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上龙吟虎啸——临县正觉寺和十二连城

黄河边上龙吟虎啸——临县正觉寺和十二连城

正觉寺坐落在晋陕黄河大峡谷临县西部曲峪古镇。此地山长水阔,天高地厚,古老的村庄在枣树林的掩映中久久静默,阳光之下,黄河之滨,显得异常清净安宁

一千多年前,源于黄河文明极其精妙的自然选择和文化生态的高端组合,正觉寺应运而生。黄河圣水润泽,天然文塔(当地俗称“官帽石”)映衬,二者与正觉寺浑然一体。

往事越千年,折戟沉沙,潮起潮落。正觉寺在千年的穿越中有辉煌,有劫难,有平寂,身世浮沉,起起落落,与之随行的有日夜奔涌不息的黄河,有历尽沧桑的天然文塔“官帽石”,还有或多或少的人影。

自然界造物不外乎自然选择。没有无缘无故的产生,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灭失。

万里黄河在日夜奔涌不息的流淌着中孕育了黄河文明,孕育了天然文塔“官帽石”,二者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生态,进而催生了正觉寺。黄河文明包括农耕、商业、生态、文化等多个层面,在沿河两岸表现的尤为精到。正觉寺的创建正是黄河文明多重选择的结果。正觉寺选择了黄河,黄河成就了正觉寺。正觉寺历经千年沧桑而持续产生影响力,关键在于它由黄河孕育而生,具有黄河的灵性和魂魄,其内核为黄河精神。

与正觉寺有关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值得我们深入探寻琢磨。

天然文塔“官帽石”矗立在黄河岸边蔚为奇观,其文化内涵与正觉寺相辅相成。一组形状酷似古代官帽的巨石挺立在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上,从山石及山体遗留的水冲刷痕迹看,“官帽石”正是黄河千万年润泽而生。在当地,人们膜拜“官帽石”已成千年习俗。附近村庄的村民,在大年初一不约而同到山底祭拜,家里有上学、升学的祭拜者更是殷勤虔诚。人们路过此地,远远望到或作揖为拜、或跪地磕头,亦成当地妇孺皆知的习俗。在中华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脉络。黄河岸边的人们希望走出大山实现人生抱负,这一切需要通过崇文、尚文的途径才能实现。颇有灵异特征的“官帽石”便成为人们的精神向导。于是,千百年来顶礼膜拜“官帽石”,正是黄河岸边的人们重视教育的见证。临县曲峪一代文风兴盛历史悠久,闻名远近。古代为官者众,当下教育风气浓。“官帽石”方圆20公里内,人才辐辏。据当地一掌故者统计,明清两代出高官20多人。“官帽石”对面的陕西佳县木头峪村,人不足千,人才辈出,在清代,出4进士、2举人、9训导、54贡生秀才,成为一大美谈。“官帽石”附近村庄,当地人引以自豪,他乡人心怀羡慕,百里之外来祈愿者不在少数。

黄河中游岸边创建正觉寺并不偶然。长期以来,文明沿大河发端传播。汉唐文明正是在文明的融合汇聚中完成了国度的自信和国人的自强,宗教文化的繁荣成为国家称雄天下的一大载体。从崇文重儒,再到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宗教文化,其内涵和行为一脉相承。佛教传入中国,是西汉末、东汉初之间的事,传入引领地首在西域。当时,水运的最先进的交通方式,正因如此,黄河文明的传播被称为源远流长,沿河两岸成为文化传播最早的栖息地。正觉寺处于黄河中游,上游到此顺流而下,商贸重镇碛口相距30华里,经济繁荣,兴盛的佛教文化沿河传播极其便利。有资料表明,正觉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全国先期建立的佛寺。残存的鸟首龙殿脊装饰、汉代布纹瓦、狮头石猴都是其建于汉代的重要文物实证。有关人士考证,1992年出土的大象孔雀灯、地球狮子葫芦灯,陶质铜色,来源于佛教圣地印度,从侧面表明了正觉寺在宗教界受尊崇的地位。

