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德里张氏望族专刊系列

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撰文

德里村位于洛宁县城南二十里金门川涧河西岸,村东有洛南大渠穿过,流水潺潺,渠东有竹园百余亩,风景宜人;东临涧河和寨根村、金门寨遥相对望。村西为纱帽岭,西南纱帽山;村南为张氏祖茔和惠家村相邻;村北有民国时期河南省第二十七补充兵训练处遗址。

德里村原名北里村,自古以来为金门川所属之地,自东周至北魏初属宜阳县之西境。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在洛河以南置金门县,治所金门城,属宜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置金门郡,治所金门县城。北魏至东魏时期隶属金门县,北周至隋朝时期为熊耳县所属,唐宋时期为永宁县太平乡所管辖,自元以迄明清、民国初期,隶属永宁县王召里。北宋初年,江州义门陈氏一支迁入,元朝时陈氏为北里村大户。元朝末年,关中战乱,张氏始祖仲文公与党氏携子贵公避兵东迁河南府永宁县,定居邑南金门川北里村,明洪武年间,始祖仲文公年老思乡心切,遂归故里同州雁羌,省亲祭祖,不幸病逝,葬于雁羌。祖母党氏逝后,贵祖葬母于村西南纱帽山下,德里张氏祖茔以祖母党氏立祖,为张氏始祖。二世祖贵公与陈氏联姻,贵公所配乃长者陈仲武之女陈氏,生四子琇、珷、珍、玹,贵祖四子,分为四门,开宗立派,繁衍生息,子孙昌盛。自元末到明朝中期,张氏家族一直居住在祖茔以北一大片窑洞中,后繁衍日众,逐渐由南向北发展,到明末时期,已经形成基本格局,张氏四门居南寨,张氏三门居北寨。明朝时期,世称“南坟北村”。南边为坟称“张坟”,北边为古村称“北村”, 即北里村,因村方位在北故名,至今犹称“北村”。

德里村张氏始祖墓

张氏先祖世代积仁积德,每遇灾荒之年,赈灾放粮,救济百姓,以故乡人感恩,称北里村为德公所居之里,故称“德里”。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诰封为“德里村”,并下圣旨建坊旌表。

德里村张氏祖茔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廿二日张霦 张霨 张震 等《详陈优免恳乞明察事》云“咸丰七年(1857年)张仁台新摄永篆,阅邑志,见生先祖中丞士益散粮赈饥,活人甚广,金邑侯(明嘉靖年间永宁知县金汝砺,常熟举人。)建坊于村,旌为德里,循例免其子孙各杂派,设祀乡贤,并祀忠义。”

德里村张氏故居二门

德里村由南寨和北寨两个古寨组成。南寨,为明天启年间四川巡按张论所建,即世称德里城,清朝相继重修,至今南寨西崖根犹称“城后头”,遗迹尚存。南寨之南有张论故居,三进院落,相传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故居东南有花园和养鱼池,遗迹尚存。

民国六年(1917年)《洛宁县志》卷一【补续古迹】云:“张中丞故宅:张中丞讳论,字葆一,明天启时(1621--1627年)官四川巡抚,遗宅在金门川德里村。村南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高四丈许,周身螺纹,枝叶亦然,青葱蓊蔚,奇特异常,传闻系中丞手植,四方好古之士,每盘桓树下,流连不能去云。”

1995年夏我在德里北寨发现一奇石,经考证,此石为张论故宅遗物,应为故宅大门石鼓底座残石。遗石上面有文字,曰:“明万历四十年,本宅兵部观政,安石铭曰:…质惟琮尔,… 阀阅邛颙,… 以介子”之语。

南寨原有张氏家庙一座,明天启年间四川巡按张论所建,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其子张鼎延清顺治年间重建,旧址今不可寻。

德里村张氏家庙

南寨村南有清嘉庆武举张虎甲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据《洛宁县文化志》所载“张氏旧居为清康熙初年(1661年)张佑延所建。”乾隆年间重修。三进院落,从大门到后院共十三道门,宅院设计合理,建筑精致,砖雕木雕,惟妙惟肖,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八十年代尚保存完好,九十年代以来后宅上房毁于火灾,前院门楼年久失修,木雕尽毁。故居原悬挂有清嘉庆年间匾额四面,为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科(1816年)武举张虎甲立,文物价值颇高,今存“武魁”、“鹏翔高骞”、“春酒介曶”匾额三面。故居东有菩萨庙一座,年代久远,相传为宋代所建。世传为明四川巡抚张论之母朱氏烧香祈祷之所。现将所存匾额予以介绍:

