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对中华有哪些影响?究竟有多少地理意义?
阴山,中国北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几千年来,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河套文明,在这里激烈地碰撞交融,留下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座连绵不绝的大山,是如何隆起于中国北方大地,使中华民族,在这里书写下了几千年壮怀激烈的民族发展史呢?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该诗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人从写景入手,用雄劲的笔触、深远的意境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体现出以诗人为代表的民众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现在,让我们把视野转向诗中提到的“阴山”。关于这座山,自古就有不少的诗歌加以描述。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北朝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具有鲜明游牧民族特色的民歌,用今天的话来说,可谓极具画面感。随着民歌的吟咏,我们仿佛置身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在蓝天碧草、青山雾霭间流连忘返。
除了独具特色的草原风光外,阴山在我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曾留下无数慷慨激昂的篇章。
耸立在中国北部的莽莽阴山,东西横亘,形如屏障,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还是兵戈铁马的古战场,是古代游牧民族力图逐鹿中原的必经要塞。
历史上,围绕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阴山一带曾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争。为防止塞北游牧民族南下,古人在阴山修筑长城,至今仍能在阴山看到古长城的遗迹及军事要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古代文人将战争的肃杀气氛写进诗篇,而现实远比诗篇更为残酷。
如果说蒙古高原是历史上匈奴民族活动的舞台,那么阴山山脉就是舞台的中心。在这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上,匈奴与中原王朝,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秦时,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一带,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匈奴退往大漠以北,10余年不敢南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杰出的军事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不断袭掠西汉北部边郡。
汉武帝时期,西汉建立了强大骑兵,卫青、霍去病等杰出的骑兵将领,带领浩浩骑兵飞跨阴山,进入蒙古高原,在茫茫草原与匈奴展开鏖战,先后取得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匈奴就此势力衰败。据《后汉书》记载,匈奴人在失去阴山后,再路过阴山时都会唱起悲伤的歌曲,留下眼泪。
曾经强大无敌的匈奴经过汉军的连续打击,最终分裂成为了南北二部。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其兄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元帝遂选宫女赐予他 ,此女子正是昭君。于是,一段“昭君出塞”的故事便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唐朝时,唐与东突厥在阴山一带征战多年。贞观四年二月,惊心动魄的阴山之战爆发。唐军统帅李靖趁夜袭击阴山东突厥驻地。在这次战役中,唐朝彻底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颉利可汗后被俘虏,东突厥从此灭亡。
尽管我们在回望阴山历史时,发现“战争”俨然就是一个高频词,然而历史文明的进程从来没有停止过。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
阴山岩画,是中国最大的岩画宝库。早在公元5世纪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他的《水经注》中对阴山岩画作过详细的记述。
最早的阴山岩画起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历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共10个阶段。
早期的阴山岩画大多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此外,人物舞蹈、车辆、骑士列队、征战图、人面形、兽禽足印、文字星图,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象,在整个岩画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反映出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朴素思想和社会生活。
如果我们将时光之轴再回拨到亿万年前,会发现这里还是一片茫茫大海。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陆地从大海深处渐渐隆起。一天,一只恐龙妈妈带着它的孩子从这里漫步走过,留下片片脚印,这些脚印最终在亿万年后演化成为化石。
在遥远的时间长河中,游牧狩猎、杀伐征战,并不代表阴山的全部,那来自于远古的浩瀚与神秘、广褒与无垠才最终构成阴山动人历史的全貌。
阴山的地理意义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Hash:0f8f092805afcc871b4ff1c23ddb04afe84cf15e
声明:此文由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