正觉寺的最耀眼的“十二连城”古柏,是佐证建寺年代久远、佛事繁盛的重要物存。2010年,中国科协、北京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进行科学检测,此组古柏树均龄为1588年。以此推之,古柏树栽植年代为公元422年,为南北朝北魏时期。其时,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开明时期,鲜卑族统一北方后,以汉文化为师,善待佛教文化,糅合胡风,凿窟建庙,佛寺随之兴盛,国力因包容而强盛。无疑这一时段是正觉寺难得的快速发展期。包括“十二连城”在内的星象柏树群在公元422年左右栽植,能有如此高端的创意策划以及规模性的栽植,显然应在寺院发展的辉煌时期,至少在当时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正觉寺设计出了以星象对应方位栽植柏树作为“镇寺之宝”,可以称得上是宗教建筑史上的创举。寺内外栽植:十二连城、八大金刚北斗七星、南斗六郎、四大天王、哼哈二将、引路菩萨、站殿将军、绕殿侯、千里一盏灯……,共108株。民间传说中,也称108株柏树是36天罡星、72地煞星的合称。神奇的是,这108棵柏树似乎得到了佛的护佑,成长力持续坚挺,生命力特别顽强,漫山遍野的柏林郁郁葱葱,成为正觉寺一大神圣的景致。至1949年建国前,正觉寺古柏森森,有上万株无名目的柏树称作“小唐王乱点兵”,“莲花盆”柏树群保存完整,有名号的“千里一盏灯”“站殿将军”“绕殿侯”“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哼哈二将”“引路菩萨”“十二连城”“南斗六郎”等47棵,为108星象柏树群的组成部分。

走过千年的正觉寺,在近百年来经历最为坎坷曲折,让人神伤喟叹。正觉寺遭遇浩劫之重、毁损之惨,是在近七十年里的事。1980年开发市场平山整地,毁了古柏聚集的“莲花盆”,在寺址上大兴土木,寺院的格局整体遭受破坏,寺庙残存一角。到2000年时,寺庙原址残留一点,千年柏树完整留存的仅有12株称“十二连城”,另外,“南斗六郎”六株留二,“四大天王”只剩一株,作为正觉寺最后的象征标识,它们似乎担当了一种使命。

长期以来,正觉寺作为当地人文生态的标志而存在,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精神的寄托需要物质支撑,正觉寺在无声地呼唤着文化生命的重建回归。2006年,以曲峪镇籍人士为主导的一批文化志愿者将意愿转化为实质性的行动。临县正觉寺12连城保护促进会成立,保护黄河文化中的奇绝景观,让天然文塔“官帽石”不再孤单。志愿者当中,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专家并不多,他们的共同点是富有激情和人文情怀,有付出和奉献的意愿和行动。志愿者们苦口婆心地四处游说,先求认同,再求支持,一步步攻心。一遍一遍地反复阐述正觉寺的人文价值,以宣传鼓动感染人,争取或大或小的支持。向职能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或财力支持,向企业界争取投资,向专家学者寻求理论支持,向热心人士争取赞同,向民众争取支持理解和奉献。

保护性修复,抑或是修复性保护,从2007年开始。在精神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以正觉寺“十二连城”为核心的行动当中。有力者出力,有钱者出钱,从小气候渐成大气候。特别是周围群众,能顾全大局,让土地,让房子,绝少有瞒天要价的,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还有人主动投工义务劳动,干起活来特卖力气。在实体层面,建成“十二连城”保护坝两座,仿唐建筑万佛殿建成,大雄宝殿建成,莲花塔、龙天庙、三清殿、僧舍院完工及两座偏殿完工,悬挂起重达9.99吨的“三晋第一钟”。或大或小的建设在一天天推进,正觉寺日渐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Hash:e4b9f5629306db66d8c1cc0fb56fe7d90b7300c7

声明:此文由 本地小助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