“春酒介曶”匾

上款:恭祝大德望心传张老太翁八旬荣寿

姻晚程谨

下款:峕 乾隆岁在癸卯仲春三月谷旦

乾隆岁在癸卯,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此匾原保存于德里村嘉庆武举张虎甲故居,存于其后裔家中,2004年被盗。

“武魁”匾

上款:钦命河南等处承宣布政司使布政司加三级记录十次吴,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兼提督衔节制全省军务加十级记录二十次阮(元),钦命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总理通省驿传事务加加三级记录二十次琦,为下款:丙子科中式武举第二十六名张虎甲 立

峕 嘉庆二十一年庚子月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此匾原保存于德里村嘉庆武举张虎甲故居,今存于其后裔家中,完好无损。

“鹏翮高骞”匾

上款:钦命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特授河南府知府加三级记录二十次齐鲲,钦命赐进士出身状元及第提督河南省学院升户部左侍郎教习庶吉士加三级记录二十次姚文田, 为

下款:门生丙子科中式武举第二十六名张虎甲 立

峕 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谷旦

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816年。此匾额原悬挂于德里村嘉庆武举张虎甲故居,今存于其后裔家中,完好无损。

“鲍桓风高”匾

上款: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孟冬上浣子婿韦兰青敬题

邑绅士 敕封文林郎分发四川候补知县乙未大挑一等戊子科举人刘振青,郑州学正程位东,乙酉科拔贡候补教谕张西金,癸卯拔贡候补教谕韦天榜,贡生韦恭青岁贡生兰

下款:恭挽岳父张公大人母田氏孺人

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此匾原存于德里村嘉庆武举张虎甲后裔故居,今存德里村于其后裔家中,匾额中间有损坏。

“鹊堂德藕”匾

上款:特授永宁县儒学正堂李彝

邑绅士等 为

贡生 李鸣山 光禄寺署丞 韦峰青 壬午科进士 张际庚

候补教谕 韦天榜 丁卯科举人 张惠春 候选训导 韦廷举

世袭骑尉 雷兴昌 甲子科举人 韦瑞兴 乙酉科举人 雷鸿德

乙酉科拔贡 张西金 姻晚监生 段百福 等为

下款:应例赠登仕郎 苞翁 张先生 孺人 段太君 立

峕 道光六年岁次丙戌孟陬月日谷旦

按:道光六年,即公元1826年。此匾今存于德里村三门张氏后裔家中,保存完好。

三门张氏十世张平延墓碑

张虎甲故居之东大路通衢之处,原有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所建 “旌表张暊妻马氏节孝石坊”一座,为张暊妻马氏,庠生太乙、持松之母所建的石牌坊解放后被拆毁。按:张暊为张虎甲伯祖父。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六 人物志 列女志 节孝传】:“儒童张暊妻马氏,庠生太乙持松之母,年二十六,暊殁,事舅姑遵内则,沉静寡言,跬步必以礼,教二子虽盛暑不辍,如严师焉,守节四十三年。”【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建置 坊表】:“张暊妻马氏节孝石坊,在王召里德里村,嘉庆元年建。”

村北有关帝庙一座,为明四川巡抚张论所建,庙中原有一张五色石贡桌,相传为张论从四川运来。

明 四川巡抚张论墓

德里张氏家庙张氏一、二、三世祖碑

北寨,为清咸丰年间德里村张氏三门后裔所修,民国年间重修,今毁。北寨之北大路之旁原有碑楼两座,建筑雄伟,碑文书法,苍劲浑厚,古朴遒劲,气势异常,为世人所称道,具体情况不详,解放后被毁。 民国三年,德里属洛宁县王召里,后属金门乡,九区,1947年属洛南县管辖,1951年以来属洛宁县管辖,先后隶属陈吴乡、陈吴公社,今属陈吴乡。德里村位于陈吴乡政府西1公里处,距县城15公里,属丘陵塬区。德里村今为德里行政村所在地,下辖德里村、惠家村两个自然村。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317户,1426人。其中德里自然村236户,1147人;惠家村81户,279口人。耕地面积1347亩,人均不足1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为1800元。村集体经济空白,属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德里为张氏祖居地,张氏后裔现有1200余人,部分居传住在县城。

德里村山川秀丽,风景宜人,钟灵毓秀,孕育先贤,自明清以来,英才辈出。

明天顺年间,二门五世祖张濬,少有大志,才谞过人,奕奕有声诸生间。甫弱冠,食饩胶庠,连入棘围不第。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岁贡生,授官蓟州通判,莅任六载,多惠政,百姓安居,边鄙不惊,两台交章荐公可大用,上亦奇公才,将不次待擢之,寻卒于官。

