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记|天宁寺—千年前携风雨而来的梵音

天宁寺—千年前携风雨而来的梵音

张雪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本科生)

北京的初夏已然炎热,天蓝的不太真实,护城河的风带着西北的沙砾与强悍摇晃着古塔破旧的铜铎,铃声飘到很远很远,最后湮没于这座城市的喧嚣中。到西二环的中点,从七扭八拐的小胡同中找两棵古槐,就是北京天宁寺的正门了。这座古寺历经千年,当年风貌已难窥见,唯余八角莲瓣上的佛像神姿依旧,欲踏云乘风而去。寺内的石碑新新旧旧,记录着千年来的时代浮沉、沧海桑田。那几条胡同里有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有飘香十里的小米粥,艳阳从桑葚树叶之间撒下来,紫色的小果子饱满欲滴,山门口的大爷在卖新疆和田玉,操着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话说这玉可是正儿八经的好玉。天宁寺塔就在这一片烟火气息里安静的矗立,看着人来人往,默然不语。

北京天宁寺的历史颇为久远,据史料记载北京天宁寺始建于北魏时期(471-477),寺名也几经更改。它的历史沿革信息大多来自史籍资料:

《续高僧传》 :“隋仁寿间。幽州弘业寺建塔藏舍利”。

《析津日记》 :“寺在元魏为光林,在隋为弘业,在唐为天王,在金为大万安,宣德中修之曰天宁,正统中修之曰万寿戒坛,名凡数易”。

长安客话》 :“寺当元末兵火荡尽,文皇在潜邸,命所司重修,姚广孝曾居焉,宣德间敕改今名”。

由此可见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名光林寺;隋改名弘业寺;唐代时,多闻天王轰动一时,遂开元年间改名天王寺,辽代继续沿用;金代大定二十一年(1181)改称大万安禅寺;元初,寺院建筑遭到战火波及,建筑全毁,只剩一座古塔;明初朱棣修建,规模扩大,宣德年间改名天宁寺,正统年间改额 为广善戒坛;清顺治十七年(1660),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寺名仍称天宁寺,沿用至今;后在乾隆年间和民国时期以及八十年代之后都有修缮与保护措施。

现在的天宁寺已无古之恢弘肃穆,仅存天宁寺塔与几座石碑,其余皆为现代仿古建筑。山门仿旧制,后有接引殿一座,钟鼓楼分列两侧,为二层歇山顶式,两侧往北分别为东西配殿祖师殿与伽蓝殿,均为灰色筒瓦硬山顶式。再往里就是中心建筑天宁寺塔了,也是现今天宁寺的尽头了。

寺中现仅存的古塔始源颇有争议,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著的《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中指出:天宁寺塔的建筑形式、风格以及结构是典型的辽代末期的建筑特征,所以这应当是一座辽代建筑。1992年文物保护部门修缮时在塔顶发现石碑,碑文证实了两位先生的判断。

这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55.38米。庄严典雅,建制雄浑,雕刻精秀,林徽因赞其“隆重的权衡,淳和的色斑”。方形底座上有双重八角形须弥座,下层每面有凹槽六个,雕有瑞兽,上层减少为五个,雕刻佛像。须弥座上有砖砌斗拱三朵两跳和勾栏,勾栏之上外出,三层莲瓣,层层叠叠,托出上面的十三层塔身。据说塔层上铸有铁灯,每逢节庆盛会,注油燃灯,与星月相映成辉,众人观灯供佛祈福,好不热闹。

然而今天,天宁寺历经千馀年已经面目全非,新建各殿全无旧日风貌,一片颓败衰落之势。天宁寺塔的雕塑也脱落风化,残缺不全。自然损害和历史原因是两个重大因素。天宁寺曾在元代被战火毁坏;“文化大革命”中,铜像等物件也被损毁;1976年地震波及此寺,天宁寺塔刹被震毁;七八十年代的居民房和工厂包围着这里,西面不远处有一个特别高的烟囱,实在有碍观瞻。不收门票,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千年古刹,巍峨高塔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渐渐褪色,失去风采,令人遗憾。文物的保护是每一个文明古国在发展时应该重视的典型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文物类型各异、数量繁多的中国尤为突出。

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净梵;连台馣霭,香云宝相现慈因。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我们留下如此璀璨的瑰宝,后人自当尽心力保护学习,传承百世。

图文作者:张雪

推送编辑:张博睿

Hash:cdb27a2a85b90344728b4c5074dff0a80f3e075b

声明:此文由 Relicfans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