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片见证盘锦古文明

导 读

这枚彩陶残片成了盘锦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之一。它告诉我们,这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将盘锦短暂而苍白的记忆向前推进了5500多年。

盘锦最美声音 邂逅最美盘锦

彩陶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物证。考古界专家们说:东北地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一样,同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红山文化比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还要早1000多年。

经过辽宁省博物馆专家们的进一步确认,我所捡到的那枚彩陶片是红山人使用的典型器物的残片。在遗址及其周围,还采集到许多有价值的标本,发现了石斧、网坠等细石器。这些细石器都是用小的石英石、燧石和玛瑙石做成的,有刮削器、石镰、箭头等,此外还发现有废弃的打制细石器的石核,直筒罐残片,上面刻有“之”字纹。所有的文物全都指向一支罕见的部落——遥远而神秘的红山人。他们在历经5000 多年的时光沉淀之后,第一次在盘山境内展露出自已古老的容颜。

1983年,普查队员们对高升文奎北沙岗子遗址进行复查,又采集到许多细石器标本。此后,正式确认这里为红山文化遗址

2004年,在盘锦电视台录制《海韵河风》节目时,我和栏目组一同来到高升镇文奎村北沙岗子文物出土现场。我作为彩陶标本的见证人,面对摄像机的镜头讲述了彩陶片出土的经过。事后,全市围绕彩陶片出土一事掀起一阵不小的宣传舆论热潮。朋友们询问我彩陶片出土的意义和重要价值,因为我对它的深刻内涵只是一知半解,没能恰如其分的回答,我深感遗憾。

2006年11月,当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到我市录制《走进盘锦》节目时,我随同栏目组专程去省城沈阳采访原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并参观省博物馆的红山文化展览,面对面地听取了专家们对红山文化历史渊源和发掘过程及其重大意义的阐释。第二天又冒着大雪来到凌源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参观考察。在工作人员带领下,目睹了红山人留下的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我在牛河梁陈列馆里存放的大量彩陶片前仔细观看,那里的彩陶残片和我采集到的彩陶片并无二致。那些细石器标本和文奎村北沙岗子采集到的细石器标本一摸一样。只不过作为红山文化的中心区,那里出土的彩陶器品种多,保存完好率高。那些泥质彩陶红地黑彩,图案为宽条带组成的几何形状,堪称彩陶精品。从女神庙的祭祀规模看,此时的红山先民已从图腾崇拜进入到祖先崇拜的高级阶段。这时我兴奋地想到,当初把这枚彩陶残片从土层中拿到手里时,只是当作文物普查工作的一项收获,现在我终于认识了它的庐山真面目。我深有感触地对杨洪琦说:“洪琦,直到今天,我才看到,我们采集到的彩陶片和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的标本,都是同时代的东西。这足以证明文奎北沙岗子确确实实是红山人繁衍生息的地方。”

如今,这枚彩陶残片竟成了盘锦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之一;它在不经意间的现身,也成了盘锦考古工作值得大书一笔的发现。它告诉我们,这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它将这座城市短暂而苍白的记忆向前推进了5500多年。

中央电视台“今日中国”栏目组录制《走进盘锦》节目时,我又一次把这一发现讲述一遍。通过央视国际频道,这条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节目播出后,不少朋友再次向我询问有关彩陶片的情况。2007年3月20日上午9时,我正在办公室里阅读文件,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是远在加拿大的文友沈玉秋给我打来的电话,说是在央视的《走进盘锦》节目中,看到我站在一片沙丘上,向主持人讲述发现一块彩陶片的镜头。她问我:“这是真的吗?”我如实地向她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她听后,深有感触地说:“盘锦不光有今天的繁荣与发展,远在5000多年前,那里的先人们就已经沐浴到人类社会的第一缕文明曙光,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前头了。”

我撂下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仔细琢磨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不禁心潮起伏。盘锦在遥远的古代就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此后的几千年来,盘锦人开天辟地,其后一如既往,奋发进取,薪火相传。今天,盘锦人正在辽河两岸、辽东湾畔广阔的土地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盘锦的未来将更加壮丽美好。(李福林)

征集

★“夜读盘锦”征集以反映盘锦地域特色文化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为主的散文、札记等,2000字以内。

★投稿邮箱:pjfbcg@163.com

详 询:0427—2283513

联合出品:盘锦发布

新媒体编辑 张骁

Hash:2f6b5000285fc8d5b9d4bbdc14139f57fe26b3d4

声明:此文由 掌上看盘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