四门一支传至七世祖张稔时,家业始大,性刚介严正,风采凛然,不疾言不厉色,而人自慑服。二十年邑大旱,蝗民饥相食。公度里中至不能糊口者可二十家,乃出粟百余石,一一赈其乏,遂若不知有旱者,邑侯高其谊尚义,旌之,加棹楔焉。一心向善,尚义好客,高朋满座,宾至如归,以故张公好客,声名远扬。

八世祖张士益以孝著称,为永宁孝子,《永宁县志》《河南府志》《河南通志》“人物志”均有传记。尤以明朝詹钟玉所撰的《张孝子传》为人所称道。

《河南通志》《永宁县志》中“张士益传”

张论,字建白,号葆一,赠中丞兑泉公讳士益之长子,明万历庚子【1600年】科举人,万历庚戌 【1610年】科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九名进士】,万历癸丑【1613年】服阕,初授行人司行人皇华使节。万历戊午【1618年】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天启辛酉【1621年】八月,奉旨巡按四川,天启甲子【1624年】擢大理寺左丞,天启丙寅【1626年】擢通政司右通政。崇祯二年【1628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以叙平叛功,荫袭锦衣卫指挥使世袭,著有《前后言兵事疏》二百七十余篇,《暑凉谷集》。公生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初四日,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初八日,寿六十四岁。明诰封资治尹,通议大夫。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中“张论传”

张讲,号葆孩,赠中丞兑泉公讳士益之次子,天性机警,好学不倦,为诸生时最有声望,先是兑泉公困于里役,督诸子颇严,至勤夏楚,公兄弟刻苦自励,备历薪瞻之勤,与中丞公、治中公自相师友,名籍籍邑里间,制举业最工,试每居高等,食廪饩十余年,而当其从事场屋,辄不利。天启改元,以登极恩膺明经高第,试于吏部,谒选得唐山县,褆躬廉洁,为政宽平,孜孜去民所疾苦,而痛抑豪右,不畏强御,以故士民戴德,恺悌之声洋溢四达,邑人至为立生祠尸祀公,且欲勒碑志,公德政传示无穷,而邑豪之不便公者,多齮龁之,当事者先中蜚语,遂借端指摘,公遂弃职归,邑父老子弟攀辕遮留者千计,妇女童孺亦皆泣送,如失怙恃。崇祯四年归里后,怡然自得,放情山水,教家人以敦睦礼让。

张讃,号葆赤,赠中丞兑泉公讳士益之三子,万历己酉举河南乡试,屡上春官不第,改固始县学谕,迁松江府同知,转顺天府治中。未履任,会流寇陷永宁,公抗节不屈,身殉国难。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中“张讃传”

张鼎延【1695---1659】,字慎之,清永宁(今洛宁)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由行人考选兵科,升兵科都给事中。以敷奏详敏,为崇祯帝朱由检所重。明亡。清征吏部郎中,到任后,严格审核长吏丞尉,黜伪惩贪,奏免不职者千余人。顺治三年【1646年】,分校会试,累迁大理寺卿。擢工部左侍郎,转刑部右侍郎,改兵部。为人正直,晓习文法,再事勤力,十年致仕。有文集二十余卷。

清《河南通志中》“张论传”“张鼎延传”

德里村是明朝四川巡抚张论、清朝兵刑工三部侍郎张鼎延故里。明代以来先后孕育出明光禄寺署丞张诰,明京卫经历、京幕卫参军张诏,清兖州府、淮安府知府张琯,清顺治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吏科都给事中、分巡湖广长沙道张璿、嘉庆丙子科武举张虎甲等一代先贤。

民国时期,张有之妻贺贞,绰号“张大脚”,江湖上人称“张寡妇”,为豫西绿林首领,打富济贫,行侠仗义,名闻中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风溪,早年参加革命,1947年任洛宁县九区金门区长,先后任洛南县县长,洛宁县县长,嵩县县长、中南湖北武汉医药公司党委书记等职;张敬贤,曾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张江水,曾任唐河县公安局政委;张文彬任嵩县副书记等。德里村是我张氏祖宗开基立业和发祥之所,张氏子孙先后迁徙它乡异地,开宗立派,星居四方,父母之邦,尚其勿忘!

1995年7月撰写于金门寨张氏南学院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Hash:ac3211e559ab2b976564ab8e59b796896fb129d2

声明:此文由 洛宁城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