,不伤蹄子,想的真周到。
这条大桅尖路在1935年一年内筑成,抢在连云港保卫战前两年完工。实际上这还是一条毛坯路,还没来得及修完整,日本鬼子就于1938年5月20日,开始大举进攻连云港,全面轰炸连云港地区。大桅尖路,在连云港保卫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民习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闫祥富老师
编者注:闫祥富老师常年致力于考古发现、古树名木研究、山民习俗非遗代表性传承
Hash:8b4e053fbcce8dd569ec3211766ea2f0545f1553
声明:此文由 连客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